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道,茶知道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136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人生的沉浮,品尝了人间的五味,纵观了人世的百态,放下了人性的妄念,才开始慢慢地品出茶的味道来。茶里品生活,茶中的智慧,只有爱茶的人才能领悟,茶之道,茶知道。
  关于朋友:酒逢知己千杯少,茶逢知己一杯醉。朋友不在量,而在于质量。有些朋友,没有酒的浓烈,只有茶的淡雅,在你得意时,逆耳忠言,在你失意时,排忧解难。人生遇几杯好茶便欢喜,人生有一两个知己便足矣。
  关于生活:茶有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茶可以是你干热口渴时的及时水,一大口下肚,重要的是润喉爽心,茶香、茶味都不那么重要。茶也可以是你细品赏心的慢生活,一小口啜饮,品闲庭花落,尝云淡风轻。
  关于相处:喝懂茶,需要用心尊重每一款茶,好比有缘之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令自己欣赏的东西。喝懂茶,需要毫无敷衍地与茶对话,像对朋友,你得知他所有的经历后更理解他的独特,也更明白如何与他相处。
  关于时间:有人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关于心境:每一次品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不管是几人饮、是第几壶,一切终随茶香飘散,只留各自心里。
  关于欲望:好茶与喝茶的心情,就好比欲望与理想,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再好的茶,终有饮尽之时,而喝茶的心情却取之不竭。无止尽地追求更好的茶,不如随时准备好一份喝茶的心情。
  关于人生:所谓宽容,不是忍受或者忽略,而是终于懂得欣赏;茶无完茶,却可以不完美的茶泡一段完美时光;人无完美,亦可以懂得欣赏自己,欣赏一段不完美的人生。
  关于修行: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管它用紫砂壶也好,瓷盖碗也罢,都是茶叶之泡具,是绿叶红绸之容器,青花盏也好,绿釉碗也罢,都是茶汤之盛器,是清苦入口之媒介。泡也好,煮也罢,不过为满足清饮,享受茗欢。
  关于阅历:世上没有两杯完全一样的茶,就算是同一壶中沏出的两杯茶,饮者的心情阅历喜好不同,品出的味道便有悬殊,更不要说经历环境、时间、心情、际遇的变化。说起来玄之又玄,品起来却真真切切。
  关于认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喝茶要是太认真你就输了。深谙喝茶之道的人走位飘忽,碰上菜鸟说得头头是道,产区、年份、口感,水是泉水,还是井水,都够你学个十年八载。当你费钱费时琢磨出泉水和井水好像是有那么点不同时,他又说茶无非解渴。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你一开始就输!
  茶,不是功课,不是束缚,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资格爱茶。喝茶是享受,本着享受和放松的心态去喝茶,暂时不必想着去弄懂它,反而会越喝越懂。要是一开始就认定自己不懂,对茶有隔阂感,岂不是越来越不懂?
  你或许认为,那些每天和茶打交道的人,或者那些一开口就很专业的人,肯定很懂茶。可真正追问起来,也多会说自己“所知有限”。这不是谦虚。茶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特性,宛如芸芸众生,有谁敢说:能看懂每一个人?懂茶?不懂茶?有那么重要么?其实懂不懂茶,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喝茶。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于尘世偷来闲暇时间,不乏人生之乐趣。
  都说“茶品可清心”,那么喝茶时,把身份放一边,把虚荣放一边,把贪欲放一边。平常之心,喝盏中清茶,尝惬意时光。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喜欢这样含蓄细致不张扬的内敛生活,平淡人生,诗情画意;更爱这样品味生活的态度,愉悦雅致,淡定悠远,喜欢有紫砂功夫茶具相伴的闲暇午后时光,喜欢有雅乐、有诗书陪伴的平静岁月。至于茶之道,自有茶知道。
其他文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2014年终于盼来国家教育部对青少年读经典的鼎力支持。似乎所有关于少年读经典的论辩,尘埃落地。似乎泱泱大国百年来祖先文化衰落式微的境遇,终结在即。却,突然烽烟再起,风声鹤唳。网络论辩酣畅淋漓,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南方周末》2014年9月出版深度调查十字路口读经村的前世今生,给读经典阵营一颗重磅炸弹,刚刚拨开
期刊
甲午之深秋,植被由金黄渐次衰淡。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日子,两个父亲在北京顺义后沙峪一处白色建筑顶层露台上相谈。阳光在平台被秋风驱赶,有些凉意的一个小时,好在温暖犹存。两人相聊甚欢后,一片落叶悠然而风动。此际,一扇心窗慢慢开启,而一卷图书已然开笔在培德书院。此时正值罗马湖垂钓之季,两位父亲,曾国俊先生(书院院长)与我,在各自脑海中静静期待一个萌动已久的计划,为中华传统文明传薪之系列课程逐渐列入岁末日
期刊
初冬的一日,正与一位老师闲谈。那位老师研究庄子和《五灯会元》,还讲黑塞和尤奈斯库。他忽然问道:“我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在未来转化的精神。昆曲里有吗?”我一时语塞。因虽然我谈昆曲的美、昆曲是中国文化在晚明所结的果实云云,但思来想去,或许昆曲能为未来的美学提供可追溯的原点,但在精神上呢?  仓猝间,我回答:“昆曲或许没有,但是古琴有。”  此时,闯入我的脑间的便是古琴曲《潇湘水云》。  红尘中
期刊
编者按:从他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走上那条向往公益慈善、弘扬中华文化的漫漫长路开始,一路上风霜雨露,坎坎坷坷,几多欢笑,几多眼泪。在物欲横流的当代,他用尽自己所有积蓄,拒绝了一切名和利、功和禄的引诱,撇开俗人不解诧异的嘲笑、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义无反顾、风雨无阻的一路急行,在各地开展了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数十次,足迹踏遍整个中国,进行了几个“万里长征”……他就是《中华善报》总编,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无
期刊
记者:据记载,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请问李老师,晏婴与管仲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李任飞:的确,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他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就是说,假如晏子还活着的话,就算是让我为他挥鞭赶车,也是心甘情愿内心向往啊。司马迁把管仲和晏婴写在一篇传记《管晏列传》当中,两个人的共同点是同为齐国名相,都为齐国的富强做出过突出贡献。如果深入品读,就会发现司马迁对两个人
期刊
一直爱读名人的私信。在我看来,一个人真实的心灵未必跳动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却很容易呈露于写给亲朋的私信里。陈寅恪先生在1936年4月8日写给好友、表妹夫、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的一封旧信,信中一些内容就使我特别感动。  陈寅恪在信中说:“……今决计不南行,特陈其理由如下:清华今年无春假,若南行必请假两礼拜,在他人,一回来即可上课,弟则必休息或预备功课数日不能上课,统合计之,非将至三礼拜不可也。
期刊
2014年12月第一天,我苏醒在小筛子门前,雾霭重重,书声琅琅,不似在人间。有些人,有些事,只一眼瞥过,却如隔世旧识今生重逢。那一刻,我看见孔子圣教像前端坐着一群孩子,摇头晃脑的背长短不一的古训,似是回到了几世之前。  若在古时,便觅一教书匠相伴。一间小小的庭院,院前溪水缓缓、桃李成蹊,总要转几道弯才是学堂,春华秋实又几苒,弟子一茬茬跟着换。唯有这平静的日子,寒枝拣尽也不还。他自不必为功名忙,我也
期刊
经络导引养生功是根据气功的原理,在经络循行的基础上自创的一套祛病健身的功法。它把小周天和大周天结合起来,能起到通经活络、通畅气血、引气归元的作用,使元精、元气、元神充沛,达到有病祛病、无病健身延年的目的。  “经络导引养生功”,经络导引养生功把小周天和大周天结合起来,能起到通经活络、通畅气血、引气归元的作用,使元精、元气、元神充沛,达到有病祛病、无病健身延年的目的。它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时间1~
期刊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儿草种吧!好难看呐!”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
期刊
传统的农历新年,古代称为“元旦”“元日”“元朔”“正元”“正旦”,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农历新年改称春节,民间说法叫“过年”“过大年”。农历大年三十称为“除夕”,意思是一年中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一年最后的一天。正月初一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为“三元”,俗称大年初一,元,始也。  故诗词对此多有记述:“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或“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