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朝的宫廷纪实绘画中,帝后的肖像画数量相当多,自入关起的第一代顺治皇帝始至末代宣统皇帝止,以及他们的后妃,几乎都有穿戴整齐的朝服像存世,为我们了解这些帝后的相貌提供了十分准确的形象资料。这其中尤以乾隆一朝为最盛。
乾隆皇帝享年八十九岁,在位六十年,退位后还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在这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他不断地请画家为其画像,从年轻尚为皇子时的宝亲王,一直到老态龙钟的耄耋之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画家为其画像。不仅乾隆皇帝自身留有众多的肖像画,他的若干后妃的容貌,也通过这些宫廷画家之手保留了下来。
乾隆当政的前半期,为乾隆皇帝和他的后妃们画像的艺术家中,有一位欧洲画家,他就是意大利人郎世宁。这位生于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的御用画家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到中国后,就始终没有离开过他宫廷画师的岗位,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去世,他的遗体也埋葬在了远离他家乡的中国北京,至今墓碑尚存。郎世宁在宫中担当了一个非常主要的工作——为皇帝和后妃们绘制肖像画,从留存下来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工作的成果,并且在清宫内务府的档案中也有他从事这项工作的记载。
郎世宁是在欧洲接受的绘画基本功训练,写实技艺十分扎实,他逼真的肖像画与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的兴趣两相吻合,便产生了如此众多的宫廷肖像画作品。正是由于乾隆皇帝对郎世宁肖像画的赏识,所以乾隆前期皇帝的御容和后妃的肖像,绝大多数都出自画家郎世宁之手。但是,由于大部分这类肖像画上均不署画家的姓名,以至于对这部分肖像画作者的判断与辨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要知道在宫廷中,为皇帝或后妃画像,供奉画家虽然感到十分荣耀,但事实上,这又是一件非常卑恭的差事,为了表示对于皇帝和后妃们的尊敬,画家一般是不能在这些御容画上署名的。在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帝后肖像画,尤其是朝服像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实例。虽然在对这部分作品的判断与辨认上会造成一些困难,但是在乾隆时期,供奉内廷的中国画家和欧洲画家画风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经常接触这部分作品的研究者来说,判断和辨认也就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了。
这里要提到的《纯惠皇贵妃像》轴,就是一件乾隆皇帝妃子的肖像画。该图为绢本设色,纵198厘米、横123厘米,画幅上既无作者款印,也无清宫收藏印章,只是在人物头部的右侧,有竖写墨书一行“纯惠皇贵妃”,从墨迹看无疑是乾隆皇帝的手笔。我们从史籍上可以知道,这位“纯惠皇贵妃”是满族人,姓苏佳氏,是苏召南的女儿,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比乾隆皇帝小两岁,雍正时是弘历的侧福晋,在弘历即位后不久即被册封为纯嫔,乾隆二年(1737年)册封为纯妃,乾隆十年(1745年)被册封为纯贵妃,至乾隆二十五年(1770年)晋封为纯皇贵妃,同年去世,享年仅四十八岁,追谥号为“纯惠皇贵妃”。这幅肖像画是目前所见纯惠皇贵妃唯一的朝服像。画像上乾隆皇帝的手书,应当是纯惠皇贵妃去世以后所写的,表达了他对逝去宠妃的追思。
从这幅《纯惠皇贵妃像》轴看,作者谙熟解剖结构。人物面部略有明暗,五官十分清晰,鼻子、鼻翼和面颊部分用色彩渲染,表现出立体的效果,又很精确地描绘了肌肉和皮肤的结构;画中的宝座、地毯颇具前后的透视效果,描绘得很准确。这位皇贵妃的肖像在另外一卷画幅中也可以见到,那就是收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乾隆及后妃像》卷(又称《心写治平图》卷),在始画于乾隆元年的这卷作品中,起首为乾隆皇帝,纯妃则排在第四位。将此画卷中的纯妃与画轴中的纯惠皇贵妃两相比较,相貌一样,就是同一个人,只是画轴中的人比画卷中的人年纪稍稍大一些;二者绘画的手法亦相同。而《乾隆及后妃像》卷已是大家公认的郎世宁之作,虽然画幅上并没有画家款印,但是从其明显的欧洲绘画风格可以确认是出自郎世宁之手。同样,在《纯惠皇贵妃像》轴上,尤其是对人物脸部的刻画,也能发现明显的欧洲绘画风格,二者又极为相似,所以有同样的理由可以确定,这幅画也是郎世宁的作品。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纯惠皇贵妃像》轴的衣纹、宝座和地毯部分,用线条勾勒,具有传统中国绘画的特点,应当是郎世宁的中国助手根据郎世宁的稿本著色补绘的。此外,这幅作品的装裱还仍然保持着清宫原来的样式,仅仅失去了天杆和地杆,已属难得。
类似的后妃朝服像,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孝贤纯皇后像》轴和《慧贤皇贵妃像》轴等。这些画幅构图格式相同,绘画风格亦近似,人物面部刻画细腻,具有明显欧洲画法的痕迹,它们应当都是出自画家郎世宁之手。当然,郎世宁作于乾隆初期的作品,因为画家年富力强,人物面部的描绘更为细致,而且画幅的全部都是由郎世宁独自完成。到了乾隆中期,郎世宁年事已高,他只是绘制人物的面部,而衣饰和背景则由他的中国学生以线条补画,故在绘画风格上自然会存在一些差异。
10月,此幅《纯惠皇贵妃朝服像》轴将以估价待询的方式登上香港苏富比秋拍“大雅雍容─清代后妃肖像”专场,在目前的公开市场中,独此一帧。
乾隆皇帝享年八十九岁,在位六十年,退位后还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在这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他不断地请画家为其画像,从年轻尚为皇子时的宝亲王,一直到老态龙钟的耄耋之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画家为其画像。不仅乾隆皇帝自身留有众多的肖像画,他的若干后妃的容貌,也通过这些宫廷画家之手保留了下来。
乾隆当政的前半期,为乾隆皇帝和他的后妃们画像的艺术家中,有一位欧洲画家,他就是意大利人郎世宁。这位生于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的御用画家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到中国后,就始终没有离开过他宫廷画师的岗位,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去世,他的遗体也埋葬在了远离他家乡的中国北京,至今墓碑尚存。郎世宁在宫中担当了一个非常主要的工作——为皇帝和后妃们绘制肖像画,从留存下来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工作的成果,并且在清宫内务府的档案中也有他从事这项工作的记载。
郎世宁是在欧洲接受的绘画基本功训练,写实技艺十分扎实,他逼真的肖像画与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的兴趣两相吻合,便产生了如此众多的宫廷肖像画作品。正是由于乾隆皇帝对郎世宁肖像画的赏识,所以乾隆前期皇帝的御容和后妃的肖像,绝大多数都出自画家郎世宁之手。但是,由于大部分这类肖像画上均不署画家的姓名,以至于对这部分肖像画作者的判断与辨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要知道在宫廷中,为皇帝或后妃画像,供奉画家虽然感到十分荣耀,但事实上,这又是一件非常卑恭的差事,为了表示对于皇帝和后妃们的尊敬,画家一般是不能在这些御容画上署名的。在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帝后肖像画,尤其是朝服像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实例。虽然在对这部分作品的判断与辨认上会造成一些困难,但是在乾隆时期,供奉内廷的中国画家和欧洲画家画风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经常接触这部分作品的研究者来说,判断和辨认也就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了。
这里要提到的《纯惠皇贵妃像》轴,就是一件乾隆皇帝妃子的肖像画。该图为绢本设色,纵198厘米、横123厘米,画幅上既无作者款印,也无清宫收藏印章,只是在人物头部的右侧,有竖写墨书一行“纯惠皇贵妃”,从墨迹看无疑是乾隆皇帝的手笔。我们从史籍上可以知道,这位“纯惠皇贵妃”是满族人,姓苏佳氏,是苏召南的女儿,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比乾隆皇帝小两岁,雍正时是弘历的侧福晋,在弘历即位后不久即被册封为纯嫔,乾隆二年(1737年)册封为纯妃,乾隆十年(1745年)被册封为纯贵妃,至乾隆二十五年(1770年)晋封为纯皇贵妃,同年去世,享年仅四十八岁,追谥号为“纯惠皇贵妃”。这幅肖像画是目前所见纯惠皇贵妃唯一的朝服像。画像上乾隆皇帝的手书,应当是纯惠皇贵妃去世以后所写的,表达了他对逝去宠妃的追思。
从这幅《纯惠皇贵妃像》轴看,作者谙熟解剖结构。人物面部略有明暗,五官十分清晰,鼻子、鼻翼和面颊部分用色彩渲染,表现出立体的效果,又很精确地描绘了肌肉和皮肤的结构;画中的宝座、地毯颇具前后的透视效果,描绘得很准确。这位皇贵妃的肖像在另外一卷画幅中也可以见到,那就是收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乾隆及后妃像》卷(又称《心写治平图》卷),在始画于乾隆元年的这卷作品中,起首为乾隆皇帝,纯妃则排在第四位。将此画卷中的纯妃与画轴中的纯惠皇贵妃两相比较,相貌一样,就是同一个人,只是画轴中的人比画卷中的人年纪稍稍大一些;二者绘画的手法亦相同。而《乾隆及后妃像》卷已是大家公认的郎世宁之作,虽然画幅上并没有画家款印,但是从其明显的欧洲绘画风格可以确认是出自郎世宁之手。同样,在《纯惠皇贵妃像》轴上,尤其是对人物脸部的刻画,也能发现明显的欧洲绘画风格,二者又极为相似,所以有同样的理由可以确定,这幅画也是郎世宁的作品。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纯惠皇贵妃像》轴的衣纹、宝座和地毯部分,用线条勾勒,具有传统中国绘画的特点,应当是郎世宁的中国助手根据郎世宁的稿本著色补绘的。此外,这幅作品的装裱还仍然保持着清宫原来的样式,仅仅失去了天杆和地杆,已属难得。
类似的后妃朝服像,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孝贤纯皇后像》轴和《慧贤皇贵妃像》轴等。这些画幅构图格式相同,绘画风格亦近似,人物面部刻画细腻,具有明显欧洲画法的痕迹,它们应当都是出自画家郎世宁之手。当然,郎世宁作于乾隆初期的作品,因为画家年富力强,人物面部的描绘更为细致,而且画幅的全部都是由郎世宁独自完成。到了乾隆中期,郎世宁年事已高,他只是绘制人物的面部,而衣饰和背景则由他的中国学生以线条补画,故在绘画风格上自然会存在一些差异。
10月,此幅《纯惠皇贵妃朝服像》轴将以估价待询的方式登上香港苏富比秋拍“大雅雍容─清代后妃肖像”专场,在目前的公开市场中,独此一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