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iche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针对1926年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人士的“三·一八”惨案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
  “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由当局控制的《国务院通电》称请愿学生、群众是“暴徒”,第二天的《临时执政令》进一步指控极少数著名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如徐谦、李大钊、易培基等)“啸聚群众”,“散布传单,率领暴徒数百,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持木棍,袭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同时,一些御用文人也发表文章,掩饰真相……
  “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和“段政府”的“政令”,激起全国一片愤怒,当时进步的知名人士纷纷撰写文章谴责或揭露。为了彻底地披露事实真相,也为了对“执政府”的谎言进行回击,鲁迅先生面对反动派的无耻攻击,义愤填膺,在连续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后,又写下了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
  在文章中,作者多次写到群众请愿的目的和当时情景,说明学生请愿的良好动机和善良的愿望,而对反动派的阴险和丑恶进行披露。其中,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写道:“……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作者特意地用了“虐杀”一词,为什么是“虐杀”呢?作者在第五部分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
  “……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有关惨案现场的描写,鲁迅就写了这么短短的一段文字,却详细而准确地说明了这是反动派的“虐杀”。仔细研究这段文字,可以看到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虐杀”的:
  (一)从屠杀者开枪的角度和受伤者受伤部位介绍。“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从弹道的方向和角度说明,屠杀者是从请愿群众背后开的枪,是在请愿群众四散躲逃时从背后开的枪,是“追杀”,是“虐杀”,而不是所谓的“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
  (二)从屠杀者杀戮的时间介绍。“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 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扶起她,也被击”, 杨德群受伤后,“……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说明反动派不仅是残暴的“追杀”,而是在学生受伤后、互相救助时还在屠杀。
  (三)从屠杀者火力和当时的情景介绍。“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当一个人要俯下身子去扶住别人时,竟然身上连中四弹,可见当时火力之“密集”、屠杀者之凶残。
  (四)从屠杀者使用的武器来介绍。“其一是手枪”,“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屠杀时不仅有各种枪,还用了棍棒,”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先是大面积的“射杀”,然后用棍棒进行补充,对受伤者进行第二次杀戮。说明在学生已经受伤、无力逃跑和反抗的时候,屠杀者的杀戮还在继续。可见敌人之凶恶,手段之残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锋,简洁而准确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有力地回击了那些“所谓”文人和政府的论调,根本不是像《临时执政令》说的那样“啸聚群众”、“率领暴徒数百”、“手持木棍,袭击军警”,也不是“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所写的……而完全是一场大屠杀,而且是“虐杀”,揭穿了反动派的嘴脸,还世人以真相。
其他文献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后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全文虽然只有四百多字,读来却让人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余香满口。难怪自问世以来,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据《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监官,可以免税。”那么《醉翁亭记》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的原因是什么呢?恐怕应归功于它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风格
期刊
自感是喜欢幽静之人,也就喜欢去幽静之地,品幽静之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便是我钟爱文章之一。钟爱其清晰空灵的语言,钟爱其曲径通幽的构思,钟爱其闲适幽静的境界,更钟爱其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但不宣扬的心境。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文本解读体验与感悟到“幽境”背后的这份“忧情”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一、了解作者生平,追溯情之源    柳宗元出生在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母亲卢氏聪明贤淑
期刊
我县是一个瑶族自治县,地处桂东北方向,四围是山,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落后,交通简陋,信息闭塞,文化底蕴欠缺。因此,本区域的学生家庭条件差、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缺乏自信,性格孤僻、情感脆弱、适应能力不强,这就造成了本区域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相当差。而近年来,语文高考趋向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基础知识、文学鉴赏、语言运用、写作水平无一不全。而区域的特点使我们的瑶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受到极大的影响,在
期刊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作为素质教育核心问题之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考试评价历来被广大教师当作教与学的指挥棒,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能否成功,新课程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关键取决于考试评价制度是否符合并服务于新课标新理念。语文考试评价怎样才能符合新课标新理念呢?我认为关键是看考试评价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期刊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受中考和高考的功利性影响,语文教学几乎全部以书面训练为内容,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口语交际几乎无一席之地。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肌体的迅速变化,他们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也逐渐提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逐渐丰富、复杂起来,
期刊
西汉初年,文坛上有两篇著名的论积粮对立国作用的文章。一是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是晁错的《论贵粟疏》。这两篇文章被鲁迅先生誉为“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如下几点:    一、逻辑严密,层层深入    多年政治实践所培养出的远见卓识,使晁错立论为文时,具有缜密的思想,严密的逻辑。事理的说明,细致深入,犹如剥笋,层转层深,酣畅淋漓,极富说服力。文中第一节分析“畜积足”的意义
期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育者所接触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优秀的学生固然为每个人所青睐,而所谓后进生则为大多数教育者所歧视。如何使所有学生好学、乐学,这是每个教育者必须面对的。我在实践中借鉴周宏老师的赏识教育做法,实施微笑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微笑教学秉承赏识教育的主旨,即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学生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以重
期刊
小伙计与若瑟夫分别是中国文学巨匠鲁迅的《孔乙己》和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这两个人物,看似无足轻重,却不可或缺,意蕴极丰。两位文学家在对小人物的塑造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两个人物都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从小伙计的口中,我们知道了咸亨酒店的陈设布局,长衫主顾与短衣帮的高下之别和小伙计求职时的人情世故。在他眼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又是唯一穿长衫的人。由此交
期刊
在高考的最后冲刺时刻,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在这最后的时间里能使成绩有一个质的飞跃。正是因为时间的紧迫,可能会使很多人只看重眼前的一个个知识点的训练,字音、成语、病句等一个个考点细化量化,反复分析、强化练习,让学生深陷试卷的海洋。因为这样比较“实惠”,可以在学生的分数上得到很好的体现。于是各个学校无论是高一高二如何重视阅读,到高三都要为考点复习让路。那么高三的阅读就真的可以被“牺牲
期刊
新课程不仅为教师留下更大的创造空间,还赋予课堂以活力和张力。如何在新课改中让课堂焕发活力,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谈粗陋的策略。    一、树立大语文观,实施同类教学    根据课改的要求:课堂上倡导树立大语文教材观,主张将教材,教参等基础性资源与教师的教育智慧、学生的课堂活动等生成性资源以及课堂与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等素材性资源有机整合,实施课堂教材的生成,使课堂真正变得鲜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