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末年,国家动荡不安,进入魏晋时期,皇帝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开始笼络各地门阀世家,而在选拔官员人才上渐渐过渡成以门第为选官的依据,使得世家大族迅速崛起,他们垄断着做官的权力,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整个魏南北朝时期都是乱世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战乱最长的时代。在这个不安宁的时代,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个时期有政治抱负且敏感的文人们,尤其是寒门子弟,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更容易感到生命脆弱,祸福无常。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及时行乐,求仙问道,寄情山水,甚至隐居山林,来表达政治上的不顺或追求心中的自然境界。
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算的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北征乌桓,路经碣石山,写下了“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寓志寄情,表现一统中原的雄心壮志。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xì)。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和国家顶级军政高官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两晋南北朝士族如林,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是最大的世家大族,“王谢”昌盛繁荣三百年,此次聚会正是高门显贵组织的一场寄情于山的狂欢。这次集会,创作的兰亭诗的内容,或直抒山水游赏之乐,或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通过山水抒发情理。诗人们开始注意到山水的情趣,并以山水为描写对象。王羲之在聚会上创作的旷世奇作《兰亭集序》,更是让这场聚会穿越千年让人熟知追捧。兰亭集会,说明很多文人墨客乐于山水之中,就算是王羲之和谢安这样的显贵也对山水情有独钟。
东晋末期,没落家族的子弟陶渊明(352年—427年),热衷山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放弃功名利禄,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创作了很多有名的田园诗,如:《归园田居》系列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描绘了和平祥和、与世无争的社会;《饮酒》系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内心对田园生活的满足、物我相融的表现。通过他的田园诗,我们可以窥见他悠然自得地心境。那个动荡的时代,陶渊明只能偏居乡野,在山水和酒中追寻心中美好的社会,《桃花源记》中描绘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想象出来的宁静、与世无争的社会,是内心对和平世界的追求,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控诉。
和陶渊明同一时代的诗人谢灵运(385年-433年),出身陈郡谢氏。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谢灵运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作为士族大家,为了躲避当权者的压迫,寄情于山水,创作出了非常多的山水诗,他的作品善于表现整体的自然美,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这样夸赞他“在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谢灵运开创了魏晋文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描绘。
随着国土的南北分裂,很多文人心之所想的地方无法到达,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470—527)编纂的游记散文《水经注》横空出世,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最为精妙的是书中所记的南方河流,是靠他人记述,自己想象加工而成。书中描绘的三峡、黄牛滩、西陵峡等很多大江大河,让人身临其境,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郦道元的代表作《三峡》,历来被认为是表现三峡的绝世名文,三峡的风光被他高度凝练成了四个字“清荣峻茂”,很难想象一个根本没有去过三峡的人,能对三峡的美景如此精妙的展现出来,里面一定饱含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社会的动荡会催生很多的隐士,再加上六朝时期佛教思想盛行,于是魏晋时期隐居山林成了文人的常态。有“山中宰相”之称的陶弘景(456—536)治世之才,但酷爱山林、在心灵净化后所写的《答谢中书书》,是六朝书札名篇,陶弘景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37岁退隐茅山,后在江南的山水中度过了余生44个春秋。“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将情感寄托在山水间,“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陶弘景用他独特的审美视角展示出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从对美景的的描摹中我们能读出他对世人面对秀丽山水无动于衷的无比惋惜,和自己比肩谢灵运的审美情趣无比自豪。和陶弘景同时代的吴均,更是借助对富春江美景的描摹,劝诫友人放下追名逐利之心。“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吳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用生花妙笔,为友人描绘出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称赞“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借助山水涤荡人心境的妙处,总结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惊世名言,从他对朱元思的劝诫中,我们领悟到吴均忘情于天地大美,从山水中陶冶情操,遗世独立、超然世外的性情。
魏晋风骨是时代造就的文化特质,面对纷乱的社会、战火连天的现实,魏晋的文人们追求极度的精神自由,将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寄托至山水间,融入美景、融入美酒,于是造就了属于他们的时代情怀。
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 李琴
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算的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北征乌桓,路经碣石山,写下了“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寓志寄情,表现一统中原的雄心壮志。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xì)。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和国家顶级军政高官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两晋南北朝士族如林,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是最大的世家大族,“王谢”昌盛繁荣三百年,此次聚会正是高门显贵组织的一场寄情于山的狂欢。这次集会,创作的兰亭诗的内容,或直抒山水游赏之乐,或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通过山水抒发情理。诗人们开始注意到山水的情趣,并以山水为描写对象。王羲之在聚会上创作的旷世奇作《兰亭集序》,更是让这场聚会穿越千年让人熟知追捧。兰亭集会,说明很多文人墨客乐于山水之中,就算是王羲之和谢安这样的显贵也对山水情有独钟。
东晋末期,没落家族的子弟陶渊明(352年—427年),热衷山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放弃功名利禄,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创作了很多有名的田园诗,如:《归园田居》系列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描绘了和平祥和、与世无争的社会;《饮酒》系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内心对田园生活的满足、物我相融的表现。通过他的田园诗,我们可以窥见他悠然自得地心境。那个动荡的时代,陶渊明只能偏居乡野,在山水和酒中追寻心中美好的社会,《桃花源记》中描绘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想象出来的宁静、与世无争的社会,是内心对和平世界的追求,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控诉。
和陶渊明同一时代的诗人谢灵运(385年-433年),出身陈郡谢氏。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谢灵运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作为士族大家,为了躲避当权者的压迫,寄情于山水,创作出了非常多的山水诗,他的作品善于表现整体的自然美,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这样夸赞他“在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谢灵运开创了魏晋文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描绘。
随着国土的南北分裂,很多文人心之所想的地方无法到达,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470—527)编纂的游记散文《水经注》横空出世,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最为精妙的是书中所记的南方河流,是靠他人记述,自己想象加工而成。书中描绘的三峡、黄牛滩、西陵峡等很多大江大河,让人身临其境,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郦道元的代表作《三峡》,历来被认为是表现三峡的绝世名文,三峡的风光被他高度凝练成了四个字“清荣峻茂”,很难想象一个根本没有去过三峡的人,能对三峡的美景如此精妙的展现出来,里面一定饱含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社会的动荡会催生很多的隐士,再加上六朝时期佛教思想盛行,于是魏晋时期隐居山林成了文人的常态。有“山中宰相”之称的陶弘景(456—536)治世之才,但酷爱山林、在心灵净化后所写的《答谢中书书》,是六朝书札名篇,陶弘景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37岁退隐茅山,后在江南的山水中度过了余生44个春秋。“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将情感寄托在山水间,“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陶弘景用他独特的审美视角展示出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从对美景的的描摹中我们能读出他对世人面对秀丽山水无动于衷的无比惋惜,和自己比肩谢灵运的审美情趣无比自豪。和陶弘景同时代的吴均,更是借助对富春江美景的描摹,劝诫友人放下追名逐利之心。“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吳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用生花妙笔,为友人描绘出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称赞“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借助山水涤荡人心境的妙处,总结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惊世名言,从他对朱元思的劝诫中,我们领悟到吴均忘情于天地大美,从山水中陶冶情操,遗世独立、超然世外的性情。
魏晋风骨是时代造就的文化特质,面对纷乱的社会、战火连天的现实,魏晋的文人们追求极度的精神自由,将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寄托至山水间,融入美景、融入美酒,于是造就了属于他们的时代情怀。
汉中东辰外国语学校 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