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传授知识、增强智力、进行德育的作用,而对它的审美作用是比较忽视的,忽视了语文的美育功能,却与新课改的理念不相吻合。本文针对课堂教学,从在阅读中感受美、在理解中探索美、提高美的鉴赏力、训练美的鉴赏力这四个方面出发,去探讨美育的实施。
关键词:美;鉴赏;创造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更是美得典范,它们的美集中体现在文字所渲染出的自然美、生活美、诗意美、人文美。一直以来,语文始终追求着一种诗意的教学效果,希望在这诗意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领略自然,感悟人生,剖解生命。
然而,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许多语文教师比较注重传授知识、增强智力、进行德育的作用,而对它的审美作用是比较忽视的,忽视了语文的美育功能,那就等于“买椟还珠”,失去了本身富有的价值和作用,当然与新课改的理念也就不相吻合了。长此以往,学生只能望“文”兴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可以说,没有审美修养的人,不是全面和谐的人;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既然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如此特殊,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科学地掌握大纲与教材的基础上,还得认真思考和贯彻美育的实施过程,现就这一过程进行探讨。
一、在阅读中感受美
自然中的美、社会中的美是无限的,而我们短暂的一生所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作为学生更是如此。要让有限的感官去感知无限的美,可以借助阅读的方式去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美,联系切身实际,发挥大胆的想象,调动身体感官去感知作者邂逅的美、亲近所得的美。
语文的课堂可以和学生聊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名作大家,了解他们的奇闻轶事旷世绝恋: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陆游的爱而不能、毛泽东的雄才奇略……共同去品读陶渊明隐居的闲适、苏东坡被贬的放达、柳永离别的缠绵、易安独处的悲怆。让他们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是一种生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也是一种生活;“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是一种人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也是一种人生。而每一种选择,映射在语文的世界里,无疑都是美的。
而教师在教学的引导过程中,只有当把文字兼美的文章由纯说教课、工具课上成审美导读课,也只有在阅读中感受了美,学生才能燃起心中对语文的那份激情,进而真正地恋上语文。
二、在理解中探索美
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工具性的学科,针对每一篇课文,我们首先得扫除文字障碍,继而理解文章较深层次的内容。也就是说以语言文字为内核,进而扩大到形式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带入审美的感受与理解。
例如,导读一篇课文,教师要善于在备课中找准课文的情感点,找准课文的情感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而抓住了情感就有了教出情感的基础。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审美,学生就容易缘情而入,自然地经历了一个审美情感的特殊的教育过程。这样,打通文学阅读的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的直接经验,无论对学生理解教材还是丰富人生阅读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引导,将理性因素融入直觉,进行形象思维,并对其中的美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学生才能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美。文学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事件,增加对人生的感受,体悟人生的况味。
三、提高美的鉴赏力
美的鉴赏力是一种对美鉴别、欣赏、评判的能力。在审美鉴赏中,如果审美主体的欣赏能力不够,知识素养不足,尽管有审美客体存在,也产生不了美感。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我们在形成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基础上时,应该形成一种较为高级的价值判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文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做人,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会给人以很深的人生启迪,于是审美在某种角度上也是躬自反省的过程。在感受文字中的激情、忧患、良知中引发学生对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去叩响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美的鉴赏力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是理智与直觉的水乳交融,是理解与体验的相互渗透。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做好课堂的情境铺设,才能使学生更亲近课本、更融入课堂,在增强审美意识的同时逐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四、训练美的创造力
《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提到: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书面表达要感情真实健康。这就突显了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重要性。
如果说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提高认知水平、感受美、鉴赏美的话,那么训练美的创造力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和创造美。
要把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需要有敏捷而深刻的审美创造力,而语文教材就给学生提供了这种表达美的范例。它们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鉴赏、审美表达能力的提升,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继而将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转化为对美的创造、表达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创造训练的结果。
由此看来,美育,不仅有助于智育和德育,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品质,而且能起到智育、德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出厌丑趋美的人、趣味多样丰富的人。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也正符合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用美的观点统领、处理、分析教材,从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现,引导学生去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文美,欣赏诗意美。固守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在色彩斑斓的美的世界里,采撷到一颗颗美的珠玑!
关键词:美;鉴赏;创造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更是美得典范,它们的美集中体现在文字所渲染出的自然美、生活美、诗意美、人文美。一直以来,语文始终追求着一种诗意的教学效果,希望在这诗意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领略自然,感悟人生,剖解生命。
然而,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许多语文教师比较注重传授知识、增强智力、进行德育的作用,而对它的审美作用是比较忽视的,忽视了语文的美育功能,那就等于“买椟还珠”,失去了本身富有的价值和作用,当然与新课改的理念也就不相吻合了。长此以往,学生只能望“文”兴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可以说,没有审美修养的人,不是全面和谐的人;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既然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如此特殊,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科学地掌握大纲与教材的基础上,还得认真思考和贯彻美育的实施过程,现就这一过程进行探讨。
一、在阅读中感受美
自然中的美、社会中的美是无限的,而我们短暂的一生所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作为学生更是如此。要让有限的感官去感知无限的美,可以借助阅读的方式去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美,联系切身实际,发挥大胆的想象,调动身体感官去感知作者邂逅的美、亲近所得的美。
语文的课堂可以和学生聊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名作大家,了解他们的奇闻轶事旷世绝恋: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陆游的爱而不能、毛泽东的雄才奇略……共同去品读陶渊明隐居的闲适、苏东坡被贬的放达、柳永离别的缠绵、易安独处的悲怆。让他们知道“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是一种生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也是一种生活;“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是一种人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也是一种人生。而每一种选择,映射在语文的世界里,无疑都是美的。
而教师在教学的引导过程中,只有当把文字兼美的文章由纯说教课、工具课上成审美导读课,也只有在阅读中感受了美,学生才能燃起心中对语文的那份激情,进而真正地恋上语文。
二、在理解中探索美
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工具性的学科,针对每一篇课文,我们首先得扫除文字障碍,继而理解文章较深层次的内容。也就是说以语言文字为内核,进而扩大到形式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带入审美的感受与理解。
例如,导读一篇课文,教师要善于在备课中找准课文的情感点,找准课文的情感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而抓住了情感就有了教出情感的基础。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审美,学生就容易缘情而入,自然地经历了一个审美情感的特殊的教育过程。这样,打通文学阅读的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的直接经验,无论对学生理解教材还是丰富人生阅读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引导,将理性因素融入直觉,进行形象思维,并对其中的美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学生才能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美。文学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事件,增加对人生的感受,体悟人生的况味。
三、提高美的鉴赏力
美的鉴赏力是一种对美鉴别、欣赏、评判的能力。在审美鉴赏中,如果审美主体的欣赏能力不够,知识素养不足,尽管有审美客体存在,也产生不了美感。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我们在形成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基础上时,应该形成一种较为高级的价值判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文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做人,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会给人以很深的人生启迪,于是审美在某种角度上也是躬自反省的过程。在感受文字中的激情、忧患、良知中引发学生对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去叩响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美的鉴赏力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是理智与直觉的水乳交融,是理解与体验的相互渗透。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做好课堂的情境铺设,才能使学生更亲近课本、更融入课堂,在增强审美意识的同时逐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四、训练美的创造力
《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提到: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书面表达要感情真实健康。这就突显了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的重要性。
如果说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提高认知水平、感受美、鉴赏美的话,那么训练美的创造力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和创造美。
要把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需要有敏捷而深刻的审美创造力,而语文教材就给学生提供了这种表达美的范例。它们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鉴赏、审美表达能力的提升,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继而将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转化为对美的创造、表达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创造训练的结果。
由此看来,美育,不仅有助于智育和德育,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品质,而且能起到智育、德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出厌丑趋美的人、趣味多样丰富的人。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也正符合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用美的观点统领、处理、分析教材,从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现,引导学生去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文美,欣赏诗意美。固守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在色彩斑斓的美的世界里,采撷到一颗颗美的珠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