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习作适应新的教学观念的需要正进行一场由封闭式到开放式的变革、由普通化到民族化的转变,作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样要求必须与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民族传统习俗等联系起来,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及其个性的发展、参与度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习作题材、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应有新的突破。
一、选择多种文体,提高学生习作兴趣
学习的效率取决于学习者主动心理的发挥程度,以往的命题习作,训练形式单一,有的习作题从爷爷辈写到孙子辈,只字未改、“涛声依旧”,如《学雷锋的故事》,这与“情动而辞发”的写作规律是背道而驰的。古人说:“心动有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可见,不拘一格地练习作才能取得习作的最佳效果。
1、写自由文。所谓“自由文”是让学生自由写作,不受教师过多限制,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或自定题目,或自选题材,强调更多的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如:参观三峡植物园,听了工程师介绍植物克隆的知识后,可写感想;参观三峡植物园中的名贵植物后,可写说明;参观稻花香酒厂后可写酒的工艺流程,我们提倡写自由文,可解除学生心理不必要的负担……使他们不会望习作生畏,写作时思维活跃,文章充满童真童趣。
2、编写童话故事。写童话故事可用想象弥补低年级学生观察不足、习作内容空洞的毛病。如“圆的变化”,让学生在圆上任意添加几笔,画成动植物、人物、器具等,再加上想象写成一个小故事;给学生两个半圆形、一个三角形和二条短的线段,让学生任意拼组,学生兴趣盎然,展开想象的翅膀,拼出了许多图形,编写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写童话故事,让孩子在想象的天地里任意驰骋,极大地激发和启迪着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创作灵感。
3、写通信文。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增强,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情感需要也日益强烈,我们可顺应学生的这份情感需要,引导学生开展通信活动。我们在班级设立了“教师信箱”,让学生给教师写信,也可提倡同学间“纸上谈心”,还可鼓励学生择交笔友。此外,更应把“信”引向生活的海洋,为通信习作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如给校长一封信、给市长伯伯一封信。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写感谢信、表扬信、推荐信等。
习作训练的形式还有很多,诸如智能习作、漫画习作等。我们只有灵活地运用多种形式,才能解除学生习作的羁绊,使他们写出充满个性色彩和灵气的文章。
二、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这个比喻形象地说出了生活在先、文章在后的真谛,从这样的认识出发,习作教学应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开放,让生活成为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也让习作为生活服务。
1、观察社会,开阔视野。学生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从生活中的一切现象抓住生活、了解生活。例如: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企业职工在经受了下岗的阵痛后,改变了就业观点,找到了能较好发挥自己特长的职业,重新上岗;城郊农民在市场价值的调控下,增强风险意识,引种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加强科学管理,农作物大面积高产,增加了收入。另外还有传统民族文化长阳巴山舞的兴起等等,这些都是极好的写作材料。
2、开展活动,丰富生活。为了充实学生的生活,可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稻花香酒厂、游览三峡植物园、参观社会公益活动、采集植物标本、手拉手联谊活动等,以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深入生活。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得到锻炼,才会有真切的感受,也才会有倾吐的需要和欲望。比如组织学生参观伍家生态农业观光园,安排学生到田间参加劳动。在栽白菜、拔萝卜的过程中,虽然疲惫不堪,但学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活动后,他们都迫不及待地要让他人分享自己的愉快,有着“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受。此时抓住契机,让学生习作,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要说,想说”,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就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
3、加强联系,集思广益。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小学生的各种爱好是在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其生活、劳动、学习都蕴含着许多的习作素材,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习作与生活的联系,努力把习作训练同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地方特色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习作成为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加深理解各学科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一种需要。比如指导学生写《一次活动》这篇习作时,教师可首先组织学生开展一場“玩”的大赛,竞赛项目以学生的天性而设定,像“吹泡泡”、“扳手腕”、“滚铁环”等,在学生兴奋时,教师引出习作题目,让他们用掌握的词汇描述玩的过程,把活动与习作自然地结合起来,因为他们身临其境,所以有感而发。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活学生习作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形式的最高形式,最活跃、最奇特,因而也最有生命力,创新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绝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
1、联想思维。它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思维方式,如以“砖的联想”为题材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引导学生从砖的形状、质地、制作过程及用途进行联想,通过小组讨论、老师点拨,得出“砖的外形方方正正”,联想到“做人应该奉公守法”,从“砖质地坚硬、宁折不弯”联想到“做人要有气节”等等,如长期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学生的习作将会以健翅翱翔、以飞蹄驰骋。
2、想象思维。它使学生在想象的广阔天地中找到闪烁着创意的亮点。如老师在黑板上画几个圆,凡具有圆或近似于圆的外形特征的事物,均可成为描写的对象,爱好体育的学生可围绕“圆圆的足球、环形的跑道”展开联想,使学生的神经系统凭借灵感的捕捉,找到表象与表象的相似之处,进而展开五彩缤纷的想象。
3、逆向思维。它是正题反作,也可以反题正作,从相反的角度反映事物、表现事物,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比如《一堂印象深刻的课》一文,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写那堂课如何有趣、高兴,但有位学生写了课堂如何枯燥、乏味和渴望生动有趣的课堂,给人以标新立异之感。当然,逆向思维必须不违背事物的逻辑性,符合客观实际并言之有理。
一、选择多种文体,提高学生习作兴趣
学习的效率取决于学习者主动心理的发挥程度,以往的命题习作,训练形式单一,有的习作题从爷爷辈写到孙子辈,只字未改、“涛声依旧”,如《学雷锋的故事》,这与“情动而辞发”的写作规律是背道而驰的。古人说:“心动有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可见,不拘一格地练习作才能取得习作的最佳效果。
1、写自由文。所谓“自由文”是让学生自由写作,不受教师过多限制,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或自定题目,或自选题材,强调更多的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如:参观三峡植物园,听了工程师介绍植物克隆的知识后,可写感想;参观三峡植物园中的名贵植物后,可写说明;参观稻花香酒厂后可写酒的工艺流程,我们提倡写自由文,可解除学生心理不必要的负担……使他们不会望习作生畏,写作时思维活跃,文章充满童真童趣。
2、编写童话故事。写童话故事可用想象弥补低年级学生观察不足、习作内容空洞的毛病。如“圆的变化”,让学生在圆上任意添加几笔,画成动植物、人物、器具等,再加上想象写成一个小故事;给学生两个半圆形、一个三角形和二条短的线段,让学生任意拼组,学生兴趣盎然,展开想象的翅膀,拼出了许多图形,编写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写童话故事,让孩子在想象的天地里任意驰骋,极大地激发和启迪着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创作灵感。
3、写通信文。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增强,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情感需要也日益强烈,我们可顺应学生的这份情感需要,引导学生开展通信活动。我们在班级设立了“教师信箱”,让学生给教师写信,也可提倡同学间“纸上谈心”,还可鼓励学生择交笔友。此外,更应把“信”引向生活的海洋,为通信习作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如给校长一封信、给市长伯伯一封信。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写感谢信、表扬信、推荐信等。
习作训练的形式还有很多,诸如智能习作、漫画习作等。我们只有灵活地运用多种形式,才能解除学生习作的羁绊,使他们写出充满个性色彩和灵气的文章。
二、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这个比喻形象地说出了生活在先、文章在后的真谛,从这样的认识出发,习作教学应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开放,让生活成为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也让习作为生活服务。
1、观察社会,开阔视野。学生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从生活中的一切现象抓住生活、了解生活。例如: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企业职工在经受了下岗的阵痛后,改变了就业观点,找到了能较好发挥自己特长的职业,重新上岗;城郊农民在市场价值的调控下,增强风险意识,引种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加强科学管理,农作物大面积高产,增加了收入。另外还有传统民族文化长阳巴山舞的兴起等等,这些都是极好的写作材料。
2、开展活动,丰富生活。为了充实学生的生活,可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稻花香酒厂、游览三峡植物园、参观社会公益活动、采集植物标本、手拉手联谊活动等,以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深入生活。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得到锻炼,才会有真切的感受,也才会有倾吐的需要和欲望。比如组织学生参观伍家生态农业观光园,安排学生到田间参加劳动。在栽白菜、拔萝卜的过程中,虽然疲惫不堪,但学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活动后,他们都迫不及待地要让他人分享自己的愉快,有着“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受。此时抓住契机,让学生习作,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要说,想说”,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就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
3、加强联系,集思广益。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小学生的各种爱好是在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其生活、劳动、学习都蕴含着许多的习作素材,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习作与生活的联系,努力把习作训练同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地方特色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习作成为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加深理解各学科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一种需要。比如指导学生写《一次活动》这篇习作时,教师可首先组织学生开展一場“玩”的大赛,竞赛项目以学生的天性而设定,像“吹泡泡”、“扳手腕”、“滚铁环”等,在学生兴奋时,教师引出习作题目,让他们用掌握的词汇描述玩的过程,把活动与习作自然地结合起来,因为他们身临其境,所以有感而发。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活学生习作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形式的最高形式,最活跃、最奇特,因而也最有生命力,创新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绝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
1、联想思维。它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思维方式,如以“砖的联想”为题材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引导学生从砖的形状、质地、制作过程及用途进行联想,通过小组讨论、老师点拨,得出“砖的外形方方正正”,联想到“做人应该奉公守法”,从“砖质地坚硬、宁折不弯”联想到“做人要有气节”等等,如长期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学生的习作将会以健翅翱翔、以飞蹄驰骋。
2、想象思维。它使学生在想象的广阔天地中找到闪烁着创意的亮点。如老师在黑板上画几个圆,凡具有圆或近似于圆的外形特征的事物,均可成为描写的对象,爱好体育的学生可围绕“圆圆的足球、环形的跑道”展开联想,使学生的神经系统凭借灵感的捕捉,找到表象与表象的相似之处,进而展开五彩缤纷的想象。
3、逆向思维。它是正题反作,也可以反题正作,从相反的角度反映事物、表现事物,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比如《一堂印象深刻的课》一文,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写那堂课如何有趣、高兴,但有位学生写了课堂如何枯燥、乏味和渴望生动有趣的课堂,给人以标新立异之感。当然,逆向思维必须不违背事物的逻辑性,符合客观实际并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