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的最后冲刺时刻,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在这最后的时间里能使成绩有一个质的飞跃。正是因为时间的紧迫,可能会使很多人只看重眼前的一个个知识点的训练,字音、成语、病句等一个个考点细化量化,反复分析、强化练习,让学生深陷试卷的海洋。因为这样比较“实惠”,可以在学生的分数上得到很好的体现。于是各个学校无论是高一高二如何重视阅读,到高三都要为考点复习让路。那么高三的阅读就真的可以被“牺牲”掉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读得好,才能学得好。”这句话对高三学生同样适用。因此高三的阅读不仅不能忽视,反而应该加强。
一、阅读的原因
1.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说,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法国作家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使少数学生在学校里有一个好的成绩,而是为了有助于所有的学生的全面的终身的发展。这就是新课程强调的“生命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在这中学教育的最后阶段,我们同样应该坚持这一教育的思想。
2.从调节考生的心理状态来说,适当的阅读,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稳定学生的应考情绪。这将近一百天的时间,是学生的脑力和体力消耗非常大的时期。每天学习内容非常多,精神高度紧张。在空闲时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或跟着余秋雨一起踏上《文化苦旅》,或者和周国平一起探讨人生的哲理,或者走入沈从文笔下山清水秀的《边城》,或者去感受一下汪曾祺从日常的物品中发现的朴素之美,甚至就是翻翻手边的《读者》、《经典美文》,都能让学生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同时也积累一些语文素材,一举两得。有机构调查发现,积极地阅读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比较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高考考的不仅是知识,更考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备考心态,阅读必不可少。
3.从高考语文学科试卷特点来说,把握住阅读,就抓住了试卷的大头。虽然为了复习的方便,我们把考试的内容分成了若干点;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语文考察的还是字、词、句、篇,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是较高的能力层级,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试卷中的文学类、实用类、论说类等现代文阅读大概占试卷总分值的20%,再加上文言文和诗歌等古文阅读,大概占试卷总分值的40%以上,所以说阅读可以说是语文试卷的重头戏。虽然我们可以按照考点,一点一点地强化练习。但是到最后会发现:总结的方法、教授的技巧很多,但是基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有位同学很直接地对老师说:“老师,你教的方法很好,但是文章我根本就读不懂,方法用不上啊!”而这个读懂的过程只能依靠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只有用心去阅读、去品味,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含义,才能感受到作品给人带来的深刻的启迪和伟大的力量。只有通过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慢慢提高。
4.从提高写作水平的角度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就像人体摄取营养、储存能量那样,都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从读中吸取营养。现在学生的作文最主要的问题一是语言贫乏、二是思想浅薄。因为现在学生生活经历尚浅,所以使语言丰富、思想深化的最主要的方法还是阅读,以读促思,以读促写。所以蒲松龄说:“书痴者文必工。”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从学生的近期备考来看,阅读都必不可少。但是高三毕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所以无论是阅读的内容还是阅读的方法都应该有相应的调整。
二、阅读的内容
从内容上来看,高三的阅读内容应该兼顾文学性和实用性。所以除了学生课外的自主阅读之外,还应该有教师适当地加以选择和指导。阅读的范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名家经典;2.综合试卷阅读题;3.课文素材;4.时政热点素材;5.高考优秀作文;6.学生平时佳作。
三、阅读的方法
在高三后期这一特殊阶段,阅读的方法也应该做适当调整,需要我们统筹兼顾、分清主次,以达到最佳效果。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还很不成熟,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1.课外泛读,摘抄剪贴积累。高三的学生很少有时间阅读一些大部头的著作,所以可以到图书馆借阅一些经典的散文、小说选集来看。同时可以推荐学生购买一些趣味性和文学性都很强的杂志和报纸,比如《小小说选刊》、《读者》、《经典美文》、《扬子晚报》等。同时可以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这样可以扩大阅读面,为写作提供素材。
2.阅读课精读,思考探讨解疑。每周印发几篇文章(主要是名家名篇),选择一节课作为阅读课,集中阅读。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探讨。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质疑探讨,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升他们理解文章的能力。
3.晨间朗读,反复熟读成诵。学生可以从印发的、课本上的以及阅读题中出现的文章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大声朗读,坚持一篇朗读一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训练语感,积累词汇。
4.作文课借鉴阅读,模仿内化提高。在作文课上多印发学生的优秀作文,以及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让学生通过自己文章和优秀文章的比较,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把别人作文的优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这最后的阶段,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个根本,而不应该舍本逐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高考语文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一、阅读的原因
1.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说,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法国作家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使少数学生在学校里有一个好的成绩,而是为了有助于所有的学生的全面的终身的发展。这就是新课程强调的“生命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在这中学教育的最后阶段,我们同样应该坚持这一教育的思想。
2.从调节考生的心理状态来说,适当的阅读,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稳定学生的应考情绪。这将近一百天的时间,是学生的脑力和体力消耗非常大的时期。每天学习内容非常多,精神高度紧张。在空闲时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或跟着余秋雨一起踏上《文化苦旅》,或者和周国平一起探讨人生的哲理,或者走入沈从文笔下山清水秀的《边城》,或者去感受一下汪曾祺从日常的物品中发现的朴素之美,甚至就是翻翻手边的《读者》、《经典美文》,都能让学生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同时也积累一些语文素材,一举两得。有机构调查发现,积极地阅读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比较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高考考的不仅是知识,更考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备考心态,阅读必不可少。
3.从高考语文学科试卷特点来说,把握住阅读,就抓住了试卷的大头。虽然为了复习的方便,我们把考试的内容分成了若干点;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语文考察的还是字、词、句、篇,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是较高的能力层级,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试卷中的文学类、实用类、论说类等现代文阅读大概占试卷总分值的20%,再加上文言文和诗歌等古文阅读,大概占试卷总分值的40%以上,所以说阅读可以说是语文试卷的重头戏。虽然我们可以按照考点,一点一点地强化练习。但是到最后会发现:总结的方法、教授的技巧很多,但是基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有位同学很直接地对老师说:“老师,你教的方法很好,但是文章我根本就读不懂,方法用不上啊!”而这个读懂的过程只能依靠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只有用心去阅读、去品味,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含义,才能感受到作品给人带来的深刻的启迪和伟大的力量。只有通过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慢慢提高。
4.从提高写作水平的角度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就像人体摄取营养、储存能量那样,都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从读中吸取营养。现在学生的作文最主要的问题一是语言贫乏、二是思想浅薄。因为现在学生生活经历尚浅,所以使语言丰富、思想深化的最主要的方法还是阅读,以读促思,以读促写。所以蒲松龄说:“书痴者文必工。”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从学生的近期备考来看,阅读都必不可少。但是高三毕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所以无论是阅读的内容还是阅读的方法都应该有相应的调整。
二、阅读的内容
从内容上来看,高三的阅读内容应该兼顾文学性和实用性。所以除了学生课外的自主阅读之外,还应该有教师适当地加以选择和指导。阅读的范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名家经典;2.综合试卷阅读题;3.课文素材;4.时政热点素材;5.高考优秀作文;6.学生平时佳作。
三、阅读的方法
在高三后期这一特殊阶段,阅读的方法也应该做适当调整,需要我们统筹兼顾、分清主次,以达到最佳效果。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还很不成熟,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1.课外泛读,摘抄剪贴积累。高三的学生很少有时间阅读一些大部头的著作,所以可以到图书馆借阅一些经典的散文、小说选集来看。同时可以推荐学生购买一些趣味性和文学性都很强的杂志和报纸,比如《小小说选刊》、《读者》、《经典美文》、《扬子晚报》等。同时可以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这样可以扩大阅读面,为写作提供素材。
2.阅读课精读,思考探讨解疑。每周印发几篇文章(主要是名家名篇),选择一节课作为阅读课,集中阅读。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探讨。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质疑探讨,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升他们理解文章的能力。
3.晨间朗读,反复熟读成诵。学生可以从印发的、课本上的以及阅读题中出现的文章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大声朗读,坚持一篇朗读一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训练语感,积累词汇。
4.作文课借鉴阅读,模仿内化提高。在作文课上多印发学生的优秀作文,以及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让学生通过自己文章和优秀文章的比较,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把别人作文的优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总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这最后的阶段,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个根本,而不应该舍本逐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高考语文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