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饶公侃紫砂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76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办的清代陈鸣远紫砂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见到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一年后,在上海博物馆再次相见,并陪同他仔细参观了增加不少内容的对等展览。
  饶公是我仰慕的大师,但知道饶宗颐这个名字并不早。1989年7月,为出版胡惠春先生捐赠上海博物馆陶瓷图录,我去香港的出版公司工作几天,顺便去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参观并看望久病初愈的林业强副馆长,在他书桌上放有饶公的著作,我才知道饶公其人其事。20世纪90年代初,我第一次去广东潮州,在当地文博同行口中,听到他们说的老乡饶宗颐先生,简直就像是一位圣人。从此,对饶公的学术行踪有点关注了。不过我从不曾想过,哪天能有机会见到这位著作等身、名满天下的学者。不知不觉,多年后在香港时,他出现了,而且面对面进行了交流对话。前几天看到报道,饶公仙逝,我想到了在沪港两地见到这位杰出大家时,曾经获益良多,感触颇深,故在此忆及往事,以表达我对逝去长者的尊敬与纪念。
  1997年9月,香港刚刚回归祖国仅两个月,上海博物馆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作举办了一个清代宜兴紫砂名家“紫泥清韵——陈鸣远紫砂展”,合作单位还有南京博物院。陈鸣远是清初宜兴紫砂器制作的名家,与同时代文人阶层关系密切,所制紫砂壶和像生、仿古器物十分精美逼真,是宜兴紫砂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和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不少署陈鸣远款的紫砂器,举办这么一个专题展,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我和中文大学文物馆黎淑仪研究员、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谢瑞华研究员,还有南京博物院曹清研究员四人,是展览筹备小组成员。经过两年筹备,商定展览将在香港、上海、南京三地举办。后来,时任浙江省博物馆馆长的曹景炎先生在中文大学工作访问,力邀展览前往浙江省博物馆展出。不过,南京展最终被取消了。
  展览开幕当日,正是香港金融风暴迅猛之时,上博的很多香港老朋友无法赶到沙田的中大祝贺。只有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夫妇和曾捐赠上博家具馆的收藏家庄贵伦先生,中大赞助人、收藏家利荣森先生和浙博曹景炎先生等上博老朋友和一部分香港艺术馆、博物馆和收藏界相关人士出席。大陆方面出席的除了上博汪庆正副馆长和南博领导外,还有宜兴紫砂一流制作名家,如蒋蓉、汪寅仙两位女士,还有南京大学著名教授蒋赞初等。可以说,这么多名家的出席,使我们的展览大大增色。
  开幕式后的研讨会上,饶公出现了,他这一时期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是作为主宾与会的。我完全没想到,老人家能来参加我们这样的会。宜兴紫砂是中国陶器的一个种类,是一个手工艺品种。难道学贯中西的饶教授对此也有研究?寻思之间,饶公开言了,他很谦虚,声明自己不太懂紫砂,但实际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紫砂历史与明清文人生活有关的事例。他谈到了传说中的明代紫砂首创者金沙寺僧和供春,谈到了紫砂的研究和赏玩,也谈到了饮茶文化甚至潮州功夫茶。听来觉得饶公真是无所不能,感觉他不是一个对宜兴紫砂不了解的人,而是十分熟悉的行家。可谓触类旁通,大师就是大师,虽然这一行并非自身专业,可能是一位紫砂的业余爱好者,但他能够引导你,从方法论上启发你。
  我在会上作了关于清代紫砂名家陈鸣远制作砂壶砂器和其活动年代及相关研究的发言,饶公居然还向我提出了关于陈鸣远紫砂的相关问题,记得我当时的回答还算得体,没有出现大的纰漏。当然,对饶公广博的知识面我打心底里佩服。后来查阅相关资料,看到了1978年饶公就在一本编集新加坡收藏家陈之初收藏品的《香雪庄藏砂壶》图集中,写了一篇名为《龚春壶考略》的代序,可见他对紫砂器是有一定了解的。
  不过,在未阅读此文前,我只是觉得,作为一本书的代序,也许就是客套和捧场,这种情况过去司空见惯。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前,有多少专家能对紫砂的历史有深刻理解和体会?饶公的国学功底,世人皆知,但不曾想一篇关于明代紫砂壶首创者的文章,经饶公的查考,成为一篇论述明代紫砂发展的重要论文。饶公在新加坡任教的时间很早,当时,国内很少有研究紫砂的专家深入研究这一段历史。我们现在所撰写的关于明代宜兴紫砂发展史的论文所用的早期文献,绝大多数已在饶公的文章中出现,而且,文章思路清晰,文献引用精准得当。尽管到目前为止,有关金沙寺僧、供春创制紫砂壶的真正历史尚有待深入研究,有关时大彬的制壶手法和相关特征还有待证实,但饶公先于国内不少专业研究者撰成此类文章,实属难能可贵。
  另外,饶公还曾撰有《中国明器图说》《说瓦》以及关于青铜器、书画等文物的研究考证文章,也都看出他学识的渊博和严谨的文风。如他在1953年所撰的《明器图录·中国明器图说》,对中国历代的明器作了简要的叙述,全文分明器名称、先秦明器、历代明器制度、汉六朝唐明器、南唐明器、明器文字、明器釉彩、广东明器8个方面,给后人颇多借鉴之处。在《说瓦》一文中,他对古代的“瓦”进行了考证,比较了日本砖瓦、古希腊罗马的泥瓦和大理石瓦,对琉璃瓦由西方入华的观点提出了异议。文章反映出他对早期中国陶质建筑材料也有较深刻的认识。
  阅读了《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中众多关于古代中国文物的论述,浏览了书中大量国学论著目录,感觉饶公真的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我是研究中国古陶瓷的,我们研究文物的一个方面几乎花费了大半辈子的精力,而饶公的阅历之丰富,研究范围之大,涉猎之广,功力之深,难怪被钱锺书先生誉为“旷世奇才”、被季羡林先生称作“我心目中的大师”了。
  1998年夏天,作为对等交流,延续上一年的香港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了“紫泥清韵——陈鸣远紫砂展”,香港中文大学来了一批领导和专家学者,饶公也赫然在列。开幕式后,我负责接待饶公看展览。过不多久,原上博书画研究部主任单国霖(他也是上海文史馆馆员)也特意来陪同饶公。我十分认真地向饶公逐一介绍展品,饶公既谦虚又很认真地观看,还不时提问。我感觉,他对宜兴紫砂发展的历史极为娴熟。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不是陪同和导览,而是在陪他侃紫砂,是在进行一次完全对等的交流。饶公真厉害,提的都不是外行问题。与他相处,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后来才想明白了,饶公博览群书、有这么扎实的历史文化艺术功底,又有如此丰富的文物鉴赏经历,和我们晚辈对话游刃有余、对答如流是不足为奇的。
  当天在休息时,领导和嘉宾一起喝茶。饶公看到我,对我说,陆先生,这次看展览,对紫砂加深了印象,我们的交流很有意思,以后我们在香港再一起探讨紫砂,探讨中国陶瓷。
  几天后,上博的摄影师给了我几张照片,是我们和香港来宾的合影。还有一张抓拍了我在展厅和饶公侃紫砂的一个镜头。我很珍视这一张照片,一直把它放在自己办公室桌子前面,直至今天。看着这张照片,我又看到了饶公神情专注十分投入的样子。我不奢望在短短几小时中能向饶公学到为何有如此高深学问的诀窍,就是觉得饶公是一个座右铭,是一个伟大的文化楷模。我要学的是他一辈子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在学术领域漫步,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作出巨大努力,学的是一种精神。這张照片,我将永久珍藏。
  2005至2006年间,我的好友,时任香港大学艺术博物馆总监(馆长)杨春棠先生告诉我,饶公年届九旬,明年将在港大举办一个关于饶公九十寿诞的重要庆祝活动,会举办一个学术研讨会,如果你想来参加,我可以发邀请函给你。我说,我研究的专业与你们的活动不怎么匹配,参加这样隆重的活动恐怕不合适吧,应该馆长去才对。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后来,研讨活动如期举行,上博有一位副馆长前往参加,是研究青铜器的李朝远先生,当时我就感到去对人了。从报道看,场面十分隆重热烈,也很成功。说心里话,我很关注这次活动,但隐隐约约有一种遗憾,因为失去了一次再睹饶公风采和学习的好机会。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其他文献
一个人的姓名有人说只是符号而已,窃以为还不至于此,透过一个人的名号尚可读出一些另类信息,如出生的时代形势、社会地位、家族文化渊源等等。如今的年轻夫妇若生了个宝宝,一定要替他(她)取个响亮的好名才肯罢休,于是忙着翻阅寻找各种书籍、辞典,想从中找出个芳名来流芳百世。  鄙人出生在一个时代动荡、家庭日趋衰落的文化人家,按照我家谱的字号排列,父亲当时就为我取了个“吉”字,作为我的学名,家谱上父亲则记了个“
期刊
《世纪》杂志创刊已经有25年了。《世纪》杂志编辑部的同仁不忘初心,真诚对待作者,真心帮助作者,与作者交朋友。同时他们对作者的稿件有敏锐的观察力,珍惜每一篇到手的好稿子,因而刊物越辦越好,是同类刊物中的佼佼者。  多年来我努力为《世纪》写稿,像《顾顺章叛变后留下的历史谜团》一文不知被多少报刊转载过,至今还挂在凤凰网上。我写的《黄平:中共党史不该遗忘的人》,广受好评。他的儿子黄健让朋友从北京打来电话,
期刊
1984年5月20日,蒋经国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没有料到半年之内,就一连发生了诸多重大事件与案件,严重影响蒋经国原本希冀在健康情形不佳的情况下,但求稳定保守的做法,促成他决心走向开放的道路,促进了台湾民主化的发展,反而奠定了蒋经国的历史地位,直到如今,他仍然是最受台湾人民爱戴与怀念的一位领导人。  先发生“煤矿灾变”与“江南命案”  1984年6月20日,蒋经国就职满月的当天,台湾就发生了一次煤矿
期刊
在当下吴松营的《记录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台前幕后》一文(《世纪》今年第2期)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讲法和历史细节记述都十分清新和耐读。应向作者致敬。贵刊能登,慧眼独具。李雪峰回忆录有历史价值,又写得十分坦率,有个性,其人不会差。  读《世纪》今年第3期《周恩来陈毅接见上海知青》(杨永青 鱼珊玲 应奋口述),我深感上海支青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有多个同学在新疆过了大半辈子,有的已经故世。他们的遭遇不如知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经历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不断的社会进步。在即将过去的2018年,我们读到许多纪念改革开放的鸿文大作,深受教益。掩卷深思,觉得还有三个不能忘记,当列为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  第一,不能忘记改革开放的动因。  改革开放勃然兴起不是什么偶然事件,而是对十年“文革”浩劫的拨乱反正。“文革”将国民经济推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也充分暴露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极左的思想路线导致斗争哲学盛行,以阶级斗
期刊
我与画家刘旦宅(1931~2011)先生相识于《文汇报》。那是1970年春节过后,《文汇报》美术摄影部负责人张楚良邀请戴敦邦、刘旦宅等画家成立了《智取威虎山》创作组,集体创作《智取威虎山》连环画,并在《文汇报》上连载。戴敦邦、刘旦宅等画坛高手的艺术特色,引起了我对绘画的兴趣以及对戴、刘的了解。  因切磋孔子画像形貌与刘先生相识  张楚良比刘旦宅小两岁,可资历不轻,他长期从事连环画、宣传画创作,其作
期刊
女儿孙穗芬绑架案的实际经过  《世纪》2005年第6期发表唐与元先生所写《我亲闻孙中山孙女绑架案》一文与事情经过有所不符,恐时隔久远,唐先生记忆有误。  蓝妮是孙科的二夫人,孙穗芬(英文名Nora)是他们的女儿,是孙中山先生最小的孙女。蓝妮与本人家庭有亲谊,与先母过往甚密,蓝妮是看着我长大的,本人也熟识蓝妮长幼亲属,对她家庭情况熟悉。孙穗芬被绑架经过当然知之较详。  1946年某日友人宴请蓝妮于十
期刊
“屈指当知功与过”是邓拓的一句诗。我回顾自己在湖南出版行业工作的这几十年,也得屈指算算有什么功,有什么过。  一、推荐锺叔河兄是我最大的贡献  先说功。我对湖南出版有什么贡献吗?说来惭愧。虽然我编辑过许多书,经手出版过许多书,可是没有一本获奖作品。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韬奋奖,……奖,……奖,哪一个奖项都没有!不但没有获奖的书,连有向评委送礼的资格的书都没有。你要去送禮,总得那书距离获奖标准不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日正式建交,两国人员的来往日益增加。在前往日本的人员中,有一批人因其身份特殊而引人注目,他们就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曾留在中国的日本孤儿。其中大多来自我国东北,但不曾想到,在非抗日前线的沿海东南福州,竟然也留有一名日本孤儿,而且还因此使我意外地成了一名日本侨眷。其经过说起来颇有点戏剧性。  1983年春,正是我创办的《译林》外国文学期刊十分红火的时期。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来信,
期刊
在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中,人们不会忘记他;在安徽省地质行业中,人们都知道他。他,就是严坤元,一位以严于律己、工作严谨著称的总工程师。从1958年起,我就在严总的手下做地质技术管理工作。后来的10多年中,我与他在工作上的接触较多,对他的严于律己、专业精湛、谦虚朴实的风范深感敬佩。  为白云鄂博铁矿勘探立下战功  严坤元出身于农民家庭,1934年自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他的一生就奉献给祖国的地质事业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