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btbtb5518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知,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教学的一切方法﹑艺术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来。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合作﹑双向交流的活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师生关系融洽的保证,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先决条件。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做出正确的﹑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享受到“被赏识”的喜悦,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动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语文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评价感触颇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处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时,容易犯非左即右的错误:要么一味地肯定,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好是坏都一味地说好,即使说得不对也不纠正,怕伤了学生的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美其名曰“赏识教育”;要么一味地否定。激励﹑肯定太多,教师就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大而言之是不负责任,没有一点原则性,误人子弟;批评﹑否定太多学生便没了兴趣,失去了主动性。记得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课时,前来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的县教研室韩老师在评课交流会上诚挚地指出授课教师教学上灵活应变不够,根据之一就是当教师在询问学生“伏尔泰是怎样为老百姓做事的”时,学生们反应都很积极,其中一名学生脱口而出道:“打官司”,本来这个学生的回答也是正确的,但教师对此却没有作出任何回应。试想,教师的这种不置可否,对于表现欲望正强的初中学生来说,是否是一种打击?是否会使学生在心底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又从何而来?那时,课堂又回归到由教师一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万马齐喑”的局面,岂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实际上,学生希望教师对他的观点做恰如其分的分析,只要分析得合理,学生是很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的。所以,教师既要让学生在能动的创造性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疑难及时指导点拨,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较大程度上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本来就应该是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学生才可能思维驰骋,畅所欲言,当然这里的前提应是学生能自觉地围绕与文本相关的问题,而非天马行空﹑胡拉乱扯。在这一前提下,学生经过思考道出自己的观点,不论对错与否,也不论是否完善,都是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人地位的一种反映和折射,教师应以欣赏的目光“眼观六路”,以细心的呵护去“耳听八方”,尽量捕捉到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所有有一定价值的信息,给予必要的回应,对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及时鼓励,同时不失时机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引领学生讨论的方向,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至于那些闪烁着学生真知灼见的正确信息,就更应该及时地予以热情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我能行”的巨大成就感,则会在众多学子的心海中激起浪花和涟漪……反之,就可能使学生心灰意冷,对语文学科的固有热情渐趋消退,直至厌倦,如此下去,既不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又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甚至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性格和人生命运……
  因此,要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这一源头活水应当是学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作出的一系列良性反应。语文教师肩负着全面引导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重任,要真正实施新课程理念,不断提升语文课的品位,就必须高度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努力增强教学机智。诚如是,“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喜人景象才会在语文课堂上呈现。■
其他文献
在高考的最后冲刺时刻,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在这最后的时间里能使成绩有一个质的飞跃。正是因为时间的紧迫,可能会使很多人只看重眼前的一个个知识点的训练,字音、成语、病句等一个个考点细化量化,反复分析、强化练习,让学生深陷试卷的海洋。因为这样比较“实惠”,可以在学生的分数上得到很好的体现。于是各个学校无论是高一高二如何重视阅读,到高三都要为考点复习让路。那么高三的阅读就真的可以被“牺牲
期刊
新课程不仅为教师留下更大的创造空间,还赋予课堂以活力和张力。如何在新课改中让课堂焕发活力,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谈粗陋的策略。    一、树立大语文观,实施同类教学    根据课改的要求:课堂上倡导树立大语文教材观,主张将教材,教参等基础性资源与教师的教育智慧、学生的课堂活动等生成性资源以及课堂与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等素材性资源有机整合,实施课堂教材的生成,使课堂真正变得鲜活
期刊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针对1926年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人士的“三·一八”惨案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  “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由当局控制的《国务院通电》称请愿学生、群众是“暴徒”,第二天的《临时执政令》进一步指控极少数著名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如徐谦、李大钊、易培基等)“啸聚群众”,“散布传单,率领暴徒数百,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持木棍,袭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
期刊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依据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杜威在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和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中的观点,问题教学法可以作这样的界定: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
期刊
要写好记叙文,就必须刻画好人物。只有人物活起来了,文章才能神采飞扬,情韵动人。如何让人物活起来呢?    一、细节处显精神    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有着同样的作用。”正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就是主人公
期刊
语文学科的作文板块因其在高考卷面上占有的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都是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老师们花气力最多的地方。可是每年高考后,很多考生的作文成绩似乎并不理想,作文教学的功效因而也常常招致社会非议。故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面前。  高中生虽然涉世未深,但他们都处在一个追梦的季节,意气风发的年龄阶段,眼光敏锐、思维活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再加
期刊
结构是文章表现形式的一个最主要问题。如果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没有坚实、强壮的骨骼,血肉固无所依附,灵魂亦无所寄托。没有完整、匀称的骨骼,或有头无尾,缺胳膊少腿,畸形变态,那也绝不是完整的篇章。所以,对于结构应给予高度重视,对于结构之美应进行执著追求。    一、完整连贯,转接轻妙    不管什么样的文章,都要求有一贯到底的思路,一脉贯通的逻辑。文章的部分与部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漂亮的女子总是让人多看两眼的。我们的作文,尤其是长于说理的议论文,怎样让人多看几眼,看了又看,看而难忘呢?这就需要运用靓丽的语言抓住读者的眼球。    一、巧用意象美化语言    议论文的写作归根究底是一个说理过程,如果能把抽象的逻辑推理转化为鲜活的意象,用形象的表达为人们提供思维想象空间,人们就会更认同你的观点,文章语言的文采也会随之而来。  1.形象诠释法。例如:论述对象:希望。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多年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很多学生更是一提起作文就产生一种畏惧感。那么针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作文,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
期刊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词组和短语。一般而言,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应用的,而且,大部分的成语是由古代沿用下来的,代表着一个故事或典故。因此,成语是约定俗成的,既富有深刻内涵,又具有感情色彩的。  最近几年高考,成语一直是热点。以200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为例,18套试卷中就有16套试卷考查了成语。由此可见,我们复习中不能忽视成语。  综合近几年各地语文高考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