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有度和富有挑战性的提问,能够使学生产生多元反应,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挑战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问题开放;分层设问;思维挑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探究课堂提问艺术,提高课堂提问技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深远而重要。下面谈谈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提问要体现“开放”
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提的问题简单肤浅,摆脱不了单一、低效的对话式问答,一堂课下来,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是活跃热闹,但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结果是“课堂闹哄哄,学生一场空”,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想摒弃这种低效的提问方法,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以问促思。
首先,设计提问的问题情境要开放,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比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故事情节,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根据小蝌蚪与鲤鱼、乌龟和青蛙的三次不同对话,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因为提的问题开放、宽阔,学生对课文阅读的范围就广,试想,如果学生不认真阅读全文,不进行比较、思考与理解,能得出正确结论吗?
其次,提问指向的答案要开放。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水平不同,他们在阅读中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必然会有不同的,这时我们老师给出的答案也应该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即给出的答案空间要大,只有“参考答案”,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有广阔的答案空间,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有更新更好的答案从学生口中说出来。比如《江雪》这课,鼓励学生开启思路,“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渔翁真的是为了钓鱼吗?”是啊,他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新鲜、好奇,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个个蠢蠢欲动,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诗中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渔翁一定是孤独、寂寞”;有的说“我觉得渔翁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学生的答案不少,这时候,有些老师或许会搬出教参中现有的答案来解释,以匡正学生们的“奇发异想”,这样做其实就是不让学生有多元反应,牵制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在课堂上,老师只有关注学生多元反应,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大,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期待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的思绪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学生创造的舞台。
二、课堂提问要体现“坡度”
课堂教学中,老师问什么、怎样问,提的问题从易到难,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必须体现情趣和藝术魅力。教师提的问题,应该是“阶梯式”或“分层式”的,不仅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而且还要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有不同,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江雪》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这个渔翁在干什么?2.他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3.他的心情是怎样的?4.你认为这位老人真的是为了钓鱼吗?5.作者勾勒出他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分层设问,显示出了一定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区”,第1问比较容易,后进生都能够回答,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和表现;第2、3个问题难度递增,中等生可以回答;第4、5个问题难度大,只有较高层次的优等生经过分析思考以后才能回答。所以教师提问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个性发展差异,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设问,易难适中,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各有所获,促进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
三、课堂提问要体现“挑战”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的“障碍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小学语文课文的题目,有些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达意、揭示主题的突出作用。对于这样的文章题目,都可以设计一些耐人寻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草船借箭》这一课,以题目的“借”字设计问题: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同学们学完这课,对本课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于是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同学说,“骗”体现出曹操的愚笨,“借”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有同学说,在人们“尊刘贬曹”的思想意识下,“借”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褒扬和对曹操贬低的两种态度。有同学如是说,诸葛亮用曹操的箭,与曹军交战,把箭射回去给曹军,还给曹操,有借有还,所以用“骗”字不合适……教师通过抓住一个字设置悬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学生们热烈讨论的火把,把学生学习的欲望之火,熊熊燃烧起来。
四、结语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作为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技巧,认真思考“问什么”和“怎么问”,设计出具有可发展性的问题,使之成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问题开放;分层设问;思维挑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探究课堂提问艺术,提高课堂提问技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深远而重要。下面谈谈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提问要体现“开放”
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提的问题简单肤浅,摆脱不了单一、低效的对话式问答,一堂课下来,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是活跃热闹,但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结果是“课堂闹哄哄,学生一场空”,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想摒弃这种低效的提问方法,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以问促思。
首先,设计提问的问题情境要开放,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比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故事情节,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根据小蝌蚪与鲤鱼、乌龟和青蛙的三次不同对话,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因为提的问题开放、宽阔,学生对课文阅读的范围就广,试想,如果学生不认真阅读全文,不进行比较、思考与理解,能得出正确结论吗?
其次,提问指向的答案要开放。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水平不同,他们在阅读中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必然会有不同的,这时我们老师给出的答案也应该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即给出的答案空间要大,只有“参考答案”,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有广阔的答案空间,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有更新更好的答案从学生口中说出来。比如《江雪》这课,鼓励学生开启思路,“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渔翁真的是为了钓鱼吗?”是啊,他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新鲜、好奇,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个个蠢蠢欲动,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诗中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渔翁一定是孤独、寂寞”;有的说“我觉得渔翁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学生的答案不少,这时候,有些老师或许会搬出教参中现有的答案来解释,以匡正学生们的“奇发异想”,这样做其实就是不让学生有多元反应,牵制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在课堂上,老师只有关注学生多元反应,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大,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期待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的思绪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学生创造的舞台。
二、课堂提问要体现“坡度”
课堂教学中,老师问什么、怎样问,提的问题从易到难,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必须体现情趣和藝术魅力。教师提的问题,应该是“阶梯式”或“分层式”的,不仅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而且还要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有不同,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江雪》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这个渔翁在干什么?2.他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3.他的心情是怎样的?4.你认为这位老人真的是为了钓鱼吗?5.作者勾勒出他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分层设问,显示出了一定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区”,第1问比较容易,后进生都能够回答,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和表现;第2、3个问题难度递增,中等生可以回答;第4、5个问题难度大,只有较高层次的优等生经过分析思考以后才能回答。所以教师提问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个性发展差异,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设问,易难适中,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各有所获,促进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
三、课堂提问要体现“挑战”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的“障碍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小学语文课文的题目,有些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达意、揭示主题的突出作用。对于这样的文章题目,都可以设计一些耐人寻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草船借箭》这一课,以题目的“借”字设计问题: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同学们学完这课,对本课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于是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同学说,“骗”体现出曹操的愚笨,“借”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有同学说,在人们“尊刘贬曹”的思想意识下,“借”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褒扬和对曹操贬低的两种态度。有同学如是说,诸葛亮用曹操的箭,与曹军交战,把箭射回去给曹军,还给曹操,有借有还,所以用“骗”字不合适……教师通过抓住一个字设置悬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学生们热烈讨论的火把,把学生学习的欲望之火,熊熊燃烧起来。
四、结语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作为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技巧,认真思考“问什么”和“怎么问”,设计出具有可发展性的问题,使之成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