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开展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具体而言,从其组织形式看,可以划分为集体性活动的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从活动范围看,可以划分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本文主要结合小学新课程《思想品德》,着重探析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中的讨论与辩论。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小组讨论;课堂辩论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83-01
1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中的小组讨论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修订)》,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以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小学生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他们富有热情,情感体验易受外因影响,尤其是在一定的活动之中情绪易受感染。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兴趣在他们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往往对兴趣的东西能过目不忘,而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却即使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如传统的教学虽然非常重视知识的积累,但因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往往收效甚微。
小组讨论是目前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课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性,这既是进行教学的具体方式,更是学生学习过民主生活的要求,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确保讨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意义。
课堂讨论的目的,在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到一节课来论,讨论往往为的是明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拿来讨论,学生早已明白、在教材中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拿出来讨论。目前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更需要教师组织相关的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1.2 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
要使讨论取得较好效果,教师对讨论主题的选择是值得考虑的,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可以使整个讨论充满活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并能在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发扬民主风气。如《用智慧保护自己》一课中,教师创设了这么一则教学情境:某校六年级学生小亮,经常上网聊天,结识了几位非常谈得来的网友。一天,网友“风中笑”在与小亮聊天时提出两人见一面并一块外出游玩。小亮非常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由此设问:“小亮该不该与网友见面”。这个问题在学生讨论中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也引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各自谈了去与不去的理由,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利于增加学生体验,同时这一讨论又能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1.3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思想品德教学和现实生活距离最近,容易和学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就该发挥这种特殊优势,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学生的已有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教师的作用是要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及发展思想品德的过程。为此,开展课堂讨论,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要注重挖掘利用当地德育资源,以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赋予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于讨论的话题,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相符合,也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
1.4 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规范。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那么,小组的规模就应最小不少于3个人,最大不多于5个人。若多于5个人,每个学生参与的程度就会降低,其结果是小组的效率减弱,每个学生的满意程度也相应减弱。5人小组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小组规模,更符合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也不会形成相对封闭的小小组,少数派也得以坚持自己的意见,激发小组内的讨论,又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2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中的课堂辩论
学生围繞一个热门话题展开辩论。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但辩论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辩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辩论,形成对事物、问题客观全面的看法,同时加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组织课堂辩论,可采取以下步骤:
2.1 选择辩题。
教学辩论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形式,辩题的选择必须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的性质与程度的差别以及组织辩论的具体目的,思想品德课辩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应选择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特别是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有争议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如《游戏机的诱惑》一课中,为使学生认清青少年玩电子游戏的利弊,教师特组织安排了一场“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全面认识,形成了对事物、问题客观全面的看法,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加强。而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则主要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辩论。
2.2 组织辩论小组。
辩论小组的组成方式多样,整个班级可以按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按男女生划分,或按学生的编号划分,甚至不刻意去划分辩论小组,就根据辩题在课堂随机展开辩论,无论何种组织方式,都应强调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一般来讲可以先将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确定本方观点,推选四名同学充当辩手,在自由辩论中本组其他同学也可补充发言,最后由教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概括能力等诸方面进行总结。
2.3 注意事项。
教师首先应熟悉辩题所涉及的内容;其次,做好材料的收集;再次,仔细听取双方的辩论;最后,在总结时,应对双方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此外课堂辩论有条原则,即要适时适量:时机不当,效果不佳;量多或量少效果也会不理想。当然在辩论时还应注意辩论是否跑题,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切不可辩论中谩骂同学甚至人身攻击,所以辩论时教师对辩论场面应适当调控,这也是对教师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小组讨论;课堂辩论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83-01
1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中的小组讨论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修订)》,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以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小学生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他们富有热情,情感体验易受外因影响,尤其是在一定的活动之中情绪易受感染。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兴趣在他们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往往对兴趣的东西能过目不忘,而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却即使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如传统的教学虽然非常重视知识的积累,但因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往往收效甚微。
小组讨论是目前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课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性,这既是进行教学的具体方式,更是学生学习过民主生活的要求,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确保讨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意义。
课堂讨论的目的,在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到一节课来论,讨论往往为的是明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拿来讨论,学生早已明白、在教材中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拿出来讨论。目前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更需要教师组织相关的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1.2 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
要使讨论取得较好效果,教师对讨论主题的选择是值得考虑的,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可以使整个讨论充满活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并能在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发扬民主风气。如《用智慧保护自己》一课中,教师创设了这么一则教学情境:某校六年级学生小亮,经常上网聊天,结识了几位非常谈得来的网友。一天,网友“风中笑”在与小亮聊天时提出两人见一面并一块外出游玩。小亮非常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由此设问:“小亮该不该与网友见面”。这个问题在学生讨论中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也引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各自谈了去与不去的理由,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利于增加学生体验,同时这一讨论又能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1.3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思想品德教学和现实生活距离最近,容易和学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就该发挥这种特殊优势,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学生的已有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教师的作用是要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及发展思想品德的过程。为此,开展课堂讨论,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要注重挖掘利用当地德育资源,以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赋予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于讨论的话题,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相符合,也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
1.4 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规范。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那么,小组的规模就应最小不少于3个人,最大不多于5个人。若多于5个人,每个学生参与的程度就会降低,其结果是小组的效率减弱,每个学生的满意程度也相应减弱。5人小组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小组规模,更符合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也不会形成相对封闭的小小组,少数派也得以坚持自己的意见,激发小组内的讨论,又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2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中的课堂辩论
学生围繞一个热门话题展开辩论。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但辩论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辩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辩论,形成对事物、问题客观全面的看法,同时加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组织课堂辩论,可采取以下步骤:
2.1 选择辩题。
教学辩论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形式,辩题的选择必须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的性质与程度的差别以及组织辩论的具体目的,思想品德课辩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应选择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特别是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有争议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如《游戏机的诱惑》一课中,为使学生认清青少年玩电子游戏的利弊,教师特组织安排了一场“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全面认识,形成了对事物、问题客观全面的看法,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加强。而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则主要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辩论。
2.2 组织辩论小组。
辩论小组的组成方式多样,整个班级可以按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按男女生划分,或按学生的编号划分,甚至不刻意去划分辩论小组,就根据辩题在课堂随机展开辩论,无论何种组织方式,都应强调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一般来讲可以先将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确定本方观点,推选四名同学充当辩手,在自由辩论中本组其他同学也可补充发言,最后由教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概括能力等诸方面进行总结。
2.3 注意事项。
教师首先应熟悉辩题所涉及的内容;其次,做好材料的收集;再次,仔细听取双方的辩论;最后,在总结时,应对双方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此外课堂辩论有条原则,即要适时适量:时机不当,效果不佳;量多或量少效果也会不理想。当然在辩论时还应注意辩论是否跑题,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切不可辩论中谩骂同学甚至人身攻击,所以辩论时教师对辩论场面应适当调控,这也是对教师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