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训练

来源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s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美,从而获得审美感悟,还要调动学生生活中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等多种审美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情趣;感受;体会;想象
  中国的语言文字不仅悠久丰富,而且优美灿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鉴赏,积累运用,表现创新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唯理性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本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训练,通过各种审美训练来建构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素质教育所要求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全面语文教育观,大的语文教育观,更要树立审美语文观,把唯知识能力的语文课堂转变成寻找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课堂。教师要借助教材美的特点,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的思维与作品所描绘形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产生审美情趣。如《春》一文中“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天图充分展现出来。这样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并从中发现、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既获得了有益的知识,又获得了美的体验和感受,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的审美情趣。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审美训练,丰富学生的审美途径。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蕴涵着直觉感性美和情感理性美,其感性美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各感觉器官感受后提炼创造出来的。那么,只有借助读者的各感觉器官透过语言文字实现美的还原,美的再现才能感受到文学作品表现的美。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课文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中的光影声色,动静形态,理趣情韵可以说是美不胜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感官功能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借助多种艺术的教育形式,通过手势、语言、板书、教具及电视等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音乐与画面的辅助下,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度,让学生在此条件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去思考、去想象,去感悟。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
  培根说:“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美学老人朱光潜也曾说过:“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他沉浸在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这足以说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可以激发其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等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涵着作者的情感意志。在教学时,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分角色读,听配音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用声音再现画面,用声音再造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心领神会地去体会文中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情趣理气。这样,学生在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作品的美。
  例如,《故乡》一文有这样的语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怎样引导学生来感受这一美好的画面呢?首先,教师要唤醒学生审美意识,激励学生去寻找美。可以先让学生读文寻美“这一语段描写美在哪儿呢?”如此提问,教学的过程已转变为寻美赏美的主动享受,自然学生主动积极,兴趣浓厚。然后,根据学生所发现的不同美点,采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美。比如此段“景美”在色彩,这里的“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作者运用这明丽的色调描绘了一幅蓝天、碧海、沙滩、圆月、一望无际的瓜田美景,构成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图,对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的展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如果在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的同时,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把这一色彩明丽的画面展示给学生,那么学生能获得具体直观的美感,悦目而有赏心,推己及人能体会到“我”对理想中的故乡的喜爱与向往。比如“人美”在动作,为使学生感受少年闰土的健康聪明机敏能干,可让学生入时入境的朗读,根据不同的动作读“动”读“活”,这样也能感受到“我”对少年闰土佩服喜爱之情。
  当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因“美”施“法”,设计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组织审美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二、体会思想情感,获得审美感悟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的思想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在教学中应尽量启发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获得审美的感悟。说得具体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文章思想、挖掘文章的审美因素,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描写莲花的外形、芬芳的气质,也对它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逼真逼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仰慕之情。很显然,这和一般封建士大夫消闲遣兴的赏玩是迥然不同的。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崇高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在污浊社会中能保持高洁情操、志同道合的君子的敬仰,对趋附权贵、追逐名利的小人的厌恶和鄙弃。一个封建士大夫力求“出淤泥而不染”,本来就难能可贵,何况把自己的这种美学理想大胆地生动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给人以鼓舞力量和美感享受呢!学生自然而然认同了作者的观点,滋生出强烈的喜爱之情,从而进入了理想的艺术境界。又如读苏东坡的场景壮观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看,太守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肩架着善于捕捉鸟兽的苍鹰,真是威风凛凛!随从武士身穿华丽的猎装,千骑竞逐,似一阵狂风卷过山冈原野,声势多么浩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全城的官员和百姓都跟随太守出猎,要看当年的孙权那样弯弓射杀猛虎,真是盛况空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显示出苏轼那英武豪迈的气概,保卫祖国边境的信心和力量。这豪放辞章,英武形象,豪迈气概怎能不使学生热血沸腾,亢奋激昂呢?怎能不使学生满怀信心与力量呢?
  可见,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的审美训练能使学生获得审美感悟,陶冶情操,提升人格修养。
  三、利用审美经验,培养审美想象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出问题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探究与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春》第一题:“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朱自清在文章的结尾以人喻春,赞美春天。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这篇文章另写一个结尾吗?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审美情趣,感知、体会,想象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情趣、感知、体会、想象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其他文献
摘要:创意法为创立新意、学生个人不被淘汰之法,创意法教育是一种教育者运用“创意法”思维,对受教育者思维进行“展示、激活和修复”,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和谐发展的创意教育体系。创意法教育认为,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是一种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两方面运用创意法,从而“激活”每个学生的创意思维教育。  关键词:创意法教育;数学学习;兴趣  目前,二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以下不足:学生年龄小,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荡涤着传统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在为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为存在诸如将“生活经验”等同“数学思考”;用“牵引演示”替代“自主探索”;将“优生主唱”视为“合作交流”等现象感到困惑。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发展性教育教学目标为引领,尊重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的教学。突出表现为关注人的发展、促进数学学习、呼唤效益意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开
期刊
“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同样又告诉我们: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美丽的“生成”还必须有精心的“预设”作为铺垫,否则,教师就不会用高屋建瓴的眼光审视教材,对学生的学情也难以驾驭,更谈不上课堂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二年级语文教学实际,联系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论述了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作用,并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课堂环境、增强发展意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重视规律和方法的传授、倡导赏识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做法。  关键词:学生发展;语文教学;学习主体  高中学生进入高二阶段,经历了高一的磨合、转型,已了解了高中学习的要求,并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将来个人能有个
期刊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作为个性主体的参与和体验,并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创造、合作与交流。物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初中学生思维有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深刻性,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以上三点,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自主探究”式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传授知识、增强智力、进行德育的作用,而对它的审美作用是比较忽视的,忽视了语文的美育功能,却与新课改的理念不相吻合。本文针对课堂教学,从在阅读中感受美、在理解中探索美、提高美的鉴赏力、训练美的鉴赏力这四个方面出发,去探讨美育的实施。  关键词:美;鉴赏;创造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更是美得典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在科学探究。  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并主动地去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和交流等要素。那么如何来进行探究性实验呢?  一、对探究性实验的剖析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任何实验都或多或少的具
期刊
摘要:目前正在进行的初中英语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初中英语教学与情感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的渗透与培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人文素质;培养;方法  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及综合运用能力,而且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
期刊
在大力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课堂教学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现行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从原有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转向素质教育,从注重人的专向发展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我们这落后的偏远山区的音乐教学该如何做呢?我想应该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以下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美妙的音乐去感化
期刊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体现时代特色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科学性较为突出。而多媒体语文课要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与潜心研究。  一、形声构图,体验情感美  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然而,学生受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或多媒体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应利用计算机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