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老殷切的教导:“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文”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运用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说要重视“读写结合,”谁都清楚读是写的基础。正因为认识到了读写的重要性,所以如今的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读写的训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是流于形式,写的内容价值不大,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因一次次的训练而得到提高。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读和写怎样结合?下面就结合自己近几年的实践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根据文本情脉抓耐人寻味处进行读写训练
每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我们语文教学都是通过理解、体会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内容,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因此,语言训练也可以沿着文中的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的脉搏。我们可以在文章耐人寻味的地方,设计读写结合点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既进行了写的训练,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白杨》这一课时,有一个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那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句话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重点句,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读一读这个句子,看看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2)想一想,写一写:
戈壁滩需要白杨树,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村需要它,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遇到风沙,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遇到雨雪,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遇到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学生在想像说话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了白杨树的特点,在读写的训练中积蓄了体验,发展了情感,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感悟课文。
再如《语言的魅力》一文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句子:“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没有看见”。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训练:
春天到了,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可以看到
,还可以看到 ,然而对于这位盲老人来说,。
根据这个句子,学生写道:“春天到了,我们可以看到绿树红花,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蝴蝶,还可以看到欢快的小鱼,然而对于这位盲老人来说,这一切却不复存在”。
… …
这一训练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又与盲老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合乎了文章的内涵为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二、抓文中句式表达的亮点进行读写训练
所谓句式表达的亮点,就是指一篇课文中写的最为精彩的部分,在表达上最有特点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也是学生在运用中需要掌握的写作技巧。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地方,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如:《桂林山水》中,对漓江水的描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她在流动;漓江得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文中用了三个排比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仿照这句话,运用这种句式,写一处景物。
再如,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文中用“有的……有的……”写出了当时慌乱的情景,句式也很有特点。教学中,我抓住这句话让学生仿照这句话来写句子。有的同学写道:“下课了,操场上非常热闹,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丢沙包,有的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这样,学生通过仿写,不知不觉在运用中就学会了这种句式的表达方式,从而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
三、抓文中语言的空白点,进行读写训练
我们所阅读的文章都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也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地方不是作者的疏忽、无奈,往往是表达一种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教学中,我们可抓住这些地方进行拓展训练。
如《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进行想象说话:“桂林的山有的像老人蹲坐在那,眺望着远方,像是盼望远方的儿女,有的像巨象,伸着长长的鼻子,有的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有的像腾空而起的骏马”,通过想象说话,学生不仅理解了“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是什么意思,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了。
四、抓重点句中的关键词,进行读写训练
每篇文章都有重点的段落、句子,在品读这些句子时,我们一般都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来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感悟。因此,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进行读写训练。
如: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中,有一句话是描写鸭先生改正错误的决心,“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1)自由读这句话,看能不能把“一定”这个词去掉?为什么?先让学生通过对比读,体会这个词的意思。
(2)你能用上这个词写一句话吗?
这样抓住关键词来设计,更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个词的意思,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再如《特殊的葬礼》中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描写也是非常有特点的,“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句式整齐,一气呵成,好像瀑布就在你眼前垂下,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语言,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书上的语言送上自己的赞美……这样积极地内化并及时地运用文本中的“亮点”语言,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实践证明以上几点对学生的读写训练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的范例作用,就是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探索课文中典型的构词、组句、谋篇的规律,进而模仿、创造,在运用中,形成语言技能。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亮点,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扎实、有效的读写训练。
一、根据文本情脉抓耐人寻味处进行读写训练
每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我们语文教学都是通过理解、体会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内容,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因此,语言训练也可以沿着文中的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的脉搏。我们可以在文章耐人寻味的地方,设计读写结合点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既进行了写的训练,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白杨》这一课时,有一个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那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句话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重点句,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读一读这个句子,看看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2)想一想,写一写:
戈壁滩需要白杨树,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村需要它,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遇到风沙,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遇到雨雪,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遇到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学生在想像说话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了白杨树的特点,在读写的训练中积蓄了体验,发展了情感,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感悟课文。
再如《语言的魅力》一文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句子:“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没有看见”。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训练:
春天到了,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可以看到
,还可以看到 ,然而对于这位盲老人来说,。
根据这个句子,学生写道:“春天到了,我们可以看到绿树红花,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蝴蝶,还可以看到欢快的小鱼,然而对于这位盲老人来说,这一切却不复存在”。
… …
这一训练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又与盲老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合乎了文章的内涵为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二、抓文中句式表达的亮点进行读写训练
所谓句式表达的亮点,就是指一篇课文中写的最为精彩的部分,在表达上最有特点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也是学生在运用中需要掌握的写作技巧。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地方,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如:《桂林山水》中,对漓江水的描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她在流动;漓江得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文中用了三个排比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仿照这句话,运用这种句式,写一处景物。
再如,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文中用“有的……有的……”写出了当时慌乱的情景,句式也很有特点。教学中,我抓住这句话让学生仿照这句话来写句子。有的同学写道:“下课了,操场上非常热闹,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丢沙包,有的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这样,学生通过仿写,不知不觉在运用中就学会了这种句式的表达方式,从而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
三、抓文中语言的空白点,进行读写训练
我们所阅读的文章都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也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地方不是作者的疏忽、无奈,往往是表达一种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教学中,我们可抓住这些地方进行拓展训练。
如《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进行想象说话:“桂林的山有的像老人蹲坐在那,眺望着远方,像是盼望远方的儿女,有的像巨象,伸着长长的鼻子,有的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有的像腾空而起的骏马”,通过想象说话,学生不仅理解了“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是什么意思,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了。
四、抓重点句中的关键词,进行读写训练
每篇文章都有重点的段落、句子,在品读这些句子时,我们一般都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来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感悟。因此,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进行读写训练。
如: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中,有一句话是描写鸭先生改正错误的决心,“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1)自由读这句话,看能不能把“一定”这个词去掉?为什么?先让学生通过对比读,体会这个词的意思。
(2)你能用上这个词写一句话吗?
这样抓住关键词来设计,更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个词的意思,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再如《特殊的葬礼》中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描写也是非常有特点的,“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句式整齐,一气呵成,好像瀑布就在你眼前垂下,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语言,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书上的语言送上自己的赞美……这样积极地内化并及时地运用文本中的“亮点”语言,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实践证明以上几点对学生的读写训练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的范例作用,就是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探索课文中典型的构词、组句、谋篇的规律,进而模仿、创造,在运用中,形成语言技能。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亮点,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扎实、有效的读写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