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知,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教学的一切方法﹑艺术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来。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合作﹑双向交流的活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师生关系融洽的保证,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先决条件。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做出正确的﹑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享受到“被赏识”的喜悦,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动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语文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评价感触颇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处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时,容易犯非左即右的错误:要么一味地肯定,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好是坏都一味地说好,即使说得不对也不纠正,怕伤了学生的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美其名曰“赏识教育”;要么一味地否定。激励﹑肯定太多,教师就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大而言之是不负责任,没有一点原则性,误人子弟;批评﹑否定太多学生便没了兴趣,失去了主动性。记得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课时,前来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的县教研室韩老师在评课交流会上诚挚地指出授课教师教学上灵活应变不够,根据之一就是当教师在询问学生“伏尔泰是怎样为老百姓做事的”时,学生们反应都很积极,其中一名学生脱口而出道:“打官司”,本来这个学生的回答也是正确的,但教师对此却没有作出任何回应。试想,教师的这种不置可否,对于表现欲望正强的初中学生来说,是否是一种打击?是否会使学生在心底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又从何而来?那时,课堂又回归到由教师一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万马齐喑”的局面,岂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实际上,学生希望教师对他的观点做恰如其分的分析,只要分析得合理,学生是很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的。所以,教师既要让学生在能动的创造性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疑难及时指导点拨,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较大程度上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本来就应该是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学生才可能思维驰骋,畅所欲言,当然这里的前提应是学生能自觉地围绕与文本相关的问题,而非天马行空﹑胡拉乱扯。在这一前提下,学生经过思考道出自己的观点,不论对错与否,也不论是否完善,都是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人地位的一种反映和折射,教师应以欣赏的目光“眼观六路”,以细心的呵护去“耳听八方”,尽量捕捉到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所有有一定价值的信息,给予必要的回应,对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及时鼓励,同时不失时机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引领学生讨论的方向,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至于那些闪烁着学生真知灼见的正确信息,就更应该及时地予以热情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我能行”的巨大成就感,则会在众多学子的心海中激起浪花和涟漪……反之,就可能使学生心灰意冷,对语文学科的固有热情渐趋消退,直至厌倦,如此下去,既不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又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甚至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性格和人生命运……
因此,要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这一源头活水应当是学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作出的一系列良性反应。语文教师肩负着全面引导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重任,要真正实施新课程理念,不断提升语文课的品位,就必须高度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努力增强教学机智。诚如是,“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喜人景象才会在语文课堂上呈现。■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合作﹑双向交流的活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师生关系融洽的保证,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先决条件。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善于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做出正确的﹑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享受到“被赏识”的喜悦,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动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语文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评价感触颇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处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时,容易犯非左即右的错误:要么一味地肯定,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好是坏都一味地说好,即使说得不对也不纠正,怕伤了学生的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美其名曰“赏识教育”;要么一味地否定。激励﹑肯定太多,教师就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大而言之是不负责任,没有一点原则性,误人子弟;批评﹑否定太多学生便没了兴趣,失去了主动性。记得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课时,前来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的县教研室韩老师在评课交流会上诚挚地指出授课教师教学上灵活应变不够,根据之一就是当教师在询问学生“伏尔泰是怎样为老百姓做事的”时,学生们反应都很积极,其中一名学生脱口而出道:“打官司”,本来这个学生的回答也是正确的,但教师对此却没有作出任何回应。试想,教师的这种不置可否,对于表现欲望正强的初中学生来说,是否是一种打击?是否会使学生在心底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又从何而来?那时,课堂又回归到由教师一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万马齐喑”的局面,岂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实际上,学生希望教师对他的观点做恰如其分的分析,只要分析得合理,学生是很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的。所以,教师既要让学生在能动的创造性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疑难及时指导点拨,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较大程度上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本来就应该是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学生才可能思维驰骋,畅所欲言,当然这里的前提应是学生能自觉地围绕与文本相关的问题,而非天马行空﹑胡拉乱扯。在这一前提下,学生经过思考道出自己的观点,不论对错与否,也不论是否完善,都是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人地位的一种反映和折射,教师应以欣赏的目光“眼观六路”,以细心的呵护去“耳听八方”,尽量捕捉到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所有有一定价值的信息,给予必要的回应,对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及时鼓励,同时不失时机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引领学生讨论的方向,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至于那些闪烁着学生真知灼见的正确信息,就更应该及时地予以热情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我能行”的巨大成就感,则会在众多学子的心海中激起浪花和涟漪……反之,就可能使学生心灰意冷,对语文学科的固有热情渐趋消退,直至厌倦,如此下去,既不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又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甚至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性格和人生命运……
因此,要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这一源头活水应当是学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作出的一系列良性反应。语文教师肩负着全面引导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重任,要真正实施新课程理念,不断提升语文课的品位,就必须高度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努力增强教学机智。诚如是,“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喜人景象才会在语文课堂上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