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古话恰好说出了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它被称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那就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因此,教师能否运用起有效的课堂提问将变得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时机进行讨论。
关键词:有效 课堂提问 时机
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最常见的方式。美国教学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被我们老师称之为一种教学手段,但是我觉得它更像是一门教学艺术。一个设计巧妙的问题,你如果会及时问,而且问有价值,就能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使学生轻松突破难点,在课堂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于是,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抓住有效提问的时机。
(一)问在兴趣盎然时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时如果有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救恰好就能起到这种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思考。
如:在复习7、8这两个数字时,我采用了学生们非常喜欢的看卡通片的形式。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好的,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来到了,小动物们都带着种子准备去自己的田里播种了。瞧!他们要出发了,多漂亮的小车子呀!
师:咦,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车子还没装车轮子。
师:没有车轮,车子就没办法出发了,怎么办?
生:给车子装上车轮。
师:可是老师不知道怎么装,谁能来帮帮老师?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7和8的组成,谁能来帮助老师从下面这些轮子中找出合适的轮子给我们的小车装上?如果你回答正确了,我们漂亮的小汽车就能够“嘟嘟”地出发了。
我就是抓住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数学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不会让孩子们觉得这一课已经学会了会很无聊。
(二)问在思维冲突点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提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太简单,学生就有可能不去思考就回出来答,经过很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
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但这个障碍又不能太难,让学生感受到再想想就能过去了,这个时候思维活动也就开始了。例如,我在教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中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倍数,先问:“3的4倍是几?”学生会回答:“是12,因为3的4倍即4个3。”我继续追问:“12是3的几倍?”学生很快答:“是4倍。”我又继续追问:“怎么算?”“12除以3等于4。”“为什么用除法?”学生就会开始回忆除法的意义。然后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就会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将12看成总数,3是每份数,求份数,所以用除法。
当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时,他也就有了思考的动力,这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并对学生适当地引导,学生马上就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让学生会有非常强的成就感。
(三)问在豁然开朗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要学新知和已有旧知的之间的联系点,促使学生由旧知识想到要学习的新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当学生对新知识豁然开朗时,他的思维就开始活跃了。如果这时候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新知识上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一定会让你意想不到。
例如,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候,可以提这么一个问题:“加法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在其他的运算中,是不是也会存在这样的定律呢?请大胆猜想一下,乘法中会有什么定律?”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生就会从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想到了本节课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接下来再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验证的?那再乘法里呢?”学生就会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验证方法想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验证方法。这个时候,学生学习数学就会变得更为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也会变得更为自主,师生之间的互动就会变得更有价值,满足了学生对自主创造的需求,使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总之,课堂提问看着很简单,因为问题谁都会提;但是能够提一个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却有着非常大的难度。有效的提问,往往能激发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想要在課堂上提出有效的问题,抓住问的时机,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课前认真专研教材,课堂上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掌握好提问的技巧。这样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从而大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华,常艳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73-73.
2.董晓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考试周刊,2010(15):80-81.
关键词:有效 课堂提问 时机
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最常见的方式。美国教学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被我们老师称之为一种教学手段,但是我觉得它更像是一门教学艺术。一个设计巧妙的问题,你如果会及时问,而且问有价值,就能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使学生轻松突破难点,在课堂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于是,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抓住有效提问的时机。
(一)问在兴趣盎然时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时如果有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救恰好就能起到这种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思考。
如:在复习7、8这两个数字时,我采用了学生们非常喜欢的看卡通片的形式。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好的,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来到了,小动物们都带着种子准备去自己的田里播种了。瞧!他们要出发了,多漂亮的小车子呀!
师:咦,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车子还没装车轮子。
师:没有车轮,车子就没办法出发了,怎么办?
生:给车子装上车轮。
师:可是老师不知道怎么装,谁能来帮帮老师?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7和8的组成,谁能来帮助老师从下面这些轮子中找出合适的轮子给我们的小车装上?如果你回答正确了,我们漂亮的小汽车就能够“嘟嘟”地出发了。
我就是抓住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数学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不会让孩子们觉得这一课已经学会了会很无聊。
(二)问在思维冲突点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提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太简单,学生就有可能不去思考就回出来答,经过很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
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但这个障碍又不能太难,让学生感受到再想想就能过去了,这个时候思维活动也就开始了。例如,我在教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中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倍数,先问:“3的4倍是几?”学生会回答:“是12,因为3的4倍即4个3。”我继续追问:“12是3的几倍?”学生很快答:“是4倍。”我又继续追问:“怎么算?”“12除以3等于4。”“为什么用除法?”学生就会开始回忆除法的意义。然后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就会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将12看成总数,3是每份数,求份数,所以用除法。
当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时,他也就有了思考的动力,这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并对学生适当地引导,学生马上就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让学生会有非常强的成就感。
(三)问在豁然开朗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要学新知和已有旧知的之间的联系点,促使学生由旧知识想到要学习的新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当学生对新知识豁然开朗时,他的思维就开始活跃了。如果这时候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新知识上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一定会让你意想不到。
例如,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候,可以提这么一个问题:“加法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在其他的运算中,是不是也会存在这样的定律呢?请大胆猜想一下,乘法中会有什么定律?”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生就会从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想到了本节课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接下来再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验证的?那再乘法里呢?”学生就会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验证方法想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验证方法。这个时候,学生学习数学就会变得更为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也会变得更为自主,师生之间的互动就会变得更有价值,满足了学生对自主创造的需求,使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总之,课堂提问看着很简单,因为问题谁都会提;但是能够提一个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却有着非常大的难度。有效的提问,往往能激发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想要在課堂上提出有效的问题,抓住问的时机,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课前认真专研教材,课堂上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掌握好提问的技巧。这样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从而大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华,常艳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73-73.
2.董晓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考试周刊,2010(1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