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波山海皆优,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是江浙“富庶之地”。一直以来,宁波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至2016年底,全市村级集体总资产达873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72亿元。全市行政村中,收入超100万元的村1600个,占总村(社)数的56.7%。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宁波还有一部分集体经济薄弱村,2016年底,全市还有59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下。
没有经济薄弱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谱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宁波篇章,不能让一村一户掉队。对此,宁波坚持“市里引导、县级主体,集成发力、分类指导,造血为主、输造结合,创新模式、规范管理”的总原则,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助力经济薄弱村一同迈入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
强化政策保障
啃下“最硬的骨头”
近年来,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但全市农村发展的城乡、区域不平衡依然存在,农村建设还有许多短腿短板,特别是存在“农民收入全省领先”掩盖下的相对贫困问题。从区域不平衡来看,城区、余慈与宁海、象山、奉化三地差距较大,鄞州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最高,达21.07亿元,是宁海县(2.97亿元,最低)的7倍多。村与村之间差异也很大,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有121个村,还有18个村收入在1 万元以下。
经济薄弱村为何薄弱?记者了解到,宁波市59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分布在宁海、象山、奉化三地。因为地处山区,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薄弱村。市农办有关人士分析说,市场化程度不高、工业化渗透不高,是这些村经济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我市将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作为市分管领导带领的“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之一,制定下发《市农办系统开展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抓落实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将宁海、象山、奉化三地作为攻垒战的“主战场”,组建3个工作小分队。
省定5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中,有38个分布在宁海县,为全市最多。针对长期以来行政村小散多、家底薄、基础弱等问题,宁海县委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入2017年30个重要改革创新项目的重中之重,纳入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在蹲点破难、一线调研时必问、必谈、必强调。同时,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和部门联系薄弱村制度,县委与各镇乡(街道)党委(党工委)签订责任状,逐村拟定计划,确保顺利完成“消薄”任务。
象山县调整完善了县、镇乡(街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成立部门联席会议和专家组,建立县级领导联系薄弱村制度,实行镇乡(街道)、部门发展村集体经济专项考核,构建县农办牵头实施、有关部门配合、镇乡(街道)主体责任的推进机制。
在好政策的护航和好机制的推动下,截至2017年底,我市59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已得到全面消除,成功啃下了“最硬的骨头”。
着眼精准扶贫
“一村一策”求实效
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关键要在“精准”两字上谋实招、求实效。
对此,市、县两级农办对所有省定59个经济薄弱村进行逐个排摸,一村一策采取帮扶措施,做到精准对靶、精准脱“薄”。同时,对2016年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进行全面梳理,重点排摸清楚交通基础设施、村级班子、可开发资源、潜在发展项目等情况。
“如果没有内生的主动力,再优惠的外部帮扶也解决不了村级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只能‘锦上添花’,很难‘雪中送炭’。”市农办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全面排摸的基础上中,我市立足每个村庄自身实际,从最大的短板入手,从实在的项目抓起,按照把“资源变为资产、把资产转为资本”的思路,通过抓好“物业项目”、盘活“农业项目”、实施“联合项目”,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抓好“物业项目”,是我市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各地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环境,综合利用区位优势,对空置的校舍、村办公用房、旧厂房、农业生产管理用房等进行升级改造利用,或多方筹资建设标准厂房、三产用房、外口公寓等,采取物业租赁方式,获得稳定长效收入。在宁海县西店镇紫江村,有一幢集室内菜市场、住宅、商业功能为等一体的17层商住楼,其中村集体占40%股份,待投入使用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00万元的收入,将彻底改变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
然而很多经济薄弱村分布在偏远地区,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如何让这些区域也能分得一杯羹?“对于这些村,我们鼓励实施‘联合项目’。”宁海县农办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宁海县共投入1.5亿多元,在经济开发区联建标准厂房6.5万平方米,2016年获取租金近500万元,所得收益统一分配给9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
精心盘活“农业项目”,利用集体山林、海塘、“四荒”等农业资源,采取直接经营或资源入股、使用权转让等资源开发经营方式,将自然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培植村级稳定收入来源,是我市在实践中探索的又一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手段。余姚市利用山区水利资源多的优势,以政府补贴、资源入股等方式为老区有条件的村建设小型水电站,每年收益达2000多万元。宁海县一市镇缆头村、新山村统一流转低产地和滩涂、荒地,实施养殖塘标准化改造,每亩养殖塘流转价格从2012年的2100元提高到3400元,除去返回农户收益后,村集体经济年增收分别达到50万元和40万元。
与此同时,我市还依托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园区,通过提供仓储、运销、信息中介、土地流转、通用设备、集散场地、水电供应、卫生保洁等有偿服务,积极发展“服务项目”。充分挖掘农村山野风光、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等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发展观光休闲、民宿客栈、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项目,通过发展美丽经济实现服务增收,不断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创新要素保障
“真金白銀”助力全面“消薄”
我市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历来重视扶持薄弱村发展工作。2009年,我市便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对“16+3”区域中2007年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下或人均可用收入在100元以下的村,市级每年安排1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厂房等项目。自2012年起,每年安排1500万元对相对欠发达地区行政村村级运行经费及增强造血功能项目予以补助。
为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步伐,从2018年到2020年,我市财政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村为重点扶持对象,主要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项目,以培育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收入来源。
创新要素保障是集体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宁波积极以政策创新为引领,将资金、土地等要素向薄弱村倾斜,全面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宁海县坚持造血为主、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奖励办法》,变以往兜底式补助为普惠式补助、资金性扶持为政策性扶持,在资金投入、用地指标、金融扶持等方面进一步下沉资源力量,有效激发各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和活力。2017年,县财政拿出1亿元资金,5000万用于普惠补助,按照各村1000人、1000—1500人、1500人以上三档分别补助10万元、15万元、20万元,其中5000万元用于项目奖励,设立优质项目奖与进步项目奖。优质项目奖按村投入资金的80%给予奖励,最高可奖200万元。进步奖分20万、10万、5万三档给予奖励。同时,县政府每年安排20亩土地指标用于集体经济发展物业增收项目;金融机构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纳入评级授信范围,评选出信用村117个,给予贷款利率再优惠。
象山县建立了县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整合各项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源,优先立项,优先扶持,鼓励申报风险小、效益好,共享共建、区域推进类项目。截至2017年底,项目库已收纳发展项目175个,其中28个项目开始实施。
责任编辑:毛思洁
至2016年底,全市村级集体总资产达873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72亿元。全市行政村中,收入超100万元的村1600个,占总村(社)数的56.7%。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宁波还有一部分集体经济薄弱村,2016年底,全市还有59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下。
没有经济薄弱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谱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宁波篇章,不能让一村一户掉队。对此,宁波坚持“市里引导、县级主体,集成发力、分类指导,造血为主、输造结合,创新模式、规范管理”的总原则,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助力经济薄弱村一同迈入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
强化政策保障
啃下“最硬的骨头”
近年来,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但全市农村发展的城乡、区域不平衡依然存在,农村建设还有许多短腿短板,特别是存在“农民收入全省领先”掩盖下的相对贫困问题。从区域不平衡来看,城区、余慈与宁海、象山、奉化三地差距较大,鄞州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最高,达21.07亿元,是宁海县(2.97亿元,最低)的7倍多。村与村之间差异也很大,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有121个村,还有18个村收入在1 万元以下。
经济薄弱村为何薄弱?记者了解到,宁波市59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分布在宁海、象山、奉化三地。因为地处山区,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等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薄弱村。市农办有关人士分析说,市场化程度不高、工业化渗透不高,是这些村经济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我市将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作为市分管领导带领的“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之一,制定下发《市农办系统开展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抓落实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将宁海、象山、奉化三地作为攻垒战的“主战场”,组建3个工作小分队。
省定5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中,有38个分布在宁海县,为全市最多。针对长期以来行政村小散多、家底薄、基础弱等问题,宁海县委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入2017年30个重要改革创新项目的重中之重,纳入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在蹲点破难、一线调研时必问、必谈、必强调。同时,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和部门联系薄弱村制度,县委与各镇乡(街道)党委(党工委)签订责任状,逐村拟定计划,确保顺利完成“消薄”任务。
象山县调整完善了县、镇乡(街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成立部门联席会议和专家组,建立县级领导联系薄弱村制度,实行镇乡(街道)、部门发展村集体经济专项考核,构建县农办牵头实施、有关部门配合、镇乡(街道)主体责任的推进机制。
在好政策的护航和好机制的推动下,截至2017年底,我市59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已得到全面消除,成功啃下了“最硬的骨头”。
着眼精准扶贫
“一村一策”求实效
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关键要在“精准”两字上谋实招、求实效。
对此,市、县两级农办对所有省定59个经济薄弱村进行逐个排摸,一村一策采取帮扶措施,做到精准对靶、精准脱“薄”。同时,对2016年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进行全面梳理,重点排摸清楚交通基础设施、村级班子、可开发资源、潜在发展项目等情况。
“如果没有内生的主动力,再优惠的外部帮扶也解决不了村级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只能‘锦上添花’,很难‘雪中送炭’。”市农办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全面排摸的基础上中,我市立足每个村庄自身实际,从最大的短板入手,从实在的项目抓起,按照把“资源变为资产、把资产转为资本”的思路,通过抓好“物业项目”、盘活“农业项目”、实施“联合项目”,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抓好“物业项目”,是我市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各地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环境,综合利用区位优势,对空置的校舍、村办公用房、旧厂房、农业生产管理用房等进行升级改造利用,或多方筹资建设标准厂房、三产用房、外口公寓等,采取物业租赁方式,获得稳定长效收入。在宁海县西店镇紫江村,有一幢集室内菜市场、住宅、商业功能为等一体的17层商住楼,其中村集体占40%股份,待投入使用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00万元的收入,将彻底改变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
然而很多经济薄弱村分布在偏远地区,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如何让这些区域也能分得一杯羹?“对于这些村,我们鼓励实施‘联合项目’。”宁海县农办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宁海县共投入1.5亿多元,在经济开发区联建标准厂房6.5万平方米,2016年获取租金近500万元,所得收益统一分配给9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
精心盘活“农业项目”,利用集体山林、海塘、“四荒”等农业资源,采取直接经营或资源入股、使用权转让等资源开发经营方式,将自然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培植村级稳定收入来源,是我市在实践中探索的又一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手段。余姚市利用山区水利资源多的优势,以政府补贴、资源入股等方式为老区有条件的村建设小型水电站,每年收益达2000多万元。宁海县一市镇缆头村、新山村统一流转低产地和滩涂、荒地,实施养殖塘标准化改造,每亩养殖塘流转价格从2012年的2100元提高到3400元,除去返回农户收益后,村集体经济年增收分别达到50万元和40万元。
与此同时,我市还依托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园区,通过提供仓储、运销、信息中介、土地流转、通用设备、集散场地、水电供应、卫生保洁等有偿服务,积极发展“服务项目”。充分挖掘农村山野风光、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等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发展观光休闲、民宿客栈、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项目,通过发展美丽经济实现服务增收,不断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创新要素保障
“真金白銀”助力全面“消薄”
我市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历来重视扶持薄弱村发展工作。2009年,我市便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对“16+3”区域中2007年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下或人均可用收入在100元以下的村,市级每年安排1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厂房等项目。自2012年起,每年安排1500万元对相对欠发达地区行政村村级运行经费及增强造血功能项目予以补助。
为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步伐,从2018年到2020年,我市财政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村为重点扶持对象,主要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项目,以培育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收入来源。
创新要素保障是集体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宁波积极以政策创新为引领,将资金、土地等要素向薄弱村倾斜,全面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宁海县坚持造血为主、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奖励办法》,变以往兜底式补助为普惠式补助、资金性扶持为政策性扶持,在资金投入、用地指标、金融扶持等方面进一步下沉资源力量,有效激发各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和活力。2017年,县财政拿出1亿元资金,5000万用于普惠补助,按照各村1000人、1000—1500人、1500人以上三档分别补助10万元、15万元、20万元,其中5000万元用于项目奖励,设立优质项目奖与进步项目奖。优质项目奖按村投入资金的80%给予奖励,最高可奖200万元。进步奖分20万、10万、5万三档给予奖励。同时,县政府每年安排20亩土地指标用于集体经济发展物业增收项目;金融机构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纳入评级授信范围,评选出信用村117个,给予贷款利率再优惠。
象山县建立了县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整合各项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源,优先立项,优先扶持,鼓励申报风险小、效益好,共享共建、区域推进类项目。截至2017年底,项目库已收纳发展项目175个,其中28个项目开始实施。
责任编辑:毛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