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探究活动不能只以教材或教师需要而进行,更要以学生需要为支点,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关于思考的任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一、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
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需要与教学活动的需要组织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只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探究的需求,才能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例如: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里的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介绍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事物,兩张对比图片下面有一句话——“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看,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因为学生的显微镜倍数较小,根本看不到青苔像丛林的情景,我当时在课上就一带而过。可没想到的是,过了不久,有个学生来质问我:“我去山上摘杜鹃花,无意发现山上岩石缝里的青苔,用肉眼看去就像是一片丛林。”她仔细比较过不同土质的青苔:发现贫瘠的岩石上长出的青苔像地毯,而肥沃的泥土上长的青苔则像丛林。我当时也一愣,以为科学书上出现了知识性错误,就对学生说:“我们都回去查查,看看谁的想法是正确的。”全班学生都喜不自胜,有的学生甚至公开向我挑战:他们要先找到答案,证明我和书本说的是错的。课后,学生分组去采样观察,询问有经验的山民,考证各种书籍和电脑上的图片。后来,大家惊喜地发现“苔藓”并非“青苔”,但学生并没有因为这个“美丽的错误”而失落。经过这件事,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也更有兴趣了,他们学会了质疑教材和教师,学会了独立思考和验证心中的疑问。
可见,从学生需要出发进行探究,学生积极性高,效果好,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他们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搜集资料,并与他人讨论、交流新的发现。这样既能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既要重视活动过程,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学习活动中,要教育学生上课要边听边看边想,作业时要边做边想。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细致、一丝不苟地观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自觉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并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抓住关键,揭示规律。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做个小开关”一课,我先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开关的方便,再让学生观察材料,挑选合适的材料制作小开关,制作成功后再理解开关有的地方要用导体,有的地方必须要用绝缘体,最后通过红绿灯、手电筒和一些小制作让学生明白:不管外表怎么华丽,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原理是相同的。
我在制作前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强调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游戏后分析讨论开关有什么用、电路通断靠什么控制、做小开关需要什么材料等。这样学生明白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什么,而不是从教师提供的有限的材料中进行挑选,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探究活动的同时,训练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思考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在不断深入,也正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他们获取了知识。
可见,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支点,引导思维的方向,在探究活动中渗透科学的思维,并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这种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已被点燃,学习兴趣迅速高涨,从而能以活跃的思维、热切的探索和快乐的心情进入新的学习之中。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三、以充足时空为保障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一堂探究课下来,学生可能什么都没探究到,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如讲授式教学实在;有些探究只是让学生动动手,探究活动的时间明显不足;有些时候只是摆摆样子,中间不停地催促学生,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研究。
如教学“摆的研究”这一课,我先是这样设计探究活动的:“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回答:“摆幅的大小、摆锤的重量和摆绳的长短。”接着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由于一节课要做三个实验,所以每个实验都匆匆而过,教师不停地暗示或轻声提醒学生“快点”。由于探究内容不加选择,盲目追求探究式教学的形式,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探究的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教师需要不断实践与反思的问题。因此,在第二次进行教学时,在学生猜测后,让他们说说怎么做实验,然后每组选择一个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在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后,教师提示有关实验细节,如长度可以是一倍、两倍、三倍等,摆幅可以是15度、30度、45度等。这样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探究效果很好。
总之,以生为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节约了学生的宝贵资源,使学生有时间探索世界的奥秘,探索未来的发展。做到了以人为本,使学生的心扉自然打开,思维活跃,才能使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效率提高。
一、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
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需要与教学活动的需要组织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只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探究的需求,才能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例如: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里的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介绍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事物,兩张对比图片下面有一句话——“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看,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因为学生的显微镜倍数较小,根本看不到青苔像丛林的情景,我当时在课上就一带而过。可没想到的是,过了不久,有个学生来质问我:“我去山上摘杜鹃花,无意发现山上岩石缝里的青苔,用肉眼看去就像是一片丛林。”她仔细比较过不同土质的青苔:发现贫瘠的岩石上长出的青苔像地毯,而肥沃的泥土上长的青苔则像丛林。我当时也一愣,以为科学书上出现了知识性错误,就对学生说:“我们都回去查查,看看谁的想法是正确的。”全班学生都喜不自胜,有的学生甚至公开向我挑战:他们要先找到答案,证明我和书本说的是错的。课后,学生分组去采样观察,询问有经验的山民,考证各种书籍和电脑上的图片。后来,大家惊喜地发现“苔藓”并非“青苔”,但学生并没有因为这个“美丽的错误”而失落。经过这件事,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也更有兴趣了,他们学会了质疑教材和教师,学会了独立思考和验证心中的疑问。
可见,从学生需要出发进行探究,学生积极性高,效果好,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他们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搜集资料,并与他人讨论、交流新的发现。这样既能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既要重视活动过程,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学习活动中,要教育学生上课要边听边看边想,作业时要边做边想。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细致、一丝不苟地观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自觉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并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抓住关键,揭示规律。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做个小开关”一课,我先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开关的方便,再让学生观察材料,挑选合适的材料制作小开关,制作成功后再理解开关有的地方要用导体,有的地方必须要用绝缘体,最后通过红绿灯、手电筒和一些小制作让学生明白:不管外表怎么华丽,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原理是相同的。
我在制作前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强调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游戏后分析讨论开关有什么用、电路通断靠什么控制、做小开关需要什么材料等。这样学生明白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什么,而不是从教师提供的有限的材料中进行挑选,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探究活动的同时,训练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思考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在不断深入,也正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他们获取了知识。
可见,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支点,引导思维的方向,在探究活动中渗透科学的思维,并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这种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已被点燃,学习兴趣迅速高涨,从而能以活跃的思维、热切的探索和快乐的心情进入新的学习之中。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三、以充足时空为保障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一堂探究课下来,学生可能什么都没探究到,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如讲授式教学实在;有些探究只是让学生动动手,探究活动的时间明显不足;有些时候只是摆摆样子,中间不停地催促学生,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研究。
如教学“摆的研究”这一课,我先是这样设计探究活动的:“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回答:“摆幅的大小、摆锤的重量和摆绳的长短。”接着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由于一节课要做三个实验,所以每个实验都匆匆而过,教师不停地暗示或轻声提醒学生“快点”。由于探究内容不加选择,盲目追求探究式教学的形式,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探究的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教师需要不断实践与反思的问题。因此,在第二次进行教学时,在学生猜测后,让他们说说怎么做实验,然后每组选择一个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在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后,教师提示有关实验细节,如长度可以是一倍、两倍、三倍等,摆幅可以是15度、30度、45度等。这样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探究效果很好。
总之,以生为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节约了学生的宝贵资源,使学生有时间探索世界的奥秘,探索未来的发展。做到了以人为本,使学生的心扉自然打开,思维活跃,才能使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