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针对1926年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人士的“三·一八”惨案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
“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由当局控制的《国务院通电》称请愿学生、群众是“暴徒”,第二天的《临时执政令》进一步指控极少数著名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如徐谦、李大钊、易培基等)“啸聚群众”,“散布传单,率领暴徒数百,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持木棍,袭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同时,一些御用文人也发表文章,掩饰真相……
“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和“段政府”的“政令”,激起全国一片愤怒,当时进步的知名人士纷纷撰写文章谴责或揭露。为了彻底地披露事实真相,也为了对“执政府”的谎言进行回击,鲁迅先生面对反动派的无耻攻击,义愤填膺,在连续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后,又写下了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
在文章中,作者多次写到群众请愿的目的和当时情景,说明学生请愿的良好动机和善良的愿望,而对反动派的阴险和丑恶进行披露。其中,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写道:“……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作者特意地用了“虐杀”一词,为什么是“虐杀”呢?作者在第五部分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
“……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有关惨案现场的描写,鲁迅就写了这么短短的一段文字,却详细而准确地说明了这是反动派的“虐杀”。仔细研究这段文字,可以看到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虐杀”的:
(一)从屠杀者开枪的角度和受伤者受伤部位介绍。“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从弹道的方向和角度说明,屠杀者是从请愿群众背后开的枪,是在请愿群众四散躲逃时从背后开的枪,是“追杀”,是“虐杀”,而不是所谓的“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
(二)从屠杀者杀戮的时间介绍。“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 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扶起她,也被击”, 杨德群受伤后,“……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说明反动派不仅是残暴的“追杀”,而是在学生受伤后、互相救助时还在屠杀。
(三)从屠杀者火力和当时的情景介绍。“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当一个人要俯下身子去扶住别人时,竟然身上连中四弹,可见当时火力之“密集”、屠杀者之凶残。
(四)从屠杀者使用的武器来介绍。“其一是手枪”,“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屠杀时不仅有各种枪,还用了棍棒,”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先是大面积的“射杀”,然后用棍棒进行补充,对受伤者进行第二次杀戮。说明在学生已经受伤、无力逃跑和反抗的时候,屠杀者的杀戮还在继续。可见敌人之凶恶,手段之残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锋,简洁而准确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有力地回击了那些“所谓”文人和政府的论调,根本不是像《临时执政令》说的那样“啸聚群众”、“率领暴徒数百”、“手持木棍,袭击军警”,也不是“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所写的……而完全是一场大屠杀,而且是“虐杀”,揭穿了反动派的嘴脸,还世人以真相。
“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由当局控制的《国务院通电》称请愿学生、群众是“暴徒”,第二天的《临时执政令》进一步指控极少数著名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如徐谦、李大钊、易培基等)“啸聚群众”,“散布传单,率领暴徒数百,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持木棍,袭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同时,一些御用文人也发表文章,掩饰真相……
“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和“段政府”的“政令”,激起全国一片愤怒,当时进步的知名人士纷纷撰写文章谴责或揭露。为了彻底地披露事实真相,也为了对“执政府”的谎言进行回击,鲁迅先生面对反动派的无耻攻击,义愤填膺,在连续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后,又写下了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
在文章中,作者多次写到群众请愿的目的和当时情景,说明学生请愿的良好动机和善良的愿望,而对反动派的阴险和丑恶进行披露。其中,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写道:“……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作者特意地用了“虐杀”一词,为什么是“虐杀”呢?作者在第五部分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
“……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有关惨案现场的描写,鲁迅就写了这么短短的一段文字,却详细而准确地说明了这是反动派的“虐杀”。仔细研究这段文字,可以看到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虐杀”的:
(一)从屠杀者开枪的角度和受伤者受伤部位介绍。“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从弹道的方向和角度说明,屠杀者是从请愿群众背后开的枪,是在请愿群众四散躲逃时从背后开的枪,是“追杀”,是“虐杀”,而不是所谓的“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
(二)从屠杀者杀戮的时间介绍。“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 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扶起她,也被击”, 杨德群受伤后,“……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说明反动派不仅是残暴的“追杀”,而是在学生受伤后、互相救助时还在屠杀。
(三)从屠杀者火力和当时的情景介绍。“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当一个人要俯下身子去扶住别人时,竟然身上连中四弹,可见当时火力之“密集”、屠杀者之凶残。
(四)从屠杀者使用的武器来介绍。“其一是手枪”,“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屠杀时不仅有各种枪,还用了棍棒,”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先是大面积的“射杀”,然后用棍棒进行补充,对受伤者进行第二次杀戮。说明在学生已经受伤、无力逃跑和反抗的时候,屠杀者的杀戮还在继续。可见敌人之凶恶,手段之残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锋,简洁而准确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有力地回击了那些“所谓”文人和政府的论调,根本不是像《临时执政令》说的那样“啸聚群众”、“率领暴徒数百”、“手持木棍,袭击军警”,也不是“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所写的……而完全是一场大屠杀,而且是“虐杀”,揭穿了反动派的嘴脸,还世人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