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数学教学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明确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数学问题的目的性,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问题,进入高效数学学习的境地.
从初中数学教与学的现状来看,数学课改强调数学课要生活化.可是从教学理念过渡到教学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意无意地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当做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把数学抽象化、复杂化而淹没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过程;“重复低效”的数学教学还相当普遍.这势必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所有这些现象,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1 方程在图形中的初步应用
由省特级教师盛志军老师执教.首先,盛老师的课题就非常吸引人:盛老师的体积有多大?学生惊叹盛老师的体积怎么求?这就是——“质疑”.接着,盛老师在幻灯上出示了自己的照片,边上还有一个大容量的容器.然后,盛老师非常风趣地说:“要跳到里面洗个澡. ”这就是——“兴趣”.最后,出示了里面有盛老师照片的第二个容器,并问:容器里的水怎么变化了?变化了的水的体积与盛老师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形状改变,体积不变. ”这就是——“紧扣主题”.
一个似乎习以为常的问题就因为创设了情境,抓住研究对象的本质,紧扣学习的知识要点.由于教师设计的悬念具有挑战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
面对同学好奇、质疑、困惑的表情,教师引导:同学们想搞清这个问题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教学世界吧!从而推出课题——《圆周角(2)》.
接着,请同学们思考:大家觉得在同排要使每一位观众都公平看演出,有什么方法呢?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最集中的就是保证每一个观众的视角一样大.为此,教师利用课件,标出三个视角∠A,∠B,∠C.这三个角是什么角?大小关系如何呢?
于是,一个生活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由此得到提升.
这两节课都非常成功.概括这两个案例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设计时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要解决的数学模型,抽象出数学本质.因为是身边的事,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强烈的兴趣,也正因为亲身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整个过程,所以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比较透彻.
【案例反思】
一、数学教学要立足学生的生活世界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目的性的认识,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像案例1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共同编题,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解题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这个联系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学生的情趣.由此可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为了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资源,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生活情趣、生活经验、生活实际.
二、明确目的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联系生活还必须考虑到目的问题.教学为什么要联系生活,目的何在?对此,人们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这种认识的盲目性表现在:为了联系生活而联系生活,把联系生活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或目的,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强调教师每堂课都必须联系学生生活. 结果,导致了教学联系生活的粗俗化.
教学联系生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教学联系生活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教学联系生活,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世界.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有过深刻的体会.在总结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和转变的经验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主要在于童年时期学生缺乏与周围世界的联系,造成了学生生活世界的单调,不能接受书本所传授的科学原理,因此对待学习困难学生正确的方式不是强迫会一定的教材,用补课的方式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是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儿童去观察世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联系生活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超越生活,使学生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
像案例1的信息是以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为载体,环环紧扣,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作用体现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真正想知道的问题.
又如案例2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学生的记忆自然深刻,在教学的同时,学生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三、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再现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案例1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遵循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培养,让学生从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造数学活动来呈现问题,这样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了学生时间能力和综合能力.
但是,我们也经常接触到一些貌似从学生生活出发的案例,虽然这些信息也来源于生活,但对学生来说是遥远、不熟悉的,或是牵强附会的,或是对教学无价值的.这样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教学难度.这样的联系,课堂上学生难以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总而言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激发兴趣,又有问题意识,还要有明确主题”的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不能盲目、片面地依赖生活经验.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活用生活经验,而不是简单地再现生活经验.用生活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就是他已有经验的升华,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识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消除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从而激活数学课堂教学,达到学生“高效”的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数学教学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明确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数学问题的目的性,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问题,进入高效数学学习的境地.
从初中数学教与学的现状来看,数学课改强调数学课要生活化.可是从教学理念过渡到教学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意无意地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当做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把数学抽象化、复杂化而淹没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过程;“重复低效”的数学教学还相当普遍.这势必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所有这些现象,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1 方程在图形中的初步应用
由省特级教师盛志军老师执教.首先,盛老师的课题就非常吸引人:盛老师的体积有多大?学生惊叹盛老师的体积怎么求?这就是——“质疑”.接着,盛老师在幻灯上出示了自己的照片,边上还有一个大容量的容器.然后,盛老师非常风趣地说:“要跳到里面洗个澡. ”这就是——“兴趣”.最后,出示了里面有盛老师照片的第二个容器,并问:容器里的水怎么变化了?变化了的水的体积与盛老师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形状改变,体积不变. ”这就是——“紧扣主题”.
一个似乎习以为常的问题就因为创设了情境,抓住研究对象的本质,紧扣学习的知识要点.由于教师设计的悬念具有挑战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
面对同学好奇、质疑、困惑的表情,教师引导:同学们想搞清这个问题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教学世界吧!从而推出课题——《圆周角(2)》.
接着,请同学们思考:大家觉得在同排要使每一位观众都公平看演出,有什么方法呢?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最集中的就是保证每一个观众的视角一样大.为此,教师利用课件,标出三个视角∠A,∠B,∠C.这三个角是什么角?大小关系如何呢?
于是,一个生活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由此得到提升.
这两节课都非常成功.概括这两个案例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设计时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要解决的数学模型,抽象出数学本质.因为是身边的事,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强烈的兴趣,也正因为亲身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整个过程,所以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比较透彻.
【案例反思】
一、数学教学要立足学生的生活世界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目的性的认识,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像案例1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共同编题,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解题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这个联系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学生的情趣.由此可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为了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资源,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生活情趣、生活经验、生活实际.
二、明确目的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联系生活还必须考虑到目的问题.教学为什么要联系生活,目的何在?对此,人们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这种认识的盲目性表现在:为了联系生活而联系生活,把联系生活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或目的,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强调教师每堂课都必须联系学生生活. 结果,导致了教学联系生活的粗俗化.
教学联系生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教学联系生活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教学联系生活,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世界.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有过深刻的体会.在总结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和转变的经验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主要在于童年时期学生缺乏与周围世界的联系,造成了学生生活世界的单调,不能接受书本所传授的科学原理,因此对待学习困难学生正确的方式不是强迫会一定的教材,用补课的方式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是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儿童去观察世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联系生活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超越生活,使学生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
像案例1的信息是以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为载体,环环紧扣,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作用体现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真正想知道的问题.
又如案例2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学生的记忆自然深刻,在教学的同时,学生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三、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再现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案例1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遵循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培养,让学生从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造数学活动来呈现问题,这样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了学生时间能力和综合能力.
但是,我们也经常接触到一些貌似从学生生活出发的案例,虽然这些信息也来源于生活,但对学生来说是遥远、不熟悉的,或是牵强附会的,或是对教学无价值的.这样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教学难度.这样的联系,课堂上学生难以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总而言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激发兴趣,又有问题意识,还要有明确主题”的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不能盲目、片面地依赖生活经验.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活用生活经验,而不是简单地再现生活经验.用生活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就是他已有经验的升华,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识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消除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从而激活数学课堂教学,达到学生“高效”的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