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大家来找茬”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vi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在“大家来找茬”的教学尝试中,笔者发现每到此环节,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而且学习热情高涨,这是因为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一、什么是“大家来找茬”
  “找茬”的基本释义是吹毛求疵地进行挑剔、批评。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所谓“大家来找茬”, 是指一位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解题观点之后,一方面让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同时又要求该生作出解释,找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其进行发问。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之间在相互找茬、相互质疑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二、“找茬”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笔者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6页的练习题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列出算式,列举甲学生算式:18÷9=2(瓶)。
  师:对他所列的算式,你们有什么要提问的?
  乙生:你为什么要这么列式?
  甲生(给予解释):因为把18瓶饮料平均分给9位同学,所以是18÷9=2(瓶),即每人分到2瓶。
  乙生(又问):那你这里的“9”是哪里来的呢?
  甲生(又解释):因为这里有3组,而且每组有3人,所以是3×3=9(人)。
  最后学生一起得出算式为:3×3=9(人),18÷9=2(瓶)。甲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一道算式,但是在乙学生的提问下,甲学生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将算式补充完整。这就充分地说明,其实甲学生已经会做这道题目,只是粗心了一点。学生之间通过“相互找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仔细倾听的能力
  倾听是学生获取信息和提炼信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仔细倾听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在“找茬”的过程中,每位学生的注意力必定高度集中,必须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表述,以便来寻找他人的错误和不足,同时还得全面思考整个题目,因此倾听的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在“相互找茬”的过程中,学生要想去找别人的“茬”,就必须要自己先思考,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判断和发现问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顾明远也曾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在“相互找茬”的过程中,你想难倒别人,就必须多思考,多提别人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学生具有“找茬”的意识,所以必定会产生争辩,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数学问题。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并处于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因此,这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要思考和实施的,然而怎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就是要设法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相互找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大家来找茬”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权掌握在他们的手中,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气氛得到升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
  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找茬”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找茬”?下面笔者以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学的“解决问题”一课为例,来进行简单阐述。
  (一)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大家来找茬”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其基本要求是把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创设全员参与数学活动过程的机会。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情境,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进行“找茬”,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数学,去解决问题。例如,吴老师在讲例题“弟弟采了4个桃子,哥哥比弟弟多采了3个,他俩一共采了多少个?”的时候,学生得出了7和11两种答案。吴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种是正确的,她反而借此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精彩的辩论赛,让学生在争论中得出正确答案,从而解决了问题。这个争辩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找茬”的过程。吴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只创设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找茬”的机会,学生在相互“找茬”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根据的,不是让学生盲目地提问。然而现实的课堂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的学生提的问题很肤浅,有的学生提的问题缺乏数学味,甚至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这说明教师平时提问的时候目标不够明确,也没有注意这方面的培养,这值得教师多加思考。
  例如,在教学画图渗透集合思想的过程中,吴老师指着黑板上一个学生画的图引导学生说:“这儿多了一个小耳朵,里面写了一个数字3,是啥意思,谁来问问他?(指一位学生)好,你来,先来问问他,第一个圈表示什么?”于是学生问:“第一个圈表示什么意思?”“第一个圈表示是弟弟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指左边的4)这儿还有4呢。”于是学生马上提问:“这个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提示学生第一个圈表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这个4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使学生更加明白哥哥和弟弟之间的一个数量关系。
  (三)在“相互找茬”中给予激励性评价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相互找茬”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一个肯定的评价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使学生在“找茬”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吴老师在她的课上说:“你画的图也挺好的……吴老师非常羡慕你们,也非常佩服那些一次就能够用自己画的图、自己列的算式解决问题的同学……同样,吴老师也很佩服刚才得到7的同学,因为他们敢坚持自己的想法,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学会了跟同学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他们还能修正自己的想法,接纳同学的想法。我建议,把掌声送给他们!”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可以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其他同学进行争辩,从而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大家来找茬”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理旧知识的能力以及对旧知识不断再思考的习惯。在相互“找茬”、相互质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而且会有意外的收获,同时学生的倾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判断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浙江省乐清市淡溪镇第一小学 325608
  浙江师范大学2012级教育硕士 321004)
其他文献
<正>对未来农业经营模式基本走向和发展道路的判断应作为农地流转政策导向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由基本国情所决定,中国不可能仅有一种农业经营模式。但鉴于人多地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人们的生活品质也不断提高,音乐对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帮助.现代社会中,音乐不再是一种冷门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所处环境、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不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如果能正视差异、关注差异,有效实施差异教学,则有利于每位学
江南文化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而研究江南文化,棹歌意象是个很好的切入口。棹歌意象是典型的江南文化意象。它的独特性在于不仅是一种诗歌意象,而且也是一种文学题材;不仅在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体会统一容量单位的必要性;2.在具体操作中,体验了解“升”的实际意义,加强1
班集体是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强化育人功能的基本组织形式。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创新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不仅能够有效改变中学生的一些不良习
行走于数学课堂多年,屡遭这样的尴尬:有时刚刚导入新课,学生就喊“我早就知道了”:有时精心设计的活动,学生往往“不领情”,不是提不起兴趣,就是难以开展探索活动:有时教师以为容易掌
本文着重介绍了抗菌玻璃的分类以及各类抗菌玻璃的原理,无机抗菌剂的选择、功效、以及各类抗菌玻璃的加工原理和应用场所,为抗菌玻璃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正>他是德国一名同性恋者,经常出入于同性恋酒吧,甚至举办过“性虐待狂游行”;他不知道“3+(8×2)”的计算结果,也不知道本国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但他居然是一个大都市的掌
期刊
以苯酐聚酯多元醇、二羟甲基丙酸和甲苯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选用蓖麻油及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为交联剂,通过预聚物的合成和水相扩链两步反应,制备了水性聚氨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