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个人认为,语文要学的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下面就这个话题谈谈我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备出语文味,用心创设语文氛围
学好语文的标志就是会听、会说、会读、会写。那么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听说读写,逐渐形成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追求艺术语言的境界,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散发她的“语文味”,我们必须“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自己的语言具有语文味。
例如我在教授《斑羚飞渡》时,是这样设计导入语已经过渡语的:
导入:同学们,生命是最可贵的,在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时,有谁不渴望生?但是就有这样一群斑羚,在面临种族灭亡时,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去感受那悲壮感人的场面。
过渡语:同学们,此时此刻山涧已经架起了一座桥,一座用死亡做桥墩的桥,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以及最高的敬意送给这群了不起的斑羚。
这语言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更加崇敬的心情去进一步学习文章。
二、读出语文味,自然洋溢语文芳香
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不会无端地自己植入学生的心田,也不会单凭教师的教来达到目的。而要靠学生自己用心体会,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因此,对于情趣盎然的文章,一定要“读”占鳌头,要充分地读,多样地读,逐层深入地读。
教师范读,能引生入境。教师绘声绘形绘色,学生人情人景动容,把视觉转换为听觉,让学生欣赏,使学生陶醉。例如:《海燕》,我尝试带着学生读。在读“海燕”与“海鸭”的对比时,现出两种不同的语气,更带着两种不同的表情,让学生学会朗读要声情并茂。实践证明,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培养学生对阅读对象或课文的喜爱之情,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人文情感。
怀情而读,能升华情感。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读,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如《安塞腰鼓》,学生在体会安塞腰鼓的那种昂扬向上以及豪迈奔放后,再动情地朗读。我播放激昂豪迈的音乐,创设情境,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让人仿佛亲身来到了安塞腰鼓表演的现场。有了感情朗读,语文味就更浓了。
三、品出语文味,巧妙凸显学生思维
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只有细咀慢嚼才能品出芳香的语文味。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所以,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品字词。如《海伦?凯勒》:
课文片段:“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地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我首先紧扣“不分昼夜”“如饥似渴”等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把词语所描绘的生动情景经过大脑的加工改造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感人形象,通过画面的描述,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实现了“词语——形象——词语”的三重转换。其次,我采用比较法(“拼命”“不停地”能否去掉),让学生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妙,也为他们日后准确地运用词语奠定了基础。最后,我抓住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把学生带入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进行角色的体验,在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灵魂受到了震颤,语言和精神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品语句。如《春》:
课文片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我首先教学生从修辞手法入手,本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再从“偷偷地”和“钻”字入手,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字去品析句子。“偷偷地”写出了小草不经意间生长出的情景,“钻”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采用叠词,有故意放在句子后面,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分析理解,学生立即就能够更好地领会文字的魅力。同时,自己在创作时也能注意词句的运用。
一、备出语文味,用心创设语文氛围
学好语文的标志就是会听、会说、会读、会写。那么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听说读写,逐渐形成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追求艺术语言的境界,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散发她的“语文味”,我们必须“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自己的语言具有语文味。
例如我在教授《斑羚飞渡》时,是这样设计导入语已经过渡语的:
导入:同学们,生命是最可贵的,在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时,有谁不渴望生?但是就有这样一群斑羚,在面临种族灭亡时,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去感受那悲壮感人的场面。
过渡语:同学们,此时此刻山涧已经架起了一座桥,一座用死亡做桥墩的桥,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以及最高的敬意送给这群了不起的斑羚。
这语言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更加崇敬的心情去进一步学习文章。
二、读出语文味,自然洋溢语文芳香
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不会无端地自己植入学生的心田,也不会单凭教师的教来达到目的。而要靠学生自己用心体会,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因此,对于情趣盎然的文章,一定要“读”占鳌头,要充分地读,多样地读,逐层深入地读。
教师范读,能引生入境。教师绘声绘形绘色,学生人情人景动容,把视觉转换为听觉,让学生欣赏,使学生陶醉。例如:《海燕》,我尝试带着学生读。在读“海燕”与“海鸭”的对比时,现出两种不同的语气,更带着两种不同的表情,让学生学会朗读要声情并茂。实践证明,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培养学生对阅读对象或课文的喜爱之情,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人文情感。
怀情而读,能升华情感。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读,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如《安塞腰鼓》,学生在体会安塞腰鼓的那种昂扬向上以及豪迈奔放后,再动情地朗读。我播放激昂豪迈的音乐,创设情境,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让人仿佛亲身来到了安塞腰鼓表演的现场。有了感情朗读,语文味就更浓了。
三、品出语文味,巧妙凸显学生思维
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只有细咀慢嚼才能品出芳香的语文味。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所以,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品字词。如《海伦?凯勒》:
课文片段:“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地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我首先紧扣“不分昼夜”“如饥似渴”等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把词语所描绘的生动情景经过大脑的加工改造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感人形象,通过画面的描述,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实现了“词语——形象——词语”的三重转换。其次,我采用比较法(“拼命”“不停地”能否去掉),让学生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妙,也为他们日后准确地运用词语奠定了基础。最后,我抓住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把学生带入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进行角色的体验,在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灵魂受到了震颤,语言和精神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品语句。如《春》:
课文片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我首先教学生从修辞手法入手,本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再从“偷偷地”和“钻”字入手,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字去品析句子。“偷偷地”写出了小草不经意间生长出的情景,“钻”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采用叠词,有故意放在句子后面,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分析理解,学生立即就能够更好地领会文字的魅力。同时,自己在创作时也能注意词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