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NE)体积(v)、CRP、IL-8等参数在急性细菌感染性发热寒战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Beckman CouIter 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VCS技术和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检测56例急性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标本,统计分析白细胞(WBC)总数、中性粒细胞体积(NEV)及NE的直径。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细菌感染发热寒战期组患者的NEV、NE直径(P 关键词: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VCS参数
中图分类号:R331.1+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122-02
机体在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后,首发症状往往是发热,疾病初期病因较难判断。目前我们在诊断细菌感染时,往往要做血培养或者其他体液的培养,获得阳性证据才能证实。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作为“金标准”的病原菌培养费时较长,且有污染的危险,而且有的细菌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出阳性结果,灵敏度偏低[1]。其他反映细菌感染的指标,如ESR、C反应蛋白(CRP)特异性不强;碱性磷酸酶(NAP)积分计数与形态学检查(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空泡、中毒颗粒、杜氏小体等)受主观因素影响,且需要一定的经验。目前血常规
中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NE)增高是诊断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但临床上有些病例该指标并不增高,甚至降低[2]。本文对56例WBC計数和中性粒细胞(NE)降低者进行分析,目的是寻找一种快速、准确、客观的诊断指标。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分组 对照组n=50,为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年龄在20~24岁,男、女各50名;实验组选择2012年我院细菌感染发热寒战期患者n=56。
1.2标本采集 采集所选病例、对照组每人静脉血2.0ml于EDTA-K2真空管中。
1.3仪器与试剂 为Beckman—Coulter LH750血细胞分析仪,Omlipo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试剂为Beckman—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Omlipo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配套试剂和质控品,做血细胞分析、CRP检测;IL-8测定用上海科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进口试剂盒;贝索瑞氏染色。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则用均值±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率、中性粒细胞直径、CRP、IL-8结果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WBC、NE%、NE直径(μm)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CRP(mg/L)、IL-8(μg/L)差别有显者意义(P<0.05)。
2.2Beckman—Coulter LH75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比较
实验统计数据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NEV(fl)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3.讨论
当前,全血细胞计数是最常用来诊断细菌、病毒感染的检测项目。及时准确的检测结果,明确的诊断治疗标准,对诊断、治疗急性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些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尚有不足之处[3]。据王剑超报道,临床有相当一部分感染患者WBC和NE正常或升高不明显,如果仅依据WBC计数和NE判定感染,那么将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可能会漏诊[4]。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有些细菌感染患者WBC和NE并不高[5],甚至有的患者WBC和NE还降低,以此为依据诊断可能会贻误治疗时机。
在研究的56例患者中,表现高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甚至有的低至危急值,中性粒细胞体积变小,CRP在正常范围或略高,IL-8增高;数小时以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体积增大,CRP上升达100mg/L以上。发热早期白细胞数减低,原因可能是①由于细胞因子和交感神经的作用,引起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粒细胞由轴流移到边集,边缘池粒细胞增多,循环池粒细胞数减低;②有些细菌内毒素、病毒可一过性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等,致循环池粒细胞减少;③IL-8等细胞因子招募中性粒细胞渗出到炎症部位,外周性粒细胞活性增强且趋化黏附于组织血管壁,致循环池粒细胞减少。总之,细菌感染高热早期因神经体液调节,致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血容量不足等,均是致白细胞数减少、中性粒细胞体积缩小的原因,此时仅用WBC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比率这两项指标诊断急性细菌感染较困难。
高峰期由于动脉、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培加,继之血流减慢,严重者发生血流停滞,有利于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并渗出到炎症部位。同时,细菌感染时骨髓在炎症因子刺激下不成熟粒细胞释放增加,如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外周血中出现体积、形态不同的不成熟粒细胞、活化粒细胞以及成熟粒细胞,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平均体积增大、体积大小不一、细胞异质性增大[6]。
总之,细菌感染可使外周血WBC(包括未升高时)的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发生明显改变,且VCS参数又能及时敏感地反映细菌感染及治疗前后血液中白细胞形态学改变。
参考文献:
[1]俞蕾,翁文浩,施惠兰等.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2,1:39~42.
[2]王剑超,马春芳,吕国才等.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急性细菌感染筛查中的初步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2:79~83
[3]张家明,黄胜,卢粤等.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疗效中的应用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1:21~24
[4]丛玉隆,乐家新,袁家颖等,实用血细胞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95~601.
作者简介:
李妤蓉,1964.4生,学士学位,教授,主任检验师;特长:临床检验;
中图分类号:R331.1+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122-02
机体在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后,首发症状往往是发热,疾病初期病因较难判断。目前我们在诊断细菌感染时,往往要做血培养或者其他体液的培养,获得阳性证据才能证实。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作为“金标准”的病原菌培养费时较长,且有污染的危险,而且有的细菌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出阳性结果,灵敏度偏低[1]。其他反映细菌感染的指标,如ESR、C反应蛋白(CRP)特异性不强;碱性磷酸酶(NAP)积分计数与形态学检查(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空泡、中毒颗粒、杜氏小体等)受主观因素影响,且需要一定的经验。目前血常规
中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NE)增高是诊断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但临床上有些病例该指标并不增高,甚至降低[2]。本文对56例WBC計数和中性粒细胞(NE)降低者进行分析,目的是寻找一种快速、准确、客观的诊断指标。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分组 对照组n=50,为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年龄在20~24岁,男、女各50名;实验组选择2012年我院细菌感染发热寒战期患者n=56。
1.2标本采集 采集所选病例、对照组每人静脉血2.0ml于EDTA-K2真空管中。
1.3仪器与试剂 为Beckman—Coulter LH750血细胞分析仪,Omlipo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试剂为Beckman—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Omlipo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配套试剂和质控品,做血细胞分析、CRP检测;IL-8测定用上海科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进口试剂盒;贝索瑞氏染色。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则用均值±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率、中性粒细胞直径、CRP、IL-8结果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WBC、NE%、NE直径(μm)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CRP(mg/L)、IL-8(μg/L)差别有显者意义(P<0.05)。
2.2Beckman—Coulter LH75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比较
实验统计数据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NEV(fl)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3.讨论
当前,全血细胞计数是最常用来诊断细菌、病毒感染的检测项目。及时准确的检测结果,明确的诊断治疗标准,对诊断、治疗急性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些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尚有不足之处[3]。据王剑超报道,临床有相当一部分感染患者WBC和NE正常或升高不明显,如果仅依据WBC计数和NE判定感染,那么将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可能会漏诊[4]。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有些细菌感染患者WBC和NE并不高[5],甚至有的患者WBC和NE还降低,以此为依据诊断可能会贻误治疗时机。
在研究的56例患者中,表现高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甚至有的低至危急值,中性粒细胞体积变小,CRP在正常范围或略高,IL-8增高;数小时以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体积增大,CRP上升达100mg/L以上。发热早期白细胞数减低,原因可能是①由于细胞因子和交感神经的作用,引起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粒细胞由轴流移到边集,边缘池粒细胞增多,循环池粒细胞数减低;②有些细菌内毒素、病毒可一过性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等,致循环池粒细胞减少;③IL-8等细胞因子招募中性粒细胞渗出到炎症部位,外周性粒细胞活性增强且趋化黏附于组织血管壁,致循环池粒细胞减少。总之,细菌感染高热早期因神经体液调节,致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血容量不足等,均是致白细胞数减少、中性粒细胞体积缩小的原因,此时仅用WBC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比率这两项指标诊断急性细菌感染较困难。
高峰期由于动脉、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培加,继之血流减慢,严重者发生血流停滞,有利于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并渗出到炎症部位。同时,细菌感染时骨髓在炎症因子刺激下不成熟粒细胞释放增加,如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外周血中出现体积、形态不同的不成熟粒细胞、活化粒细胞以及成熟粒细胞,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平均体积增大、体积大小不一、细胞异质性增大[6]。
总之,细菌感染可使外周血WBC(包括未升高时)的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发生明显改变,且VCS参数又能及时敏感地反映细菌感染及治疗前后血液中白细胞形态学改变。
参考文献:
[1]俞蕾,翁文浩,施惠兰等.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2,1:39~42.
[2]王剑超,马春芳,吕国才等.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急性细菌感染筛查中的初步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2:79~83
[3]张家明,黄胜,卢粤等.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疗效中的应用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1:21~24
[4]丛玉隆,乐家新,袁家颖等,实用血细胞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95~601.
作者简介:
李妤蓉,1964.4生,学士学位,教授,主任检验师;特长:临床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