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ilov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 揭安全
  他15年如一日,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业务精益求精,对学生关心爱护,时刻履行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以优异的教学、科研实绩和良好的师德在江西师范大学师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该校青年教师的楷模和教师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就是现任江西师大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主任、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揭安全。
  在学生的眼里,他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位益友。
  揭安全自1997年本科毕业后即留校任教,从教15年来,他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长期坚持教授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深受学生好评。在教学上,他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思考,并适时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及创新思维能力。
  1997年至2001年,揭安全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兼任了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班班主任工作。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班主任工作,创新班级管理方法,关心帮助学生成长,使一批家庭困难的学生得以顺利毕业,所带1997级计算机应用班51名同学顺利毕业,全部取得学士学位,实现100%就业或升学。不仅如此,揭安全还开发了网络答疑系统,实现师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两次被评为江西师大优秀本科生导师。
  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揭安全老师不仅教学认真负责,严谨治学,而且为人师表,他总是能够抓住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把主要的精力用于专业的学习和能力的锻炼上来。在学生眼里,他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益友。在专业学习上,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更用实际行动关心学生的成长。
  2007届学生曾明主修了揭安全教授的2门程序设计课,当揭安全得知曾明的家庭困难时,便为其争取了开发办公系统的软件项目。为方便项目指导,揭安全让曾明在自己家里进行软件测试,并且在项目结题后将软件开发所得劳务费全部给了曾明。
  打开揭安全的QQ空间,你会看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评价:“我们喜欢您,年轻的老师:您像云杉一般俊秀,像蓝天一样深沉;您有学问,还有一颗和我们通融的心。老师,谢谢您!”“揭老师的课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意犹未尽的感觉,学校真的应该多点您这样的老师……”
  在同事的眼里,他是一位乐于助人、团结同事、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亲密战友。
  1997年至2002年,计算机系硬件课程师资紧缺,揭安全主动承担了本科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硬件课程的教学。他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开拓新的工作思路,将计算机专业学生不感兴趣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计算机硬件课程上得形象生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为解决学校单片机硬件不足的矛盾,他利用课余时间开发了“接口芯片编程虚拟实验平台”,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在2001年,他参加江西师大青年教师课堂竞赛就取得了全校第二名的成绩。2002年,他更是获得了江西师大教学成果一等奖,而那时的揭安全还只是一名助教。
  2003年,揭安全调入计算机理论教研室,开始承担计算机软件理论方向《数据结构》等软件课程的教学。其间,他潜心钻研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于是,他钻研开发了《数据结构》等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优秀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2003年课程被评为江西省高校首批优质精品课程。近年来,揭安全完成省级教学研究课题6项,编著高质量教材3部,其中《数据结构》发行量超3万册,2012年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第二版)被推荐评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2011年主持建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又被评为江西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主讲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被评为江西师大首届星级课程。
  此外,揭安全还积极承担科研任务,参与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持完成1项教育厅科技项目,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1项,参与完成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5年在国际会议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EI检索10篇。
  揭安全对课堂教学总是要求精益求精,他总是能让课堂生动有趣。江西师范大学教学评估中心理科组组长魏奇教授曾这样评价揭安全:“从他的授课中,我们看到他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建构,逻辑层次清晰的讲授,恰当的动态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展示,结合现实实际问题的分析,这都是高年级学生的需求。对对象需求的了解,总是让教室听课者爆满,许多考研的学生都赶来旁听学习,深感这是走向社会的一次‘整装’。在他的心中充满着教学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必然是一位极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老师。”
  在同学和朋友的眼里,他是一位责任心强、谦虚谨慎、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
  揭安全常对学生说:“责任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有了责任心,才会认真地思考,勤奋地工作,才会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圆满解决问题。”他是这样要求学生,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自2005年起,揭安全开始担任教研室主任、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等职务。2008年,所在教研室被评为“江西师大工人先锋号”,“计算机软件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2010年,揭安全承担了大量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江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0年主持完成的“信息化时代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第十二批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担任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工作期间,揭安全敢于创新支部工作方式,结合教师本职工作,积极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近年来,支部涌现出石海鹤、程艳、王岚等一批教学科研骨干,所在支部也被评为2010~2012年度江西师范大学“创先争优”优秀基层党支部,揭安全更是在建党90周年之际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多年来揭安全在超额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还在学科建设、本科质量工程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协助院领导完成了江西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点的申报工作。2012年揭安全全程参与了与南昌大学联合申报的“物联网与智能计算”高水平工程中心的申报工作,并被评为江西师范大学2009~2011年度学位点建设与学科建设先进个人。在2010年江西师范大学成立了江西省首个教师发展中心,揭安全是该中心的首批核心志愿者。他直接参与了中心筹备及“教学研修坊”等活动的组织,并且规划设计了中心网站。如今,教师发展中心已成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所开展的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教师就如一颗小小的铺路石,教师所做的一切,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我只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平凡的船工,无论春夏秋冬,无论烈日风暴,我——不会后退!我会在这块溪流上把我的学生一个又一个地送往彼岸!我会在自己这方土地上一次又一次地耕耘我的人生!”——这就是江西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楷模,十佳教师揭安全的心声!
  南昌大学麻醉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雷恩骏
  作为南昌大学一附院临床一线的一名教师,在平凡岗位上自觉践行救死扶伤、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先后获得学校、省级荣誉的科研奖获得者,他就是南昌大学一附院麻醉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麻醉学教研室副主任、麻醉学实验室主任雷恩骏。
  忠于教育事业,走在科研前列
  在23年的临床医疗工作中,雷恩骏勇挑重担,任劳任怨,敢于为疑难、危重病人实施麻醉,是麻醉科里的业务骨干。他每天早上7点半上麻醉台,日落才能出手术室,经常加班加点,而周末、节假日又把时间和精力投入麻醉教学,并在教学中享受快乐。在教学工作中,雷恩骏坚持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法,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他还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学科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他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把手机号码公布给学生,让学生有困难好直接找老师。为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他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教学答疑和批改作业,经常加班工作到深夜。2008年至2011年,先后创办了临床麻醉学、麻醉设备学、围手术期医学3个教学网站,实现了全程网上教学,使理论教学取得了重大突破。尽管平时临床医疗任务十分繁重,但他还是始终坚持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先后担任了《围手术期医学》《临床麻醉学》《麻醉设备学》《危重病医学》主讲教师,每学年从事教学工作达500余学时,几乎等同于专职教师授课学时。
  雷恩骏热爱教育事业,积极从事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工作。他除了身先士卒带头进行教学工作,认真履行麻醉学系教研室副主任、实验室主任职责,还为我省麻醉学教育呕心沥血,使南昌大学麻醉学这个新增专业,在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拥有国家级临床医学实验示范中心、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质课程、省级优秀教材、校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校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等为一体的省级特色专业。他所带领的教师队伍获省级教学团队称号,主编教材《麻醉学试题库》获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在生活中,雷恩骏言传身教,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引领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他先后为贫困学子提供爱心资助、优秀学生提供奖励基金共计人民币3万余元。他与贫困学子结对子帮助,每年资助2006级麻醉专业班贫困学生刘茜2000元直至2011年毕业,2010年还资助该生手术费3000元;向2010级麻醉专业班贫困学生邓涛、田姗飞各捐款2000元;连续6年每年出资2000元奖励学习成绩优秀者。
  同时,他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指导学生王喜梅、梅舒雅先后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指导梅舒雅、阙旖等多名学生获南昌大学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特等奖、省级优秀奖。此外,他热心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许多学生顺利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
  风趣幽默的授课艺术,深入浅出的理论教学,雷恩骏坚持把“育人”寓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他的教学课程连续2年名列南昌大学同类课程学生网上评教第一名。雷恩骏先后获南昌大学教学育人十佳先进个人、教学标兵提名奖、中兴奖教金、江铃奖教金、实验教学先进个人、实验教学竞赛二等奖、院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团队成员等荣誉;并入选全国医学专业最受欢迎教授榜(211院校类);2009年获江西省师德论文比赛三等奖。
  潜心科研,勇于创新
  雷恩骏在完成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积极参加教研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他获省级教改课题3项(其中结题2项),校级教改课题4项(重点项目1项);获省级科研课题2项、厅级科研课题3项,取得省级科研成果三项。同时,他还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南昌大学一附院优秀新技术一等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2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篇。
  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邵江华
  邵江华现任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该校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自1984年7月参加工作,邵江华教授从事医教研工作近30年,他始终恪尽职守,刻苦钻研,始终扎根在教学一线。
  教书育人,作风严谨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行政,邵江华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他既教书治学,更培德育人。在教学上,他勤于探索教育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从医时,他以身作则,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时刻对学生强调“救死扶伤,患者第一”的重要;他教育学生实事求是,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的作风和独立能力,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邵江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不仅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也为年轻教师树立了榜样。   教学生动,形式多样
  邵江华在教学中最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以不同形式教育学生,让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其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动态的科研思维。邵江华认为,采用启发式教学,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方法,征引丰富而具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上,邵江华不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尊重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将专业知识介绍清楚,采用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对不易理解掌握的内容豁然而解。同时,他不断调整思路,改进教学方法,精简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并开列数百种书目,供学生开阔视野,深化学习。邵江华的课不仅被学生所喜爱,而且在每年学生评教中的优秀率都是位居榜首,并多次被大学教导组的专家所肯定,还获得了2011年度南昌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近年来,他更是多次被邀请到校内外多家单位授课讲学。
  关爱学生,无私奉献
  邵江华教授不仅指导学生学习,还关心学生生活,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虽然医院及科室的工作繁忙,但他总是放弃节假日,利用周末指导学生。每逢上课,他总是提前近一个小时到校,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及时、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邵江华还利用QQ、飞信等网络工具加强与学生们的沟通交流。对困难家庭学生,他还积极筹措资金帮扶,并馈赠书本材料,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学生有了难处,都乐意向他倾诉。每当逢年过节,各地的贺年卡片和祝福短信更是纷至沓来,满载着的都是学生们对邵江华的无比崇敬和深深祝福。
  勇于创新,硕果累累
  邵江华要求学生紧跟学科前沿课题,大胆创新、不断突破,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培养,邵江华更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研究并提出独到见解。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并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同时,作为科室学术带头人,邵江华以身作则,锐意进取,潜心科研。近年来,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省科技厅、卫生厅、教育厅等重大项目12项,被SCI期刊收录论文60余篇,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达25人。在他的引领教导下,其指导的研究生共获得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4项,考取博士研究生3人。指导学生的论文被SCI收录6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篇,多位学生还获得了“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邵江华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先后荣获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获得了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首届青年科学家及我省普外科界唯一的“赣鄱人才555工程”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黄惠运
  黄惠运现任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是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1年12月,他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黄惠运一直在学校教书育人岗位上勤勤恳恳、屡创佳绩,谱写了一曲人民教师奉献之歌。黄惠运多次获得学校和省级的荣誉称号,被评为井冈山师范学院教学骨干、井冈山学院优秀辅导员、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高等学校第七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他撰写的《井冈山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一文获第十届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主编《井冈学导论》一书获第十三次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扎根教坛,爱岗敬业
  黄惠运于1983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分配到吉安师专即今井冈山大学任教至今。30年来,他授课门类多,先后为专、本科生系统讲授了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中国旅游史、科学技术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史学概论、史学论文写作、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历史地理、世界当代史、中国文化概论、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10余门课程,所授“中国现代史”被评为井冈山大学“优质课程”,制作了《中国现代史》《毛泽东思想概论》《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等多媒体教学课件。他教学认真负责,工作踏实肯干,教案常备常新,作业全批全改,从不迟到早退;教学注重质量和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历届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他科研作风严谨,求真务实,一丝不苟,及时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教学实际,对讲稿及时进行修改,使学生能学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近年来,黄惠运积极参加科学发展观教育、诚信教育、和谐社会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先争优”,以及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弘扬井冈山精神等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履行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用心血和汗水铸造了师德之魂,浇灌了育人之花,不愧为新时期的“师德标兵”。
  潜心科研,成果颇丰
  黄惠运素来重视以科研促进教学,积极申报课题,开展科学研究。2004年,主持申报了井冈山学院教改课题《关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历史教育创新的思考》;2006年,主持申报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曾山的生平和思想研究》;2007年,主持申报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井冈山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培养研究》;主持申报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构建中国现代史精品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0年,主持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党在井冈山时期的执政经验研究》。2010年,主持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央苏区社会保障研究》。
  黄惠运科研能力较强,学术成果多。独著《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学术专著1部;主编《史学论文写作》教材1部,主编《井冈学导论》学术专著1部。参编《江西现代革命史辞典》《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辞典》《庐陵文化博览》《中国文化世家·江右卷》《吉安抗日救亡风云录》等专著20余部。合著《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湘赣革命根据地全史》《东固革命根据地简史》等专著多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等期刊全文转载3篇。
  热心服务,育人为先
  工作以来,黄惠运服从组织的安排,不计报酬,热心育人工作,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好评。他历任人文学院历史系学生党支部书记、人文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他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与方法,积极培训和发展党员,配合院领导做好学生和教师党员思想政治工作。
  黄惠运曾担任2005级历史本科(1)班的班主任,超强的事业责任心,关爱每一位学生,既教书又育人,较好地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自担任了本科生导师以来,至今已指导本科生15人,不辞辛劳为本科生推荐书目、赠阅书籍和《红色吉安》刊物,鼓励学生撰写书评和积极向《红色吉安》撰稿。
  黄惠运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为学生在考研、择业、生活等方面提供指导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予以帮助。他带领学生游览庐陵文化生态园,和学生一道学习吉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辉煌的现代革命史,鼓励和指导学生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
  他为人师表,教风端正,富有爱心诚心,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五十助一”活动,踊跃捐资助学。在服务社会方面,黄惠运连续几年无偿为吉安市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红色吉安》期刊审稿校稿,为吉安红色历史研究与开发利用默默无闻地工作。
  黄惠运还积极投身于学术服务事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江西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书院研究会会员、吉安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吉安名人研究会会员。
其他文献
美丽的盱江像一条金色的飘带,从广昌县城边川流不息地绕城而过,广昌县职业技术学校就坐落在这条美丽的河流边上。学校里有这么一个人,常常是最早到校、最晚下班离校,他就是该校校长邓海民,成天为职教事业而忙碌。  2002年是邓海民人生的一个拐点。那一年,他由一所乡村中学校长,调任广昌县职业技术学校任党支部副书记。从基础教育转入职业教育,从任校党支部副书记到书记,后任校长,邓海民与职业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至
期刊
2012年12月19日至20日,抚州市首届城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交流会在南城县实验小学召开,全市60多所城区小学校长和县(区)教研室主任共130余人聚首该校,围绕该校着力推进的“和美教育”办学特色这一主题,观摩、探讨。该校校长付红根在会上作了题为《用真知真爱奠基学生的和美人生》的典型发言,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专程来会指导的专家、教授对此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南城县实验小学师生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
期刊
一、我省基础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基础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认真总结和发扬江西历史上办学的宝贵经验,不断推动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基础教育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普及水平大幅提升。2007年,“两基”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2007年与2011年相比较,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9.7%左右的高水平,
期刊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全省基础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南昌滨江宾馆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一次总结过去、谋划未来的重要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各市、县(区)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县(区)长,各市、县(区)教育局局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省级示范学校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及机关有关部门、直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总计约350人。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足以表明我省推进基础教育大发展的信心与力度。  会议印
期刊
九江市教育局紧密联系实际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九江市教育局迅速在全市教育系统掀起了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在学习中,九江市教育局紧密联系九江教育实际,联系广大干部教师的思想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该局真正把全市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咬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目标不动摇,切实转变教育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我仿佛又看到母亲从满屋的炊烟中走出来,用被岁月风干的手拿毛巾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然后静默地走出家门口,若有所待地张望着门前的小路。她的脸略微泛出黄色,皱纹间濡着细密的汗珠和柴灰。  这是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的一幅画。  父母为了让我考上好的高中,便不顾亲戚朋友的反对,把我送到10多公里外的初中就读。  我离开了家、离开了母亲,开始学会了独自生活。由于离家太远,我选择两周回家一次。每次离开
期刊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还没有真正走出“注入式” “满堂灌”的教法。如果觉得课堂上哪个知识点没有给学生们讲清楚,我总是放心不下。面临新课改新理念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无形中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诙谐幽默的课堂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期刊
在英雄城江西南昌,继“最勇敢小女生”12岁女孩夏娟火海呼救15人、90后大学生李潇勇斗歹徒等先进学生事迹后,又涌现出了一个英雄群体。张彬等五名学生见义勇为,有勇有谋斗歹徒的英雄事迹连日来成为南昌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学生英雄协助擒贼  3月10日,星期六,英雄城南昌。  连续数日的阴雨初歇,天空放晴,南昌市人民公园游人如织。16时30分许,南昌市第二十九中的张彬,南昌市第二十三中的龚宏华、魏
期刊
江西省自创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园本教研项目)以来,一直坚持“联片互动,纵深推进,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工作思路,秉承“有效教研,快乐成长”的教研理念,在南昌市东湖区、赣州市章贡区、吉安市教研室等三个国家级项目基地,九江市浔阳区、抚州市黎川县等6个省级项目基地40余所幼儿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多元策略让教师在高效的园本教研活动中体验收获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快乐。  
期刊
他扎根贫困山区从事教育26年,将一所破旧四合院变成一所占地面积46亩的花园式学校,从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成长为全国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典型、全国先进工作者、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他是学生心中的“校长叔叔”,是教师眼中的“一家之长”,如今,他又成为江西省唯一来自基层教育一线参加十八大的教师代表,要把师生以及基层群众的心愿带到北京去……他就是江西省芦溪县源南学校校长龚德凌。  近日,记者怀着一份敬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