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靓丽语言抓住读者眼球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漂亮的女子总是让人多看两眼的。我们的作文,尤其是长于说理的议论文,怎样让人多看几眼,看了又看,看而难忘呢?这就需要运用靓丽的语言抓住读者的眼球。
  
  一、巧用意象美化语言
  
  议论文的写作归根究底是一个说理过程,如果能把抽象的逻辑推理转化为鲜活的意象,用形象的表达为人们提供思维想象空间,人们就会更认同你的观点,文章语言的文采也会随之而来。
  1.形象诠释法。例如:论述对象:希望。《现代汉语辞典》把它解释为“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怎样把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形象的诠释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意象的物化”过程,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示例:在悲观者眼中,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但在乐观者眼中,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上例通过两种人的眼睛“希望”就变成了“地平线”、“启明星”,哲理出来了,语言的韵味也出来了。
  2.图景展现法。马克思曾说:文艺创作“艺术地表现了问题的实质”。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就是“艺术”地揭示问题的实质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图景展现法实现它,就是把科学的纯逻辑的推理转化为有文学语言特性的形象丰满的图景。例如:论述对象:忘却与铭记。
  示例:朔风凛冽,他(苏武)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儿咽下,浑身的热血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舞,他睥睨着佳肴美酒,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这些语言成功地避免了纯逻辑的推理,将抽象、乏味的论证过程演绎成了一幅幅血肉丰满的形象的画卷,语言自然灵动起来了。
  3.艺术再现法。艺术再现法就是将纯自然的形象转化为审美形象。“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我们的作文,就如方塘,如镜子,让山川天地、鸟兽虫鱼等万事万物,赋予丰富深刻的精神,使之成为审美形象。在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中,如果我们抓住了事例的审美形象,将使文章境界大开,语言精彩亮丽。
  例如:论述对象:感情的亲疏与理性的认知。
  示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苏格拉底的坚毅不仅带领他走向真理的高峰,更给我们勇敢前进的力量。诸葛孔明挥泪斩马谡,放弃的是一己私欲,换来的是公正的评价,更是军纪的严明以及更长远的胜利。“他是我的儿子,更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当毛主席在朝鲜战争中痛失爱子,悲痛之中,我们看到了不只是一个父亲的慈爱,更是一代伟人为国为民的情怀。……
  在情感与理性的选择中,诸葛亮选择了军纪,毛泽东选择了人民。他们已经成了一种精神的载体,这种审美形象为文章增添了文采。
  
  二、妙引诗文亮丽语言
  
  在文章中旁征博引诗词文赋、名言警句,不但见出作者的深厚文学底蕴,还能构建佳句、亮丽语言。杨成在《智者如水》中成功地运用了引用法使语言精炼、富有文采。
  智者执著如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一种执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也是一种执著。大海是水的归宿,水坚持奔向的地方,再宽的河道也挽不住流水东去的身影,只有大海才能容下水执著的心。智者苦苦寻觅的是心的归宿。“古来圣贤皆寂寞”,可见智者亦孤独,他们执著地寻找心的归宿。“芳心犹倦怯春寒”,我不会知道智者的心终往寄往何处,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还是“芳草萋萋鹦鹉洲”,亦或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终究无从得知,但我知道,凤凰只择梧木而栖,智者执著地追寻一定会有结果,有了归宿的心从此温暖而平静。
  
  三、善用修辞装点语言
  
  语言飞扬的一只羽翼就是修辞。大凡语言大家几乎都是运用修辞的高手。修辞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毋庸置疑的。例如:论述对象:印象的魅力。
  示例:第一印象有时像乌云,拨开乌云,就能重见天日;第一印象有时像溪水,经过沉淀,方能清澈甘甜;第一印象有时像精灵,虚无缥缈,捉摸不透;第一印象有时像幻想,五彩缤纷,一触即破;第一印象有时像玫瑰,美丽诱人,花下却有一根根刺……
  “乌云”、“溪水”、“精灵”、“幻想”、“玫瑰”等生动地揭示出“第一印象”常具迷惑性与欺骗性的特点。博喻的运用,语言就显得更具张力。
  
  四、巧构句式灵动语言
  
  如果说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句子就是文章的骨骼。构建富有表现力的句式不但能深邃思想,还能灵动语言。句子要有变化,要根据不同的材料、目的和语言环境变化不同的句式。
  1.反问句。反问句在议论文中使用频率很高,较好地运用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2.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长句节奏舒缓,表意严密准确;短句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整句气势贯通,形式对称,音节和谐;散句灵活自由,琅琅上口。如果做到在整齐中求变化,于变化中求和谐,长短交替,整散灵活,文章语言就会异彩流光。
  论述对象:忘却与铭记
  示例: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枝秃笔,洋洋洒洒,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记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愿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上例骈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使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读后,不但让人豪气在胸,而且口舌留香。
  3.排比句。排比形式整齐,气势充沛,在说理文中运用尤能增添语言的表现力。论述对象:寻找情理中的“出人意料”。
  示例:如果项羽没有出人意料地做出“破釜沉舟”的决定,他就不可能在巨鹿之战中以弱胜强,成为一代枭雄。
  如果司马迁没有出人意料地选择忍辱偷生,他就不可能完成“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如果列夫·托尔斯泰没有出人意料地放弃万贯家财,走近平民,他就不可能写出“灵魂的碰撞”的巨著《复活》。
  他们都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也都获得了成功,但是,若仔细想想,却又都在情理之中。
  小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组段,体现出气势美与雄辩美。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如果我们把正确的思想包装上精美的外衣,作文还能不吸引人的眼球吗?
其他文献
西汉初年,文坛上有两篇著名的论积粮对立国作用的文章。一是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是晁错的《论贵粟疏》。这两篇文章被鲁迅先生誉为“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如下几点:    一、逻辑严密,层层深入    多年政治实践所培养出的远见卓识,使晁错立论为文时,具有缜密的思想,严密的逻辑。事理的说明,细致深入,犹如剥笋,层转层深,酣畅淋漓,极富说服力。文中第一节分析“畜积足”的意义
期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育者所接触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优秀的学生固然为每个人所青睐,而所谓后进生则为大多数教育者所歧视。如何使所有学生好学、乐学,这是每个教育者必须面对的。我在实践中借鉴周宏老师的赏识教育做法,实施微笑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微笑教学秉承赏识教育的主旨,即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学生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以重
期刊
小伙计与若瑟夫分别是中国文学巨匠鲁迅的《孔乙己》和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这两个人物,看似无足轻重,却不可或缺,意蕴极丰。两位文学家在对小人物的塑造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两个人物都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从小伙计的口中,我们知道了咸亨酒店的陈设布局,长衫主顾与短衣帮的高下之别和小伙计求职时的人情世故。在他眼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又是唯一穿长衫的人。由此交
期刊
在高考的最后冲刺时刻,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在这最后的时间里能使成绩有一个质的飞跃。正是因为时间的紧迫,可能会使很多人只看重眼前的一个个知识点的训练,字音、成语、病句等一个个考点细化量化,反复分析、强化练习,让学生深陷试卷的海洋。因为这样比较“实惠”,可以在学生的分数上得到很好的体现。于是各个学校无论是高一高二如何重视阅读,到高三都要为考点复习让路。那么高三的阅读就真的可以被“牺牲
期刊
新课程不仅为教师留下更大的创造空间,还赋予课堂以活力和张力。如何在新课改中让课堂焕发活力,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谈粗陋的策略。    一、树立大语文观,实施同类教学    根据课改的要求:课堂上倡导树立大语文教材观,主张将教材,教参等基础性资源与教师的教育智慧、学生的课堂活动等生成性资源以及课堂与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等素材性资源有机整合,实施课堂教材的生成,使课堂真正变得鲜活
期刊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针对1926年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人士的“三·一八”惨案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  “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由当局控制的《国务院通电》称请愿学生、群众是“暴徒”,第二天的《临时执政令》进一步指控极少数著名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如徐谦、李大钊、易培基等)“啸聚群众”,“散布传单,率领暴徒数百,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持木棍,袭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
期刊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依据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杜威在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和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中的观点,问题教学法可以作这样的界定: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
期刊
要写好记叙文,就必须刻画好人物。只有人物活起来了,文章才能神采飞扬,情韵动人。如何让人物活起来呢?    一、细节处显精神    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有着同样的作用。”正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就是主人公
期刊
语文学科的作文板块因其在高考卷面上占有的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都是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老师们花气力最多的地方。可是每年高考后,很多考生的作文成绩似乎并不理想,作文教学的功效因而也常常招致社会非议。故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面前。  高中生虽然涉世未深,但他们都处在一个追梦的季节,意气风发的年龄阶段,眼光敏锐、思维活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再加
期刊
结构是文章表现形式的一个最主要问题。如果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没有坚实、强壮的骨骼,血肉固无所依附,灵魂亦无所寄托。没有完整、匀称的骨骼,或有头无尾,缺胳膊少腿,畸形变态,那也绝不是完整的篇章。所以,对于结构应给予高度重视,对于结构之美应进行执著追求。    一、完整连贯,转接轻妙    不管什么样的文章,都要求有一贯到底的思路,一脉贯通的逻辑。文章的部分与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