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关注经济民生二三事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u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调查研究,关注民生
  我先从彭在经济方面的事提纲挈领列举几件,《彭德怀传》上有一节“大将理财”我就不多说了,只说说“大将理财”一节未辑入的事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几件事:
  一、抗战期间彭德怀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受朱德之托掌管八路军的供给和根据地的财经工作。
  1940年上半年,彭德怀亲自主持“实行累进税制”的调查研究和试点。是年9月25日彭在北方局黎城会议上作报告后,即把“实行累进税制”发给各地参考。我家乡属晋察冀边区(现河北辛集市),实行彭提出的这一税制后,社会各阶层负担公平,得到广大群众拥护,促进了“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支援抗战的积极性。
  1942年12月23日彭致电在延安的朱德和党中央,报告晋东南粮、棉收成中说道:“1940年冬从美国弄来一斤玉米(当时称“金皇后”),1941年种了一亩,本年种了26亩,明年可种五千至六千亩。至1944年太行区改种完毕,可增产两倍。”后来据我所知抗日根据地包括延安地区取得玉米增产的良好效益。这说明贫苦农家出身的彭德怀很关注粮食增产问题。至于该玉米良种是哪一年引进中国的以及在彭向党中央提出之前怎样推广的问题,恐怕只有农业种子专家才能回答了。
  二、1948年初解放战争中,彭德怀率领野战军经过休整南下关中,在延川住了两天,就派秘书调查街上的小商贩状况。2月14日他向中央发了个电报说,这次到延川路上城市萧条,延川城纳税的有13家,没有一家是雇人的,都是小本摊贩,这13家去年征税全年30石小米,后减为18石,实际上只收到9石。他为了活跃经济,提议中央停征城镇税收一到两年。毛泽东看到这一电报很重视,于2月18日在彭的电报上写”各中央分局认真对工商业的税收政策做一次检查”(该项内容辑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第283、284页)。当时解放区人口1.6亿,县以上城市482座,其中包括哈尔滨、石家庄。彭德怀的建议使这一大片城乡老百姓得到好处。从职责分工来说,彭是指挥野战军作战,地方上的事可以不管,他是“多管闲事”。11年后的1959年,他又对经济问题提出了意见。庐山会议的过程,早已为人所知,不必讲了,不过我想假如1959年彭的意见被接纳,后来两年不至于农村出现众多非正常死亡人口的事情,是“天灾”是“人祸”,上天有眼吧!
  三、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搞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办合资企业,也允许外商办独资企业。但少有人知道,早在30多年前(指1950年),彭德怀曾率先向中央建议办中苏合资企业。1950年1月7日,彭德怀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作西北工作情况报告。在此之前,12月29日,刘少奇、周恩来接见彭,彭特请刘、周审定报告,同时彭向刘、周提议组建三个中苏合股公司:即民航公司和新疆有色金属公司与石油公司。理由是现在西北和来北京空中交通全靠租苏联民航飞机,租金由苏方定,我方无话语权。从甘肃运部队一万多人到新疆,租金大概20多万银元(最后结算为28万银元),如成立合股公司,则在成本核算和票价方面,我们有话语权。此前,彭同張治中1949年11月26日到迪化(乌鲁木齐),张将他任新疆省主席时同苏联领事共同商定的双方合资创办有色金属和石油公司协定文本拿给彭德怀看。彭仔细看了文本后说,从字面上看双方公平对等,都不吃亏,应该以此为基础,同苏方协商后,两国政府批准实行。
  刘、周阅后,当即表示完全赞同成立三个合股公司,并告彭就此事拟电报报告时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接着刘少奇又致电毛泽东说:“这就是一种租让的或中苏合办的企业,而中国从中得一半利益,请你考虑是否即由你向苏联负责方面提出这个问题商谈,在原则确定后,具体条文则交外交部与大使馆谈判。”刘这个电报自然是和周恩来共同商定的。大概也请彭德怀一阅。后来,周恩来奉召率工作助手1950年1月20日到莫斯科,同苏方洽商新中苏同盟条约事务,同时带去了新疆旧有的两个合股公司协定文本,请毛泽东阅示并建议同苏方商谈三个合股公司的组建问题。实际上毛泽东对中外合资企业有保留,或许毛考虑这涉及国家主权问题。但在刘、周、彭力主下,作为权宜之计,暂试一下,毛同意周向苏方提出,斯大林表示同意,由中苏两国具体磋商条文,待双方政府批准。3月27日,中苏签订上述三个合股公司协定。民航公司为期10年,有色金属和石油公司30年。1950年7月底,双方又签订了大连修船造船合股公司,为期25年。为此,1950年4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欢迎有利于中国建设的中苏经济合作》的社论,社论同刘少奇致电毛泽东是一致的,是某种范围内某种程度的对外开放。合股公司,从彭德怀、刘少奇电报看似不是在斯大林压力下成立的,均未满协议年限提前撤销,从时间上看仅4年多,倘公允理性地看,四个合股公司尽管时间不长,但中方的收益实际上大于苏方。仅从盈亏账面看中苏各占一半,但培养了中方工程技术人员5150人和300名管理人员;石油公司创办技校培养了600名中国学生,总之,对中方产生的效益也难用币制量化计算。彭德怀建国初首倡中苏合作经营企业,不失为明智远见之举。
  字斟句酌的彭老总
  关于彭德怀文笔才华和文艺的事,我说三件事,其中一件从未发表过的1959年他上庐山前十天向文艺工作者的一次讲话,至今几乎无人知晓。下面就分开讲。
  先说彭德怀的文笔才华。我20多年前曾用笔名“尹启明”(谐音隐其名之意)写过一篇《彭德怀咬文嚼字》刊载于1998年5月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杂志第5期上,虽公开发行,但军外读者很少,直到2007年我才看到军外刊物有摘要刊载。此文一开头就说:“彭德怀家境贫寒,少年时只读过两年私塾。此后,几十年戎马倥偬,虽奔波于硝烟锋镝厮杀地,但他却利用一切作战间隙读书,钻研学问,因此,文字上颇有功夫。特别是体现在战斗文书上,总是严密思考,精心细抠,字斟句酌。”长期以来,关于彭德怀亲自起草的军政文稿,我的体验是言简意赅,少一字文章不全,多一字“蛇足”,力求符合事实,遣词造句,准确鲜明。且从未看到他写有错别字,在这方面我受益匪浅,一生受用。我举《咬文嚼字》文中列举的划掉“无私”一节为例,该节原文是:“彭德怀于1952年7月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在阅审军内文稿文件时,每逢看到‘对苏联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友谊的无私援助表示衷心感谢’,总是把‘无私’二字划掉,但也不解释。到50年代后期,划掉‘无私’二字的原因,逐渐被军内外中层以上干部理解。”   在文才方面,彭德怀虽不是诗人,却是个爱好诗词的人。有时情之所至,信笔写来,显示出将帅诗人的独特风格。如1996年10月17日《解放军报》第7版刊载王焰(原彭德怀办公室主任)写的《万水千山只等闲——关于彭德怀的诗〈忆长征〉》一文中说:“彭德怀写这首《忆长征》的时间,是1958年4月,当时贵州省遵义市政府给他写信,请他为遵义烈士陵园的红军烈士墓和3军团参谋长邓萍烈士题写碑文。见信的当天晚上,他就把碑文写了出来。可是停笔之后,情犹未尽,长征中的往事和故人勾起他无限的情思,随后提起笔来,一口气写出这首长篇史诗,即红军烈士碑的题词。”这首长诗有50句,摘几句如下:“夹金山雪英雄揭,黑水河长流,芦花开复谢。”“岷山千里皑雪,白龙江水不绝”“四方面军会师陕北”“声势浩大人民喜悦”王焰文中又说:“可惜,这篇长诗的原稿,经过十年浩劫,一直未找见,此稿是他身边当时抄在工作笔记中的存稿。”我事后得知记有此诗的笔记本是“文革”后发还王焰的书本才重见天日的。我还记得1958年彭德怀在外地考察途中挥笔写下的两处诗词,一处在时年4月2日,彭从湖南回京途中停留武汉,参观新建成的长江大桥(1955年9月开工,1957年10月15日通车)。他应省、市及路局领导之请,署名“穿石”题下了两首诗:“长江天堑一桥,贯通南北功劳,车声辚辚桥上,惊涛滚滚东流。”“大桥横跨长江岸,龟蛇联姻情舒畅。三镇鼎立结同盟,万众欢呼如夙愿。”(见1998年9月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第251页)同年10月11日,彭到西北勘察战略后方建设途中,10月24日到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参观。那时像彭德怀这样级别的领导人来参观实属罕见,主持莫高窟维护、保养的艺术家常书鸿就请彭题词,彭欣然允诺写下:“环视千佛洞,历史枉自长。闹市成废迹,敦煌行人稀。一九四九年,兰州灭继援。红旗向西指,春风笑昆天。”(见1998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彭德怀年谱》第706页)其中“继援”两字是指西北军阀马步芳之子马继援,其与父守兰州,以高山峭崖、坚固工事抵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进攻,失败后,乘飞机逃台。
  对文艺工作有自己的见解
  1943年5月,作家赵树理在太行山根据地八路军总部所在的武乡和辽县(后改为左权县)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后来写出了著名小说《小二黑结婚》。小说完稿后,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甚至有人视之为过去上海滩“鸳鸯蝴蝶派”的东西,后来华北局党校的杨献珍将稿子交给彭德怀,彭看后很满意,并写了“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这样一句评语,随后《小二黑结婚》付印出版。
  彭德怀在文艺工作方面的业绩,今年我挖掘到一份埋没50多年的一篇彭德怀讲话资料。在1959年7月1日彭德怀上庐山的前10天,6月20日,他接见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各代表队领队并讲话,该资料的标题是“彭德怀元帅接见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各代表队领队的讲话”,标题下有“记录稿,未经审阅(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日)”。这一讲话,庐山会议后自然不会有文字正式流传下来,现摘录此讲话记录稿部分内容,彭说:“这次会演是我军建军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无论在以往革命战争的年代里或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都创造了许多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出现了许多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英雄人物,有很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这一切,如果不用文艺把它反映出来,再过若干年后,就会有许多人想象不到了。”又说:“文艺是思想教育的一种有力工具,应该通过艺术创作把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英雄人物反映出来,借以教育人民和教育后代。”讲话中彭还着重就文艺工作中关于内容和形式问题,关于描写正面人物和描写反面人物的问题以及提高与普及共三个问题作了具体阐述,比如他说:“描写好人好事是表扬好人好事,描写反面人物是批评坏人坏事。在我们的部队里好人好事很多,这是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最本質的一面,文艺应该大力宣传这些好人好事,使人人都来效法他们。”又说“应该以表扬好人好事为主,批评坏人坏事为次”等等。
  写于2017年12月20日
  (王亚志曾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办公室秘书、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军事秘书、现为总装备部离休干部,汪春耀现为公安部离休干部)
其他文献
1984年5月20日,蒋经国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没有料到半年之内,就一连发生了诸多重大事件与案件,严重影响蒋经国原本希冀在健康情形不佳的情况下,但求稳定保守的做法,促成他决心走向开放的道路,促进了台湾民主化的发展,反而奠定了蒋经国的历史地位,直到如今,他仍然是最受台湾人民爱戴与怀念的一位领导人。  先发生“煤矿灾变”与“江南命案”  1984年6月20日,蒋经国就职满月的当天,台湾就发生了一次煤矿
期刊
在当下吴松营的《记录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台前幕后》一文(《世纪》今年第2期)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讲法和历史细节记述都十分清新和耐读。应向作者致敬。贵刊能登,慧眼独具。李雪峰回忆录有历史价值,又写得十分坦率,有个性,其人不会差。  读《世纪》今年第3期《周恩来陈毅接见上海知青》(杨永青 鱼珊玲 应奋口述),我深感上海支青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有多个同学在新疆过了大半辈子,有的已经故世。他们的遭遇不如知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经历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不断的社会进步。在即将过去的2018年,我们读到许多纪念改革开放的鸿文大作,深受教益。掩卷深思,觉得还有三个不能忘记,当列为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  第一,不能忘记改革开放的动因。  改革开放勃然兴起不是什么偶然事件,而是对十年“文革”浩劫的拨乱反正。“文革”将国民经济推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也充分暴露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极左的思想路线导致斗争哲学盛行,以阶级斗
期刊
我与画家刘旦宅(1931~2011)先生相识于《文汇报》。那是1970年春节过后,《文汇报》美术摄影部负责人张楚良邀请戴敦邦、刘旦宅等画家成立了《智取威虎山》创作组,集体创作《智取威虎山》连环画,并在《文汇报》上连载。戴敦邦、刘旦宅等画坛高手的艺术特色,引起了我对绘画的兴趣以及对戴、刘的了解。  因切磋孔子画像形貌与刘先生相识  张楚良比刘旦宅小两岁,可资历不轻,他长期从事连环画、宣传画创作,其作
期刊
女儿孙穗芬绑架案的实际经过  《世纪》2005年第6期发表唐与元先生所写《我亲闻孙中山孙女绑架案》一文与事情经过有所不符,恐时隔久远,唐先生记忆有误。  蓝妮是孙科的二夫人,孙穗芬(英文名Nora)是他们的女儿,是孙中山先生最小的孙女。蓝妮与本人家庭有亲谊,与先母过往甚密,蓝妮是看着我长大的,本人也熟识蓝妮长幼亲属,对她家庭情况熟悉。孙穗芬被绑架经过当然知之较详。  1946年某日友人宴请蓝妮于十
期刊
“屈指当知功与过”是邓拓的一句诗。我回顾自己在湖南出版行业工作的这几十年,也得屈指算算有什么功,有什么过。  一、推荐锺叔河兄是我最大的贡献  先说功。我对湖南出版有什么贡献吗?说来惭愧。虽然我编辑过许多书,经手出版过许多书,可是没有一本获奖作品。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韬奋奖,……奖,……奖,哪一个奖项都没有!不但没有获奖的书,连有向评委送礼的资格的书都没有。你要去送禮,总得那书距离获奖标准不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日正式建交,两国人员的来往日益增加。在前往日本的人员中,有一批人因其身份特殊而引人注目,他们就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曾留在中国的日本孤儿。其中大多来自我国东北,但不曾想到,在非抗日前线的沿海东南福州,竟然也留有一名日本孤儿,而且还因此使我意外地成了一名日本侨眷。其经过说起来颇有点戏剧性。  1983年春,正是我创办的《译林》外国文学期刊十分红火的时期。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来信,
期刊
在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中,人们不会忘记他;在安徽省地质行业中,人们都知道他。他,就是严坤元,一位以严于律己、工作严谨著称的总工程师。从1958年起,我就在严总的手下做地质技术管理工作。后来的10多年中,我与他在工作上的接触较多,对他的严于律己、专业精湛、谦虚朴实的风范深感敬佩。  为白云鄂博铁矿勘探立下战功  严坤元出身于农民家庭,1934年自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他的一生就奉献给祖国的地质事业了。
期刊
1997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办的清代陈鸣远紫砂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见到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一年后,在上海博物馆再次相见,并陪同他仔细参观了增加不少内容的对等展览。  饶公是我仰慕的大师,但知道饶宗颐这个名字并不早。1989年7月,为出版胡惠春先生捐赠上海博物馆陶瓷图录,我去香港的出版公司工作几天,顺便去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参观并看望久病初愈的林业强副馆长,在他书桌上放有饶公的著作,我才知道饶
期刊
汪道涵同志是一位经国济世、业绩彪炳的政治家,是一位学养深厚、儒雅谦和的文化人。1993年4月间,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是汪老运用中华文化展示巨大亲和力的典范。这是一次破解40多年坚冰的会谈。当时汪老和辜老各自从一个边门同时走进会议室,走到长条会议桌两边,彼此相视而笑,同时举起右手紧紧地相握。于是出席会议采访的两百多位采访记者同声高喊:“再一次握手!”汪老环视一下记者们,微笑地向大家致意。这时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