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素质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8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近几年的讨论中,对于何为素质教育,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人们提出了许多很有意义的看法。本文从素质问题的提出切入,着重阐述了何为素质教育、为何要走向素质教育及如何走向素质教育这三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教育体制 终身教育
  
  前言
  
  人的素质问题是目前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教育界,从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到从事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几乎都在异口同声地讨论素质与素质教育问题。“素质”成了人们品评人物的基本词汇,对素质问题的关注,不仅是出于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的目的,而且产生自一个更大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素质问题的提出
  
  素质问题的提出,不仅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是产生自一个很大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根本性变化,使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的因素在经济增长、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具体状况及其实践活动的意义。人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产物;人既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又是历史发展的价值目标和尺度。
  随着对人的作用的认识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在人本身的各方面,起根本作用的,主要不是其零散、个别的知识,不是个别的能力,人的知识、能力需要统一起来,并走向深层,而且还要使其不断创造,发展,同时还要将其导向有意义、有价值的方向。因此,人们对人的理解开始走向深入,从而提出了“人的素质”这一更有概括性的范畴。
  其次,改革开放和建设市场经济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这是一项既造就新人,也需要新人来实现的事业。新人不是从废墟中来,而是从现实中来,从我们自身的不断更新、发展中来。这就需要我们做出新业绩,发展更高的素质。
  再次,面对历史时代对人的需求,人们不断叩问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仅存在着财力不足的问题,而且在教育观念、教育目标、评价方式、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更不符合人的现代化的需求。于是,人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课题。
  “素质教育”尽管最初是在与“应试教育”相对的意义上提出的,但由于是在社会各层面、各领域普遍关注人的素质问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因此从一开始就包含着溢出教育领域的可能。这种外溢效应,已经使素质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各种重大问题联系起来,素质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事,其改变要求不仅指向教育本身,而且牵动社会的许多领域,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改革要求。青年是时代的生力军,对当代青年素质教育值得加以特别关注。
  
  二、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出的,而且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提出的。因此,怎样理解素质教育,与对传统教育的理解直接相关。传统的教育形式不能停留在“应试”这一表象上,而应从教育的深层理念,目标上来认识,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层面上认识。在人的层面上,传统的教育形式培养的是身份性的人,而素质教育正是要走出“身份”的限制,走向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这才是教育目标的根本性转换。如果不从人的基本属性来理解两种教育的根本差别,而只从“应试”与否来理解,不仅会提出“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这种愚蠢的问题,还会困惑于以往的教育成果而对改革的必要性提出疑问,甚至在对以往的教育未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大谈什么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如果从身份与素质的目标位置的比较来理解素质教育,那么以往的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的组织管理等方面仍然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这就是说,走向素质教育,是教育理念、目标、方式的根本性转换,这种转换又是保存了历史中形成的优秀成果的一种变化。
  
  三、何以要走向素质教育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走向素质教育成为具有现实必然性的历史趋势。
  (一)当代世界,人类正在经历着一场影响深刻的科学、技术的革命。伴随这场革命,人类的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且越来越快。面对这种情形,青年人所学到的知识可能很快就会陈旧,一个人甚至终其一生也难以掌握人类已创造的知识。在这样的知识发展速度面前,如果仍然死记硬背一些僵死的知识点或教条化的“标准答案”,不用说难以参与到知识创新的行列当中去,就是不断学习、掌握他人所创造的知识也无能为力。要适应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学习求知的方法和能力比掌握一些知识点更为重要。
  (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类的生产、生活各方面也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仅依靠已有的经验、知识和单一的技能,不仅不能做出什么成就,连生存也会发生困难。所以,教育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而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成为能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人,成为能够不断应对社会变化的人。
  (三)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人与人的交往、联系越来越广泛、普遍、全面和密切,另一方面又使人们的活动方式和空间越来越个人化。这种现实,既为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而有一定的现实可能性,同时也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具有自觉的主体性的个人,才能适应不断流动、个人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为青年将来进入社会而培养其个体的合作精神和能力,培养其自主意识。
  (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向身份制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商品交换关系在瓦解身份结构的同时,逐渐将人本身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卷入了市场交换,并逐渐超越了身份而居于社会交往的首要地位。近些年来,出现了许多“热门”专业,尽管并非完全合理,但之所以“热门”,是受市场需求的影响。正是在这种逐步提高的需求中,逐渐形成了对传统教育的质疑、批判,从而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清晰、明确。
  (五)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和观念的前提。对于人的价值问题,国内理论界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即开始了研究、讨论。它的展开和深入,是与市场经济对人本身的需求互为前提的,而在理论上的探讨和观念上的廓清,为自觉地认识人的素质的重要意义做了必要的准备。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价值,说到底,重视的是人的自然潜能和后天的开发,是经过开发、发展而形成的能力、素质,而非地位和特殊身份这些外在的东西。很自然,这种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必然转向对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价值起着最直接的作用的教育活动。
  走向素质教育,正是在适应当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们的自觉需求过程中确立了其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对素质教育的各方面还不是很明确,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而且素质教育也不是一旦确立就一成不变的,但作为一种方向,一种价值目标,其引导意义是毫无疑问的。就像一个夜行者,当前方出现一点灯火,虽然它可能还模模糊糊,但它至少指出了走出黑暗的一个去向,使夜行者少走若干弯路,节省许多摸索路径的时间。
  
  四、如何走向素质教育
  
  (一)推动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
  使当代青年走向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就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创造现实条件,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发展。由于机会有限和需求较高,即便每一个中学生都学习优秀,获得高分,失败者总是存在的。而且,高等教育没有较大的发展与相应的改革,中学以下想要教育放弃“应试”而转向素质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中小学教师们都有最直接的体验,每一个青年学生也都有切身的体验。
  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雄厚资源仍然在一般民众那里,不仅因为人民群众有受教育的需求,而且在他们的消费动机中,大多是将子女教育放在首位的。针对这种需求,完全可以按照市场规则,推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走上产业化的轨道,为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量。总之,要实现素质教育,首先得有受教育的机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二)从“听话”式教育转向“对话”式教育
  传统的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听话”。要走向素质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就要从“听话”式教育转向“对话”式教育。这种程度,也应从根本精神上来理解。各种具体的方法、内容,则是随之发生变化的。
  首先,“对话”式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平等,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差别当然是存在的,但这种差别在“对话”式教育中,是以人格平等和互为主体为基础的,不存在支配与服从的关系。
  其次,“对话”式教育不以教育者的话语作为绝对权威,不以背诵“标准答案”为主要目的,而是在传授、讨论、探究过程中培养受教育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对话意味着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充分尊重。只有如此,每一个个体的独特天性和与众不同的发展才能受到保护、鼓励,从而使其得到根据自己个性特点而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
  最后,“对话”式教育以激发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来实现教育过程,而不以强行灌输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知识。
  (三)从单一评价尺度转向多样化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源于价值目标,人们是根据接近目标的程度来对具体形象进行评价的。传统教育模式的评价方式主要就是“分数”,而且是最终指向身份目标的“分数”,其弊端人们都已见到。这里想进一步指出的是:“分数”的评价在文化科目方面尽管有弊端,但仍是必要的,排名次、看升学率也一时难以完全避免。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将对人的各个方面的评价都折算成“分数”,尤其是将道德评价折算成“分数”,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加分。这种加分,原本的意图是对道德优秀者予以鼓励,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带有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将道德转变为可用于交换的“实物”,从而背离了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
  其实,完整的人的许许多多方面是不可能都量化为“分数”的。不仅道德、心理、责任意识、合作能力等不能量化为“分数”,而且就是在文化科目方面,个人的能力、创造性等也很难依考试“分数”作出准确的评价。因此,有必要根据各方面的不同特征和要求,建构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方法:
  ——摒弃道德评价“量化”和“加分”的做法,主要以精神赞扬的方式评价道德品行,以此推进自觉自愿的、无功利的道德建设。对行为人已付出牺牲的,则由国家、社会团体给予物质补偿。其实,对善行的赞赏比给予实际利益更能激发、培养稳定的道德品格。
  ——在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建立不同的评价形式。特别是对青年前期,应相对宽松、灵活,并反对各种形式的排名次。这些近几年在有的地方已开始实行,如小学生减少考试,改百分制为5分制。
  ——就整个青年群体的各职业阶层来说,也应该有其不同的评价方式,而且重在评价其能力、素质,要看其潜质与业绩,而不是仅仅盯着学历、学位,更不应以官位的大小来品评青年个人。
  
  后记
  
  当代青年是跨世纪的一代,当代青年肩负着筹划和建设21世纪的重任,当代青年的社会化特征如何?当代青年的素质水平如何?这些都是跨世纪的当代青年所关心的问题。为了使当代青年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素质,造就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干出一番虎啸龙吟、风生云飞、惊天动地的鸿业,许多专家学者对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作了深入的研究,希望本文能够给广大青年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致谢:本文在完成过程中得到了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诸多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卷120-121页.
  [4]高等教育适度发展还是大力发展?新华文摘,1998年.
其他文献
摘要: 操作系统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强的课程,本文分析了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并从搭建实验平台、设置实验层次、选择实验内容等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Linux系统 实验 改革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核心和最底层的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指挥和管理中心,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它的设计过程体现了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的精髓。操作系统课程是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红色旅游、自然景观旅游、乡村旅游等成了人们旅游的首选。而大学生旅游已经成为了一支新生力量,在乡村旅游中,大学生占相当大的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与乡村旅游的关系,并提出开发对策。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  关键词: 大学生 乡村旅游 经济发展 开发对策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以及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
期刊
摘要: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不可忽视的环节之一,它是促进学校有效运转的有力保证。对于班级管理的方法,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和需要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试图以Z理论为立足点,来探讨有效的班级管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概述Z理论,再论述班级的特点及其局限性,最后讨论Z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Z理论 班级 应用    一、Z理论的内涵    古典管理理论学家泰勒、法约尔、马克斯韦伯等
期刊
摘要: 《何去何从》是欧茨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少女的悲惨命运。本文通过对文中“房子”象征意义的分析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及其悲惨命运的根源。在该作品中,“房子”意味着无形暴力的空间以及禁锢灵魂的囚笼。通过这些分析,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该小说。  关键词: 悲惨命运 象征意义 房子 无形暴力的空间 禁锢灵魂的囚笼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20世纪极富盛名的女作家、戏剧家、评论家和诗
期刊
摘要: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之一,它的成功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理解和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笔者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谈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 C语言 启发式教学 高职教育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前大多数高校把C语言作
期刊
摘要: 民国时期,由于科学的文物观念尚未形成,考古学研究受到古董、古玩等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观念的掣肘。清末民初时期的几次大型的考古中发现,在传统观念和利益的驱使下,唯利是图的古董商在“古物即大利”的观念影响下,以寻宝、购宝为目的,对考古学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潜在破坏作用。  关键词: 民国 古玩 考古 掣肘    民国时期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滥觞时期,科学的文物观念尚未形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根深蒂
期刊
摘要: 本文在高职教育推进“2+1”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对以往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定位、师资结构、教学模式及手段和教学评估方面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看法。  关键词: “2+1”教学模式 高职英语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的深化,《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学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和“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即“会学”。学生“会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远胜于掌握一些现成的结论,所以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应是教“书”,即传授知识,而是教“学”,即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己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以下是我在初三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学法指导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学
期刊
摘要: 本文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提出了以“情”施教、用“情”促学的英语教学新思路来优化高职英语教学,阐述了情趣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情感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优势。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情趣教学 情景教学 情感教学    “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
期刊
摘要: 诗歌鉴赏题一直是学生的难点,也是教师用了很多心思却收效甚微的难题。本文从南京市进行摸底考试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说起,对以前的诗歌鉴赏教学进行反思,以求从中发现问题,找到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诗歌鉴赏复习 反思 积累 典型例题的作用    2008年9月6日,南京市进行了高三年级的摸底考试,其中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是这样的: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