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可见“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更是如此,“疑”可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一、学生质疑
(一)课题质疑。课题质疑指在上课伊始,利用课题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入手能产生许多疑问,上课伊始,利用课题让学生质疑,一开始便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便会全神贯注地阅读文本。
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八册)一文时,板书课题后,我问:“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便把手高高地举起,这时我没有让学生回答,接着说道:“请把手放下。我并不担心你们能不能提出问题,我担心的是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在课本中找到答案。现在就请带着你们的问题自读课文。读完后再把你的问题和答案一块儿说给大家听。”大约四分钟后,绝大多数学生又一次高高地举起手。“问题解决了吗?”我问。绝大部分都说解决了。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我的问题是:葬礼特殊在哪儿?通过朗读我知道葬礼是为瀑布而举行的。生:我的问题出是葬礼特殊在哪儿?我还知道这葬礼是总统亲自主持的……
(二)课中质疑。课中质疑指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这种疑问往往是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生活、文本与媒体等之间出现了茅盾时所产生的,有疑就在释疑,从有疑到释疑,这本身就延续了阅读之情。
如,教学《池上》(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八册)一诗时,一生忽问:“老师,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很天真可爱的小孩子形象,可诗的第二行却说‘偷采白莲回’,偷采莲蓬能说可爱吗?”“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这正是我们要重点理解的一个问题。”于是,让学生讨论了“偷”字的真正含意。从而让学生明白,这里的“偷”不是“偷盗”的“偷”,而是因经不住莲蓬的诱惑而背着家人不知道去采摘的意思。
(三)课外质疑。课外质疑指因学生理解文本时,文本中无问题的答案或问题与文本无关时,教师因势利导,把学生的质疑引向课外阅读。如,在教学《海底世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他们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生读完后,一生问:“海参爬得慢,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又没有武器保护自己,如果遇上天敌怎么办?”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能清晰的听到我自己的心跳声,同学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盯着我,等待我的解答。“你真会读书!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哪位同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扫视看全班同学,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每个人的脸上都长着什么好看的东西似的。我发现没人举手,便问:“你们想知道答案吗?”“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滕老师也不知道。”同学们笑了,因为平时我的课堂上总少不了这样的轻松愉快的“事件”,安静的教室立即变得愉悦起来。一位胆大的学生说:“滕老师,你就告诉我们吧。”“我很想告诉你们,可是他提的问题实在太难了,我真的不会。”我做了个鬼脸,同学们笑得更欢了。“我看不如这样吧,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今天的作业好不好?你们回去可以问人,也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来比赛,看谁答得最好?”
等到下一节语文课时,我发现同学们个个都精神饱满,我知道这是他们表现自己的时候了。于是我便开门见山地提起了上节课的那个问题。只见同学们个个把手高高地举起,有的甚至都欠起了身子,生怕老师看不见自己。
二、教师设疑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有时在学生不能质疑或需要教师质疑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通过制造悬念、创设情境等方式来设疑,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一)制造悬念。悬念,在我国古典小说里叫“扣子”,往往是在情节发展到高潮时停下来,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事如何”,以引发我们的阅读或听讲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是要巧妙地设置一个“扣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时,一开始,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讲了汤姆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这时耳边却传来了爸爸低沉的声音:“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到这儿,我便设置了一个“扣子”,不再往下讲了,只见同学们个个都睁大眼睛看着我,希望我接着讲下去。我说:“想知道爸爸为什么要让汤姆把大鲈鱼放掉吗?”“想知道。”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想知道就请把课本翻到108页接着读下去。”同学们便迅速地翻开书,认真地读了起来。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更抓住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二)设境引疑。创设情境,即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教者设置的与阅读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中。这种情境是教师创设的,因而它体现了教师的“引”的目的。而情境的创设,当然可凭借一些手段,或用一些形色具备的课件、图画、幻灯、音乐、歌曲,或利用师生之间的表演等。如在教学《西湖》(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一文时,我先出示了几幅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湖的美,接着“引”道:“这样的美景在作家的笔下会是怎样的呢?”于是同学们便不由得打开了课本开始认真地阅读起来了,并不时地把阅读到的信息和所看到的图片结合起来进行整合,体会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神韵。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质疑,教师则在学生不能质疑或需要教师设疑时设疑,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高效阅读。
【作者单位:盱眙县希望小学 江苏】
一、学生质疑
(一)课题质疑。课题质疑指在上课伊始,利用课题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入手能产生许多疑问,上课伊始,利用课题让学生质疑,一开始便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便会全神贯注地阅读文本。
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八册)一文时,板书课题后,我问:“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便把手高高地举起,这时我没有让学生回答,接着说道:“请把手放下。我并不担心你们能不能提出问题,我担心的是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在课本中找到答案。现在就请带着你们的问题自读课文。读完后再把你的问题和答案一块儿说给大家听。”大约四分钟后,绝大多数学生又一次高高地举起手。“问题解决了吗?”我问。绝大部分都说解决了。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我的问题是:葬礼特殊在哪儿?通过朗读我知道葬礼是为瀑布而举行的。生:我的问题出是葬礼特殊在哪儿?我还知道这葬礼是总统亲自主持的……
(二)课中质疑。课中质疑指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这种疑问往往是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生活、文本与媒体等之间出现了茅盾时所产生的,有疑就在释疑,从有疑到释疑,这本身就延续了阅读之情。
如,教学《池上》(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八册)一诗时,一生忽问:“老师,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很天真可爱的小孩子形象,可诗的第二行却说‘偷采白莲回’,偷采莲蓬能说可爱吗?”“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这正是我们要重点理解的一个问题。”于是,让学生讨论了“偷”字的真正含意。从而让学生明白,这里的“偷”不是“偷盗”的“偷”,而是因经不住莲蓬的诱惑而背着家人不知道去采摘的意思。
(三)课外质疑。课外质疑指因学生理解文本时,文本中无问题的答案或问题与文本无关时,教师因势利导,把学生的质疑引向课外阅读。如,在教学《海底世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他们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生读完后,一生问:“海参爬得慢,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又没有武器保护自己,如果遇上天敌怎么办?”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能清晰的听到我自己的心跳声,同学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盯着我,等待我的解答。“你真会读书!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哪位同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扫视看全班同学,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每个人的脸上都长着什么好看的东西似的。我发现没人举手,便问:“你们想知道答案吗?”“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滕老师也不知道。”同学们笑了,因为平时我的课堂上总少不了这样的轻松愉快的“事件”,安静的教室立即变得愉悦起来。一位胆大的学生说:“滕老师,你就告诉我们吧。”“我很想告诉你们,可是他提的问题实在太难了,我真的不会。”我做了个鬼脸,同学们笑得更欢了。“我看不如这样吧,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今天的作业好不好?你们回去可以问人,也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来比赛,看谁答得最好?”
等到下一节语文课时,我发现同学们个个都精神饱满,我知道这是他们表现自己的时候了。于是我便开门见山地提起了上节课的那个问题。只见同学们个个把手高高地举起,有的甚至都欠起了身子,生怕老师看不见自己。
二、教师设疑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有时在学生不能质疑或需要教师质疑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通过制造悬念、创设情境等方式来设疑,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一)制造悬念。悬念,在我国古典小说里叫“扣子”,往往是在情节发展到高潮时停下来,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事如何”,以引发我们的阅读或听讲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是要巧妙地设置一个“扣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时,一开始,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讲了汤姆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这时耳边却传来了爸爸低沉的声音:“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到这儿,我便设置了一个“扣子”,不再往下讲了,只见同学们个个都睁大眼睛看着我,希望我接着讲下去。我说:“想知道爸爸为什么要让汤姆把大鲈鱼放掉吗?”“想知道。”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想知道就请把课本翻到108页接着读下去。”同学们便迅速地翻开书,认真地读了起来。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更抓住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二)设境引疑。创设情境,即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教者设置的与阅读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中。这种情境是教师创设的,因而它体现了教师的“引”的目的。而情境的创设,当然可凭借一些手段,或用一些形色具备的课件、图画、幻灯、音乐、歌曲,或利用师生之间的表演等。如在教学《西湖》(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一文时,我先出示了几幅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湖的美,接着“引”道:“这样的美景在作家的笔下会是怎样的呢?”于是同学们便不由得打开了课本开始认真地阅读起来了,并不时地把阅读到的信息和所看到的图片结合起来进行整合,体会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神韵。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质疑,教师则在学生不能质疑或需要教师设疑时设疑,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高效阅读。
【作者单位:盱眙县希望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