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绢重彩大雅雍容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x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朝的宫廷纪实绘画中,帝后的肖像画数量相当多,自入关起的第一代顺治皇帝始至末代宣统皇帝止,以及他们的后妃,几乎都有穿戴整齐的朝服像存世,为我们了解这些帝后的相貌提供了十分准确的形象资料。这其中尤以乾隆一朝为最盛。
  乾隆皇帝享年八十九岁,在位六十年,退位后还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在这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他不断地请画家为其画像,从年轻尚为皇子时的宝亲王,一直到老态龙钟的耄耋之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画家为其画像。不仅乾隆皇帝自身留有众多的肖像画,他的若干后妃的容貌,也通过这些宫廷画家之手保留了下来。
  乾隆当政的前半期,为乾隆皇帝和他的后妃们画像的艺术家中,有一位欧洲画家,他就是意大利人郎世宁。这位生于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的御用画家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到中国后,就始终没有离开过他宫廷画师的岗位,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去世,他的遗体也埋葬在了远离他家乡的中国北京,至今墓碑尚存。郎世宁在宫中担当了一个非常主要的工作——为皇帝和后妃们绘制肖像画,从留存下来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工作的成果,并且在清宫内务府的档案中也有他从事这项工作的记载。
  郎世宁是在欧洲接受的绘画基本功训练,写实技艺十分扎实,他逼真的肖像画与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的兴趣两相吻合,便产生了如此众多的宫廷肖像画作品。正是由于乾隆皇帝对郎世宁肖像画的赏识,所以乾隆前期皇帝的御容和后妃的肖像,绝大多数都出自画家郎世宁之手。但是,由于大部分这类肖像画上均不署画家的姓名,以至于对这部分肖像画作者的判断与辨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要知道在宫廷中,为皇帝或后妃画像,供奉画家虽然感到十分荣耀,但事实上,这又是一件非常卑恭的差事,为了表示对于皇帝和后妃们的尊敬,画家一般是不能在这些御容画上署名的。在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帝后肖像画,尤其是朝服像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实例。虽然在对这部分作品的判断与辨认上会造成一些困难,但是在乾隆时期,供奉内廷的中国画家和欧洲画家画风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经常接触这部分作品的研究者来说,判断和辨认也就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了。
  这里要提到的《纯惠皇贵妃像》轴,就是一件乾隆皇帝妃子的肖像画。该图为绢本设色,纵198厘米、横123厘米,画幅上既无作者款印,也无清宫收藏印章,只是在人物头部的右侧,有竖写墨书一行“纯惠皇贵妃”,从墨迹看无疑是乾隆皇帝的手笔。我们从史籍上可以知道,这位“纯惠皇贵妃”是满族人,姓苏佳氏,是苏召南的女儿,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比乾隆皇帝小两岁,雍正时是弘历的侧福晋,在弘历即位后不久即被册封为纯嫔,乾隆二年(1737年)册封为纯妃,乾隆十年(1745年)被册封为纯贵妃,至乾隆二十五年(1770年)晋封为纯皇贵妃,同年去世,享年仅四十八岁,追谥号为“纯惠皇贵妃”。这幅肖像画是目前所见纯惠皇贵妃唯一的朝服像。画像上乾隆皇帝的手书,应当是纯惠皇贵妃去世以后所写的,表达了他对逝去宠妃的追思。
  从这幅《纯惠皇贵妃像》轴看,作者谙熟解剖结构。人物面部略有明暗,五官十分清晰,鼻子、鼻翼和面颊部分用色彩渲染,表现出立体的效果,又很精确地描绘了肌肉和皮肤的结构;画中的宝座、地毯颇具前后的透视效果,描绘得很准确。这位皇贵妃的肖像在另外一卷画幅中也可以见到,那就是收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乾隆及后妃像》卷(又称《心写治平图》卷),在始画于乾隆元年的这卷作品中,起首为乾隆皇帝,纯妃则排在第四位。将此画卷中的纯妃与画轴中的纯惠皇贵妃两相比较,相貌一样,就是同一个人,只是画轴中的人比画卷中的人年纪稍稍大一些;二者绘画的手法亦相同。而《乾隆及后妃像》卷已是大家公认的郎世宁之作,虽然画幅上并没有画家款印,但是从其明显的欧洲绘画风格可以确认是出自郎世宁之手。同样,在《纯惠皇贵妃像》轴上,尤其是对人物脸部的刻画,也能发现明显的欧洲绘画风格,二者又极为相似,所以有同样的理由可以确定,这幅画也是郎世宁的作品。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纯惠皇贵妃像》轴的衣纹、宝座和地毯部分,用线条勾勒,具有传统中国绘画的特点,应当是郎世宁的中国助手根据郎世宁的稿本著色补绘的。此外,这幅作品的装裱还仍然保持着清宫原来的样式,仅仅失去了天杆和地杆,已属难得。
  类似的后妃朝服像,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孝贤纯皇后像》轴和《慧贤皇贵妃像》轴等。这些画幅构图格式相同,绘画风格亦近似,人物面部刻画细腻,具有明显欧洲画法的痕迹,它们应当都是出自画家郎世宁之手。当然,郎世宁作于乾隆初期的作品,因为画家年富力强,人物面部的描绘更为细致,而且画幅的全部都是由郎世宁独自完成。到了乾隆中期,郎世宁年事已高,他只是绘制人物的面部,而衣饰和背景则由他的中国学生以线条补画,故在绘画风格上自然会存在一些差异。
  10月,此幅《纯惠皇贵妃朝服像》轴将以估价待询的方式登上香港苏富比秋拍“大雅雍容─清代后妃肖像”专场,在目前的公开市场中,独此一帧。
其他文献
水墨这种延续千年的艺术形态似乎拥有强大的新陈代谢能力,不断地以变形、更名等方式演绎着自身命运多舛的变革之路。在『当代艺术』大行其道的当下,『水墨』这门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又以『新』字打头再次出场,一时间『新水墨』这个响亮的名号引来业内外无数关注的目光。但这并不像是一场艺术革命,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在学术领域发生变革的任何动机,仅仅是市场给了它存在的空间。我们试图从拍卖机构、藏家和艺术家三个维度进行观
期刊
编者按:虽然“新水墨”所展现的“当代性”多为美术界和市场看重,但“新”之所指不明,创作中又多雷同、模仿、媚俗、光怪陆离……市场表现也多波动,在偏锋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王新友眼中,新水墨的未来还需要更多方面的努力和成熟,才能真正拥有其应有的学术和市场地位。  在我个人看来,水墨的当代性,主要体现在反映当下人的生活、精神状态和时代、价值观的变化。  新中国美术史上杰出的人物画大师周思聪曾是一代水墨新风的
期刊
编者按:前两年,“新水墨”以交易可观、展览频繁、代表艺术家价格指数迅速上升吸引了众多关注。然而从2014年秋拍开始,“滑铁卢”效应显现,“新水墨”的从“热”到“冷”,让一些刚刚对其萌生出兴趣的收藏投资者大呼“看不懂”。这种快速转换的变化,也从创新、挖掘等角度为市场提供了不小的借鉴意义。  异军突起  一二级市场的“倒置”,向来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一点在“新水墨”的身上表现也不例外。可
期刊
21世纪也被称为数字时代。大到建筑设计,小到一条“朋友圈”的分享,数字手段的应用已经席卷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如今,“高大上”的数字技术也在艺术展览界扎下了新根,这对于实物展陈的传统而言,究竟是弥补遗憾的无奈之举,还是充满野心的有意颠覆?  看屏幕还是看原作  近日,一些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艺术展接踵而至。以“不朽的梵高”中国巡展为例,其在宣传效果上甚至有盖过传统实物艺术展的势头。然而
期刊
中国当代水墨画界存在着两个迷信,一是过于相信笔墨或笔墨的表现力;另一是自以为是地相信一些画面形象的意义,如混沌意象的宇宙感、方与圆的阴阳哲学,或者矫揉造作变形后得到的所谓的深刻性。当代中国画太缺乏观念和方法论上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以谷文达为代表的“宇宙流”水墨画将传统积墨法与西方现代派绘画(特别是超现实主义)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新风格。但本质上它是破坏性的,而非建树性的,因为它本质上仍未脱离徐渭
期刊
中国当代水墨以“新水墨”的一度火爆又一次被广泛关注,而“新水墨”之名确实给一部分艺术家带来了良好的市场空间,但从普遍认为的“新水墨”艺术家群体看,其包含面之大也让人不禁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对于技法、图式、笔墨语言皆不相同的艺术家们来说,他们对“新水墨”的归类会有怎样的看法呢?  李津 突发的“火”不会长远  我们这批从“85新潮”一路走来的画当代水墨的老同志,之前长期被边缘化,只是在今天被想起来了
期刊
犹盘虬卧龙般的老松,如嵯峨孤山般的奇石,可安于一盆之内,乃置于一掌之上。若云烟有灵,或许也会被这盆中奇景所迷惑,环绕其中,这一“奇物”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盆景”。所谓盆景,仅一捧土、一株植、一块石,共堆于一盆内,亦不能称之为盆景。所谓“景”,不论生于何处,都是可赏的。而盆景则以盆呈景,方寸之内更显妙境,其“源”可溯至千年,“法”亦不胜枚举……  千年不朽是盆景  据文献记载,盆景的起源可追溯至遥远
期刊
水墨是一种文化,亦是一种精神。它就像一个舞者,在不停的运动中自由地释放情怀;也在以强大的包容力演绎着各种世间之美。  在做这组策划之前请教过一些专业人士,他们觉得这是一个严肃甚至危险的话题,因为关于水墨的种种在当代已被谈论得太多太多,各种争论喋喋不休,沉重而繁琐,若想独辟蹊径且轻盈畅快难之又难。当然,短短的几十页说不尽水墨的一切,我们要做的不是批评、梳理和考察,而是想把与水墨相关的人和事的真实状态
期刊
新近出现了一批以国民党反对派领袖李济深和民主人士胡鄂公为主要作者的信件,往来对象包括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和各地方实力派以及民主人士。信件的时间集中于1936年、1937年,关乎“两广事变”、“西安事变”和抗战爆发等对中国现代史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是对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形成阶段的忠实反映,无疑能丰富人们对统一战线之建立及中共在其中之贡献的认识。  在两位主要作者中,李济深曾因反对蒋介石
期刊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也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一封封手札、一张张票证、一本本书刊、一幕幕影像……那些珍贵的收藏品,真切地重现了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铭记先烈,这是我们全民族共同的记忆,是我们全民族前行途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