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漂亮的女子总是让人多看两眼的。我们的作文,尤其是长于说理的议论文,怎样让人多看几眼,看了又看,看而难忘呢?这就需要运用靓丽的语言抓住读者的眼球。
一、巧用意象美化语言
议论文的写作归根究底是一个说理过程,如果能把抽象的逻辑推理转化为鲜活的意象,用形象的表达为人们提供思维想象空间,人们就会更认同你的观点,文章语言的文采也会随之而来。
1.形象诠释法。例如:论述对象:希望。《现代汉语辞典》把它解释为“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怎样把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形象的诠释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意象的物化”过程,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示例:在悲观者眼中,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但在乐观者眼中,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上例通过两种人的眼睛“希望”就变成了“地平线”、“启明星”,哲理出来了,语言的韵味也出来了。
2.图景展现法。马克思曾说:文艺创作“艺术地表现了问题的实质”。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就是“艺术”地揭示问题的实质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图景展现法实现它,就是把科学的纯逻辑的推理转化为有文学语言特性的形象丰满的图景。例如:论述对象:忘却与铭记。
示例:朔风凛冽,他(苏武)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儿咽下,浑身的热血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舞,他睥睨着佳肴美酒,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这些语言成功地避免了纯逻辑的推理,将抽象、乏味的论证过程演绎成了一幅幅血肉丰满的形象的画卷,语言自然灵动起来了。
3.艺术再现法。艺术再现法就是将纯自然的形象转化为审美形象。“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我们的作文,就如方塘,如镜子,让山川天地、鸟兽虫鱼等万事万物,赋予丰富深刻的精神,使之成为审美形象。在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中,如果我们抓住了事例的审美形象,将使文章境界大开,语言精彩亮丽。
例如:论述对象:感情的亲疏与理性的认知。
示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苏格拉底的坚毅不仅带领他走向真理的高峰,更给我们勇敢前进的力量。诸葛孔明挥泪斩马谡,放弃的是一己私欲,换来的是公正的评价,更是军纪的严明以及更长远的胜利。“他是我的儿子,更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当毛主席在朝鲜战争中痛失爱子,悲痛之中,我们看到了不只是一个父亲的慈爱,更是一代伟人为国为民的情怀。……
在情感与理性的选择中,诸葛亮选择了军纪,毛泽东选择了人民。他们已经成了一种精神的载体,这种审美形象为文章增添了文采。
二、妙引诗文亮丽语言
在文章中旁征博引诗词文赋、名言警句,不但见出作者的深厚文学底蕴,还能构建佳句、亮丽语言。杨成在《智者如水》中成功地运用了引用法使语言精炼、富有文采。
智者执著如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一种执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也是一种执著。大海是水的归宿,水坚持奔向的地方,再宽的河道也挽不住流水东去的身影,只有大海才能容下水执著的心。智者苦苦寻觅的是心的归宿。“古来圣贤皆寂寞”,可见智者亦孤独,他们执著地寻找心的归宿。“芳心犹倦怯春寒”,我不会知道智者的心终往寄往何处,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还是“芳草萋萋鹦鹉洲”,亦或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终究无从得知,但我知道,凤凰只择梧木而栖,智者执著地追寻一定会有结果,有了归宿的心从此温暖而平静。
三、善用修辞装点语言
语言飞扬的一只羽翼就是修辞。大凡语言大家几乎都是运用修辞的高手。修辞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毋庸置疑的。例如:论述对象:印象的魅力。
示例:第一印象有时像乌云,拨开乌云,就能重见天日;第一印象有时像溪水,经过沉淀,方能清澈甘甜;第一印象有时像精灵,虚无缥缈,捉摸不透;第一印象有时像幻想,五彩缤纷,一触即破;第一印象有时像玫瑰,美丽诱人,花下却有一根根刺……
“乌云”、“溪水”、“精灵”、“幻想”、“玫瑰”等生动地揭示出“第一印象”常具迷惑性与欺骗性的特点。博喻的运用,语言就显得更具张力。
四、巧构句式灵动语言
如果说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句子就是文章的骨骼。构建富有表现力的句式不但能深邃思想,还能灵动语言。句子要有变化,要根据不同的材料、目的和语言环境变化不同的句式。
1.反问句。反问句在议论文中使用频率很高,较好地运用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2.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长句节奏舒缓,表意严密准确;短句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整句气势贯通,形式对称,音节和谐;散句灵活自由,琅琅上口。如果做到在整齐中求变化,于变化中求和谐,长短交替,整散灵活,文章语言就会异彩流光。
论述对象:忘却与铭记
示例: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枝秃笔,洋洋洒洒,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记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愿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上例骈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使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读后,不但让人豪气在胸,而且口舌留香。
3.排比句。排比形式整齐,气势充沛,在说理文中运用尤能增添语言的表现力。论述对象:寻找情理中的“出人意料”。
示例:如果项羽没有出人意料地做出“破釜沉舟”的决定,他就不可能在巨鹿之战中以弱胜强,成为一代枭雄。
如果司马迁没有出人意料地选择忍辱偷生,他就不可能完成“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如果列夫·托尔斯泰没有出人意料地放弃万贯家财,走近平民,他就不可能写出“灵魂的碰撞”的巨著《复活》。
他们都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也都获得了成功,但是,若仔细想想,却又都在情理之中。
小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组段,体现出气势美与雄辩美。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如果我们把正确的思想包装上精美的外衣,作文还能不吸引人的眼球吗?
一、巧用意象美化语言
议论文的写作归根究底是一个说理过程,如果能把抽象的逻辑推理转化为鲜活的意象,用形象的表达为人们提供思维想象空间,人们就会更认同你的观点,文章语言的文采也会随之而来。
1.形象诠释法。例如:论述对象:希望。《现代汉语辞典》把它解释为“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怎样把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形象的诠释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意象的物化”过程,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示例:在悲观者眼中,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但在乐观者眼中,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上例通过两种人的眼睛“希望”就变成了“地平线”、“启明星”,哲理出来了,语言的韵味也出来了。
2.图景展现法。马克思曾说:文艺创作“艺术地表现了问题的实质”。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就是“艺术”地揭示问题的实质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图景展现法实现它,就是把科学的纯逻辑的推理转化为有文学语言特性的形象丰满的图景。例如:论述对象:忘却与铭记。
示例:朔风凛冽,他(苏武)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儿咽下,浑身的热血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舞,他睥睨着佳肴美酒,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这些语言成功地避免了纯逻辑的推理,将抽象、乏味的论证过程演绎成了一幅幅血肉丰满的形象的画卷,语言自然灵动起来了。
3.艺术再现法。艺术再现法就是将纯自然的形象转化为审美形象。“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我们的作文,就如方塘,如镜子,让山川天地、鸟兽虫鱼等万事万物,赋予丰富深刻的精神,使之成为审美形象。在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中,如果我们抓住了事例的审美形象,将使文章境界大开,语言精彩亮丽。
例如:论述对象:感情的亲疏与理性的认知。
示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苏格拉底的坚毅不仅带领他走向真理的高峰,更给我们勇敢前进的力量。诸葛孔明挥泪斩马谡,放弃的是一己私欲,换来的是公正的评价,更是军纪的严明以及更长远的胜利。“他是我的儿子,更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当毛主席在朝鲜战争中痛失爱子,悲痛之中,我们看到了不只是一个父亲的慈爱,更是一代伟人为国为民的情怀。……
在情感与理性的选择中,诸葛亮选择了军纪,毛泽东选择了人民。他们已经成了一种精神的载体,这种审美形象为文章增添了文采。
二、妙引诗文亮丽语言
在文章中旁征博引诗词文赋、名言警句,不但见出作者的深厚文学底蕴,还能构建佳句、亮丽语言。杨成在《智者如水》中成功地运用了引用法使语言精炼、富有文采。
智者执著如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一种执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也是一种执著。大海是水的归宿,水坚持奔向的地方,再宽的河道也挽不住流水东去的身影,只有大海才能容下水执著的心。智者苦苦寻觅的是心的归宿。“古来圣贤皆寂寞”,可见智者亦孤独,他们执著地寻找心的归宿。“芳心犹倦怯春寒”,我不会知道智者的心终往寄往何处,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还是“芳草萋萋鹦鹉洲”,亦或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终究无从得知,但我知道,凤凰只择梧木而栖,智者执著地追寻一定会有结果,有了归宿的心从此温暖而平静。
三、善用修辞装点语言
语言飞扬的一只羽翼就是修辞。大凡语言大家几乎都是运用修辞的高手。修辞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毋庸置疑的。例如:论述对象:印象的魅力。
示例:第一印象有时像乌云,拨开乌云,就能重见天日;第一印象有时像溪水,经过沉淀,方能清澈甘甜;第一印象有时像精灵,虚无缥缈,捉摸不透;第一印象有时像幻想,五彩缤纷,一触即破;第一印象有时像玫瑰,美丽诱人,花下却有一根根刺……
“乌云”、“溪水”、“精灵”、“幻想”、“玫瑰”等生动地揭示出“第一印象”常具迷惑性与欺骗性的特点。博喻的运用,语言就显得更具张力。
四、巧构句式灵动语言
如果说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句子就是文章的骨骼。构建富有表现力的句式不但能深邃思想,还能灵动语言。句子要有变化,要根据不同的材料、目的和语言环境变化不同的句式。
1.反问句。反问句在议论文中使用频率很高,较好地运用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2.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长句节奏舒缓,表意严密准确;短句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整句气势贯通,形式对称,音节和谐;散句灵活自由,琅琅上口。如果做到在整齐中求变化,于变化中求和谐,长短交替,整散灵活,文章语言就会异彩流光。
论述对象:忘却与铭记
示例: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枝秃笔,洋洋洒洒,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记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愿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上例骈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使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读后,不但让人豪气在胸,而且口舌留香。
3.排比句。排比形式整齐,气势充沛,在说理文中运用尤能增添语言的表现力。论述对象:寻找情理中的“出人意料”。
示例:如果项羽没有出人意料地做出“破釜沉舟”的决定,他就不可能在巨鹿之战中以弱胜强,成为一代枭雄。
如果司马迁没有出人意料地选择忍辱偷生,他就不可能完成“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如果列夫·托尔斯泰没有出人意料地放弃万贯家财,走近平民,他就不可能写出“灵魂的碰撞”的巨著《复活》。
他们都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也都获得了成功,但是,若仔细想想,却又都在情理之中。
小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组段,体现出气势美与雄辩美。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如果我们把正确的思想包装上精美的外衣,作文还能不吸引人的眼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