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之探微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w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有度和富有挑战性的提问,能够使学生产生多元反应,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挑战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问题开放;分层设问;思维挑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探究课堂提问艺术,提高课堂提问技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深远而重要。下面谈谈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提问要体现“开放”
  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提的问题简单肤浅,摆脱不了单一、低效的对话式问答,一堂课下来,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是活跃热闹,但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结果是“课堂闹哄哄,学生一场空”,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想摒弃这种低效的提问方法,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以问促思。
  首先,设计提问的问题情境要开放,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比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故事情节,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根据小蝌蚪与鲤鱼、乌龟和青蛙的三次不同对话,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因为提的问题开放、宽阔,学生对课文阅读的范围就广,试想,如果学生不认真阅读全文,不进行比较、思考与理解,能得出正确结论吗?
  其次,提问指向的答案要开放。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水平不同,他们在阅读中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必然会有不同的,这时我们老师给出的答案也应该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即给出的答案空间要大,只有“参考答案”,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有广阔的答案空间,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有更新更好的答案从学生口中说出来。比如《江雪》这课,鼓励学生开启思路,“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渔翁真的是为了钓鱼吗?”是啊,他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新鲜、好奇,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个个蠢蠢欲动,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诗中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渔翁一定是孤独、寂寞”;有的说“我觉得渔翁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学生的答案不少,这时候,有些老师或许会搬出教参中现有的答案来解释,以匡正学生们的“奇发异想”,这样做其实就是不让学生有多元反应,牵制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在课堂上,老师只有关注学生多元反应,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大,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期待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的思绪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学生创造的舞台。
  二、课堂提问要体现“坡度”
  课堂教学中,老师问什么、怎样问,提的问题从易到难,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必须体现情趣和藝术魅力。教师提的问题,应该是“阶梯式”或“分层式”的,不仅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而且还要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有不同,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江雪》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这个渔翁在干什么?2.他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3.他的心情是怎样的?4.你认为这位老人真的是为了钓鱼吗?5.作者勾勒出他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分层设问,显示出了一定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区”,第1问比较容易,后进生都能够回答,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和表现;第2、3个问题难度递增,中等生可以回答;第4、5个问题难度大,只有较高层次的优等生经过分析思考以后才能回答。所以教师提问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个性发展差异,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设问,易难适中,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各有所获,促进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
  三、课堂提问要体现“挑战”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的“障碍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小学语文课文的题目,有些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达意、揭示主题的突出作用。对于这样的文章题目,都可以设计一些耐人寻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草船借箭》这一课,以题目的“借”字设计问题: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同学们学完这课,对本课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于是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同学说,“骗”体现出曹操的愚笨,“借”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有同学说,在人们“尊刘贬曹”的思想意识下,“借”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褒扬和对曹操贬低的两种态度。有同学如是说,诸葛亮用曹操的箭,与曹军交战,把箭射回去给曹军,还给曹操,有借有还,所以用“骗”字不合适……教师通过抓住一个字设置悬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学生们热烈讨论的火把,把学生学习的欲望之火,熊熊燃烧起来。
  四、结语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作为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技巧,认真思考“问什么”和“怎么问”,设计出具有可发展性的问题,使之成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形式与内容作为哲学上的一对范畴,二者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文主要想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中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内在必然性。  【关键词】形式;内容;相互转化;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从生活到文学,是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文学家的创作意图进行的转换,“并不是内容先行,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喜欢故事又是小学生的突出特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将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尝试。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故事;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而要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就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高中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创新与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情感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人格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思想;人格;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
目的探讨兔肝血流量变化与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之间的相互关系,量化评价兔肝血流量与ADC值的对应关系。方法对12只清洁级青紫蓝家兔进行肝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
【摘要】散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重要的题材,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经典名篇,犹如让学生的心灵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中,接受美的熏陶,得以灵魂的洗礼。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散文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感受其中富含的哲理?笔者以为,唯有让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鉴赏能力。  【关键词】语文;散文;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的鉴赏能力有明确的规定,“语文教学要通
【摘要】近年来,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深入,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优化改革。语文学科是高中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业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延伸,不仅是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消化知识以及吸收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应当对高中语文作业进行进一步优化与改进。本篇论文主要对高中语文作业优化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与
【摘要】《三峡》和《与朱元思书》都是写山水的佳作,行文各有特色,但亦有相同之处。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几个重点进行异同点的比较赏析,有利于对文本的解读和把握。  【关键词】异同;取材;结构;描写方法;句式;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课的内容,共155字,作者郦道元,出自《水经注》;《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课内容,共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