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文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文言文教学比较难也是教师们公认的,学生对此也是谈“文”色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一直是语文教师探索的一个问题。
文言文距今久远,要通过文言文本身感受作者表达的意义和语境,是比较困难的。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有一些体会,现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勉。
一
古文学习要以吟诵为主。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古老而有效的方法,这是经过几千年的验证而达成共识的东西,在教学中是绝对不可忽视的。苏轼在写给后学者安敦秀才的诗中写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在《朱子家训》中说:“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苏轼和朱熹都是大学问家,这些都是自己学习的经验。这些经验和道理告诉我们,读诵是学习古文最主要的方法,既然重要,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多加运用。
新课标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如何培养语感?就文言文而言,重点是学生自身的感受和领悟,启迪和理解。其过程,教师的说教不是最有效的,向古人学习,反复读诵是最好的方法。
文言文教学中,其实老师都非常重视学生诵读,往往把把读诵放在首位。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有默读、诵读,有个人读,有集体读,有范读,等等。但是为什么我们花大力气诵读,而真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却不多?
这是因为到了初中,对于文言文教学,老师很少领读的原因。我们认为对初生这个年龄阶段,领读课文,方法太过幼稚。但是我们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毕竟文言文生字生词多,不少字的读音与今天不一样,一些句子确定它的停顿比较难,只让学生听一遍范读,就读课文,就无法保证不出错。只有老师领读才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跟老师领读几遍,自己再读,效果就很不一样。
“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读和背诵是几千年来古人从教授过程中总结出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我们也重视背诵,但是学生背不下来,易忘记,让学生和老师都很困惑。分析原因是教师只是让学生课后背诵,古文本来背诵就比较难,学生课后时间紧张,从心底里抵触,往往是临到检查才匆忙应付,所以背下来很快就忘了。新课标要求,初中阶段背诵诗文80篇,采用不合适的方法,学生吃尽了苦头,形成了厌恶古文的情绪,影响语文学习,也许就会对中国古文化敬而远之,影响古老文明在下一代中的传承。
二
教师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要把背诵移到课内,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完成。这样虽然要挤掉一些教师讲授的时间,但是教师讲授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把它变成学生的能力,而背诵任务完成得好,既可以起到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考试成绩,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是背诵方法的传授和实践。我在教授背诵古文时采取如下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是大声诵读。诵读一定要出声,要求正如朱熹所说的:“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就是按照这样的要求,至少连续诵读五遍以上,读文章要慢,声音要放出来,要读到朗朗上口为止。诵读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对语感的体验,能更加深刻地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随着诵读的深入,学生对老师讲过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时读完一句古文,脑海里就会出现老师讲授的意境。这第一步做好了,就为背诵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根据不同的文章,和学生一起讨论背诵的方法。具体方法有:
化长为短法。主要是针篇幅长的文章或者段落,把文章或者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背诵。这样每次背的东西少了,就容易了,最后把几个部分串联起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必须做好分段工作,这个分段要保证文章的局部意义完整,还要考虑短与段之间要有纽带,最后要利用这个纽带把文章完整地串联起来,才不易忘记。
翻译还原法。就是看着译文,回忆还原原文。这个方法背诵容易,还能加深对文章的字词句的掌握和巩固,这种方法适合比较难懂的古文。
情景再现法。这种方法就是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文章的意境,然后背诵。这种方法主要用在描写景物的文章和诗歌里面,让学生再现文中的意境,不仅利于背诵,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再创造,让学生深入作品,与作者同悲共喜,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情商的开发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要情节法。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背诵,加上前面熟读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使用,效果非常好,而且经久不忘。
首括句法。有不少文章用首括句的形式组织,我们首先深刻理解首括句的意义和作用,讲课时要反复提到,学生对这些句子已经烂熟于心,背诵时发挥这些句子提纲挈领的作用,就能很快把文章背下来。
顺序串联法。对于顺序性比较强的文章,找到表明顺序的关键句,利用这些关键句背诵,效果不错。有些课文或者是段落,思路层次性比较强,首先是记住文章或者段落的思路层次,然后背诵,在哪儿卡壳了,回忆层次思路,就比较容易背下去,而且背诵的内容也比较牢固。比如《口技》中的表明时间的词语,《核舟记》中的表明方位的词语等。
抄录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边写一边背,手足并用,熟悉了生字词,背诵的内容也会更加牢固。背诵的考试考查就是书写,这样考试时不会出错,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当然,背诵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在教授过程中可以积极总结,在教学中善于使用,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过程当时看起来花费了一定时间,但是学生记诵牢固,从长远看是很划算的,何况这样训练下去,学生自己就会总结经验,背诵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才是真正的高效教育。这些背诵一定要以咏诵为基础,如果没有咏诵作为基础,那么即使当时记住了,背诵了,也不牢固,容易忘记。更主要的是没有了咏诵,就缺少了学生感悟领会文章的环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对于中国古老文化文明的传承,甚至学生将来的学习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代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源头,我们必须从小积累,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承文化。我们教给学生咏诵文言文的方法,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亲近古文化,喜爱中国古代文化,这样才能成为一位成功的教师。
文言文距今久远,要通过文言文本身感受作者表达的意义和语境,是比较困难的。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有一些体会,现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勉。
一
古文学习要以吟诵为主。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古老而有效的方法,这是经过几千年的验证而达成共识的东西,在教学中是绝对不可忽视的。苏轼在写给后学者安敦秀才的诗中写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在《朱子家训》中说:“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苏轼和朱熹都是大学问家,这些都是自己学习的经验。这些经验和道理告诉我们,读诵是学习古文最主要的方法,既然重要,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多加运用。
新课标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如何培养语感?就文言文而言,重点是学生自身的感受和领悟,启迪和理解。其过程,教师的说教不是最有效的,向古人学习,反复读诵是最好的方法。
文言文教学中,其实老师都非常重视学生诵读,往往把把读诵放在首位。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有默读、诵读,有个人读,有集体读,有范读,等等。但是为什么我们花大力气诵读,而真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却不多?
这是因为到了初中,对于文言文教学,老师很少领读的原因。我们认为对初生这个年龄阶段,领读课文,方法太过幼稚。但是我们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毕竟文言文生字生词多,不少字的读音与今天不一样,一些句子确定它的停顿比较难,只让学生听一遍范读,就读课文,就无法保证不出错。只有老师领读才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跟老师领读几遍,自己再读,效果就很不一样。
“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读和背诵是几千年来古人从教授过程中总结出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我们也重视背诵,但是学生背不下来,易忘记,让学生和老师都很困惑。分析原因是教师只是让学生课后背诵,古文本来背诵就比较难,学生课后时间紧张,从心底里抵触,往往是临到检查才匆忙应付,所以背下来很快就忘了。新课标要求,初中阶段背诵诗文80篇,采用不合适的方法,学生吃尽了苦头,形成了厌恶古文的情绪,影响语文学习,也许就会对中国古文化敬而远之,影响古老文明在下一代中的传承。
二
教师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要把背诵移到课内,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完成。这样虽然要挤掉一些教师讲授的时间,但是教师讲授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把它变成学生的能力,而背诵任务完成得好,既可以起到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考试成绩,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是背诵方法的传授和实践。我在教授背诵古文时采取如下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是大声诵读。诵读一定要出声,要求正如朱熹所说的:“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就是按照这样的要求,至少连续诵读五遍以上,读文章要慢,声音要放出来,要读到朗朗上口为止。诵读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对语感的体验,能更加深刻地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随着诵读的深入,学生对老师讲过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时读完一句古文,脑海里就会出现老师讲授的意境。这第一步做好了,就为背诵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根据不同的文章,和学生一起讨论背诵的方法。具体方法有:
化长为短法。主要是针篇幅长的文章或者段落,把文章或者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背诵。这样每次背的东西少了,就容易了,最后把几个部分串联起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必须做好分段工作,这个分段要保证文章的局部意义完整,还要考虑短与段之间要有纽带,最后要利用这个纽带把文章完整地串联起来,才不易忘记。
翻译还原法。就是看着译文,回忆还原原文。这个方法背诵容易,还能加深对文章的字词句的掌握和巩固,这种方法适合比较难懂的古文。
情景再现法。这种方法就是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文章的意境,然后背诵。这种方法主要用在描写景物的文章和诗歌里面,让学生再现文中的意境,不仅利于背诵,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再创造,让学生深入作品,与作者同悲共喜,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情商的开发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要情节法。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背诵,加上前面熟读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使用,效果非常好,而且经久不忘。
首括句法。有不少文章用首括句的形式组织,我们首先深刻理解首括句的意义和作用,讲课时要反复提到,学生对这些句子已经烂熟于心,背诵时发挥这些句子提纲挈领的作用,就能很快把文章背下来。
顺序串联法。对于顺序性比较强的文章,找到表明顺序的关键句,利用这些关键句背诵,效果不错。有些课文或者是段落,思路层次性比较强,首先是记住文章或者段落的思路层次,然后背诵,在哪儿卡壳了,回忆层次思路,就比较容易背下去,而且背诵的内容也比较牢固。比如《口技》中的表明时间的词语,《核舟记》中的表明方位的词语等。
抄录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边写一边背,手足并用,熟悉了生字词,背诵的内容也会更加牢固。背诵的考试考查就是书写,这样考试时不会出错,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当然,背诵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在教授过程中可以积极总结,在教学中善于使用,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过程当时看起来花费了一定时间,但是学生记诵牢固,从长远看是很划算的,何况这样训练下去,学生自己就会总结经验,背诵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才是真正的高效教育。这些背诵一定要以咏诵为基础,如果没有咏诵作为基础,那么即使当时记住了,背诵了,也不牢固,容易忘记。更主要的是没有了咏诵,就缺少了学生感悟领会文章的环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对于中国古老文化文明的传承,甚至学生将来的学习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代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源头,我们必须从小积累,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承文化。我们教给学生咏诵文言文的方法,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亲近古文化,喜爱中国古代文化,这样才能成为一位成功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