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主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本细读,是指通过深入阅读与理解文本内容的方式,使得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大幅度提升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049
引言
文本细读需要学生精读文本内容,对文本内容进行细品,发现文章的出彩之处,由此,文本细读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位置上,基于教材内容,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依据,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其阅读兴趣的同时,提升其细读能力,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增加文本体会过程
首先,教師可以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容易对新颖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此丰富的阅读形式无疑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师可以巧借多媒体技术、微课、云平台、影视短片等手段让学生展开文本细读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还能够提高文本阅读效率。最后,采用能够唤起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提高,就会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上感受到文本细读的快乐,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学生在阅读中会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体验文章内容,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把握文章中心,学会品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对文章的品读,尤其是一些关键段落的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细细理解,反复阅读加深,学生才能够在阅读中挖掘文字所赋予的内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合理做编排,既要注重引导也需要注重启发。在对文章有着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注重对文章重点内容的把握,尤其是阅读中关键中心点引导,教师需要由浅到深做启发性教学。第一步需要引导学生通读全课文,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并理解文章大致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从总分、或者分总等多个角度对内容做大概理解,并能够把握文章重点脉络。其次是在教学中引入思想内容,如文章所赋予的意义?表达什么情感?教师需要学生带着疑问去再次阅读文章,而这些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浏览,而是细致的品读,尤其是重点字词的领悟,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上,让学生将自我感情融入其中,并能够揭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理解把握有新的突破,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
三、咬文嚼字,细读文本
例如四年级教材《长城》中,作者通过对长城的雄伟壮观、连绵起伏的壮阔景象进行描写,将自己热爱国家及民族自豪感表述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察顺序进行学习和模仿。如作者先按照自西向东、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原则和顺序对长城的外观进行观察,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一条卧龙,在整体描写过后再过渡到细节描写,从近处对长城进行细致观察,展现其高大、坚固等特点。在学完这篇文章之后,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以此为例对学校或者其他建筑物进行观察和描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多形式展开文本细读教学
首先,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和兴趣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创设场景让学生走进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是希望学生能融入场景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下展开阅读教学,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既能巩固阅读技巧,又能丰富情感体验,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选择的内容可以脱离教材,但是一定要贴合学生的认知,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文本细读,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文章,更全面地对文本内容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提升阅读效率。并且在小组合作中,讨论产生的思维碰撞也会促使学生思维发展,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五、鼓励在细读中产生多元解读
阅读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有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教师应当注重这种阅读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动态性,每个学生阅读之后的感觉和体悟都不同。因此,老师应当鼓励这种不同性的存在,鼓励他们进行多元化的阅读、解读,让学生尽情思考,感受文章中美妙,从而在这种交流与思考中把握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意义。
结束语
总之,文本细读是实现学生情感与想象力融合的过程,学生通过文本解读,可以了解到阅读的广阔,发现阅读的价值,更愿意扎根于文学的天地里,畅游于文学的海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90.
[2]王丽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应用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20(02):33-34.
[3]中华.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方法[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51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049
引言
文本细读需要学生精读文本内容,对文本内容进行细品,发现文章的出彩之处,由此,文本细读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位置上,基于教材内容,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依据,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其阅读兴趣的同时,提升其细读能力,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增加文本体会过程
首先,教師可以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容易对新颖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此丰富的阅读形式无疑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师可以巧借多媒体技术、微课、云平台、影视短片等手段让学生展开文本细读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还能够提高文本阅读效率。最后,采用能够唤起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提高,就会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上感受到文本细读的快乐,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学生在阅读中会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体验文章内容,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把握文章中心,学会品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对文章的品读,尤其是一些关键段落的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细细理解,反复阅读加深,学生才能够在阅读中挖掘文字所赋予的内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合理做编排,既要注重引导也需要注重启发。在对文章有着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教师需要注重对文章重点内容的把握,尤其是阅读中关键中心点引导,教师需要由浅到深做启发性教学。第一步需要引导学生通读全课文,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并理解文章大致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从总分、或者分总等多个角度对内容做大概理解,并能够把握文章重点脉络。其次是在教学中引入思想内容,如文章所赋予的意义?表达什么情感?教师需要学生带着疑问去再次阅读文章,而这些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浏览,而是细致的品读,尤其是重点字词的领悟,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关键词上,让学生将自我感情融入其中,并能够揭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理解把握有新的突破,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
三、咬文嚼字,细读文本
例如四年级教材《长城》中,作者通过对长城的雄伟壮观、连绵起伏的壮阔景象进行描写,将自己热爱国家及民族自豪感表述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察顺序进行学习和模仿。如作者先按照自西向东、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原则和顺序对长城的外观进行观察,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一条卧龙,在整体描写过后再过渡到细节描写,从近处对长城进行细致观察,展现其高大、坚固等特点。在学完这篇文章之后,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以此为例对学校或者其他建筑物进行观察和描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多形式展开文本细读教学
首先,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和兴趣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创设场景让学生走进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是希望学生能融入场景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下展开阅读教学,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既能巩固阅读技巧,又能丰富情感体验,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选择的内容可以脱离教材,但是一定要贴合学生的认知,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文本细读,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文章,更全面地对文本内容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提升阅读效率。并且在小组合作中,讨论产生的思维碰撞也会促使学生思维发展,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五、鼓励在细读中产生多元解读
阅读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有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教师应当注重这种阅读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动态性,每个学生阅读之后的感觉和体悟都不同。因此,老师应当鼓励这种不同性的存在,鼓励他们进行多元化的阅读、解读,让学生尽情思考,感受文章中美妙,从而在这种交流与思考中把握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意义。
结束语
总之,文本细读是实现学生情感与想象力融合的过程,学生通过文本解读,可以了解到阅读的广阔,发现阅读的价值,更愿意扎根于文学的天地里,畅游于文学的海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90.
[2]王丽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应用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20(02):33-34.
[3]中华.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方法[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