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诗歌鉴赏题一直是学生的难点,也是教师用了很多心思却收效甚微的难题。本文从南京市进行摸底考试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说起,对以前的诗歌鉴赏教学进行反思,以求从中发现问题,找到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诗歌鉴赏复习 反思 积累 典型例题的作用
2008年9月6日,南京市进行了高三年级的摸底考试,其中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是这样的: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摇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的写作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实际上这个题目的难度是不大的,但在分析学生试卷时,我们却感到特别意外。我试录一些有代表性的答案如下:①对象是王昭君。依据是花来,香雪。古诗中多以花来写女子,也有诗句“鬓云欲度香腮雪。”所以是王昭君。②对象是梅花,依据是花来春未,雪来香异,且竹外一支斜,说明长在竹枝上。③下片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把在塞外的王昭君同在朝廷的王昭君进行对比,表达了王昭君内心的怨恨及作者的同情。④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把冷落茅舍和富贵玉堂相对比,写花虽不同载却一同开,借景抒情表现出作者对昭君远嫁塞外的无奈与同情之心,同时也表现出对昭君对自己的勉励之情。⑤无论在何处,都要开放,表达了作者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思想感情。
经过统计发现有以上答案及近似此类答案的同学在整个年级中竟然近三成。经过多年的诗歌学习,尤其是高二下学期,我们刚选修了《唐诗宋词选读》,学生还把题目做成这样,是我们意想不到的。相当多的学生还未了解词牌是什么,它跟诗歌内容有无明确关系;相当多的学生答题简略不具体;相当多的学生对很多鉴赏术语的概念模糊不清,把自己知道的多写几个碰运气;相当多的学生阅读不尊重文本,答题偏离文旨。联系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省均分仅2.2分的事实,我不得不再次认真思考高三如何进行诗歌鉴赏复习的问题了。
结合平时学生答题及此次考试情况发现,诗词鉴赏题学生主要还是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对诗词理解不到位;二是回答问题的角度不到位,不知道回答问题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反思两年来及以前多年的诗歌教学,我发现我们在常识性知识的教学方面,实际上是忽视的。譬如关于关于词牌这一常识,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学生学习多年应该知道它主要的作用是在词的外在形式上,与词作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如“沁园春”、“如梦令”、“踏莎行”、“水调歌头”、“江城子”……都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所以就未作强调,恰好“昭君怨”这一词牌学生不熟,再加上我们曾训练过的一个高考题(04年的唐诗《征人怨》,考题中有此诗句句无怨字,句句有怨情,请分析)让学生产生联想,直接导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偏差,于是在答案中就出现了“王昭君”。由此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常识性知识的复习。如诗词曲的标题的异同之处、诗的体裁,词曲的分类等等知识,做到常识性知识无遗漏。这对学生解答填空型的问题及正确理解诗歌有直接的作用。
学生对诗歌不能正确理解还在于积累太少,在复习过程中,除了指导一些如何读懂诗歌的方法(如看标题、知人论世、抓关键词、看注释、分析题干等)外,还需加强学生积累。以做过的习题作为积累的基础,我认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做过的习题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加上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印象相对是比较深的。要求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些作品,在碰上类似的作品时,对帮助他们理解新作品是有利的。
从语文成绩统计分析,表达依然是学生主要的薄弱点。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是:①缺乏审题能力。许多学生答题失误,就在于不能准确地把握题意和答题要求,在审题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忙答题。如此次考题第二小题其实包含三个层次,分析、艺术手法、思想情感,联系4分的分值,实际上可以确定艺术手法最多只需要两个关键词,而好些同学却答了3个以上的关键词,结果零分。②缺少整体意识。很多试题,都着眼于对文本的整体阅读,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而完整地答题。学生整体意识不强,答案不是偏离题意,“天马行空”,就是挂一漏万。③不善转述表达。古诗词鉴赏,重在理解赏析。就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词汇较贫乏,对占有的鉴赏术语概念不清,鉴赏性文字的功底较差,就难以确切地表达情意。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我们应在复习过程中特别重视典型例题的示范作用。首先要精选精编例题。复习教学过程,说到底是复习材料信息的传播、反馈、再生和升华的过程。复习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复习效率的高低。复习材料要注重典型性(既要注意到对知识和能力点的覆盖面,又要能够通过训练,可以掌握规律,求得方法),要针对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及训练对象(学生)的实际(如必须选择相关材料强化训练学生掌握得较薄弱知识和能力),以此来掌握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熟悉答题技巧,从而达到弄透一题,旁通一类的目的。
典型例题的讲评,是复习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有的教师却不予重视,不加反馈;或只对答案,不究过程,舍弃了最有价值的“思维过程”(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错失了深化教学,训练思维,查漏补缺的良机。因此在对典型例题进行讲解时要注意:①揭示命题意图,即针对哪一条或哪几条考试要求,考查什么能力;②提示解题思路,应指导学生分析题干,分层次组织答案,形成正确完整的表达;③分析典型错误。既要分析学生答题错误的情况,更要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可让学生解说答题的思维过程,从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判别原因;④提出矫正方法。根据学生答题的错误原因,实施补缺措施;⑤适当拓展延伸。联系做过的习题,归纳异同,以使学生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区分术语或找到答题规律。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或许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古诗词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就将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 诗歌鉴赏复习 反思 积累 典型例题的作用
2008年9月6日,南京市进行了高三年级的摸底考试,其中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是这样的: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摇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的写作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实际上这个题目的难度是不大的,但在分析学生试卷时,我们却感到特别意外。我试录一些有代表性的答案如下:①对象是王昭君。依据是花来,香雪。古诗中多以花来写女子,也有诗句“鬓云欲度香腮雪。”所以是王昭君。②对象是梅花,依据是花来春未,雪来香异,且竹外一支斜,说明长在竹枝上。③下片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把在塞外的王昭君同在朝廷的王昭君进行对比,表达了王昭君内心的怨恨及作者的同情。④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把冷落茅舍和富贵玉堂相对比,写花虽不同载却一同开,借景抒情表现出作者对昭君远嫁塞外的无奈与同情之心,同时也表现出对昭君对自己的勉励之情。⑤无论在何处,都要开放,表达了作者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思想感情。
经过统计发现有以上答案及近似此类答案的同学在整个年级中竟然近三成。经过多年的诗歌学习,尤其是高二下学期,我们刚选修了《唐诗宋词选读》,学生还把题目做成这样,是我们意想不到的。相当多的学生还未了解词牌是什么,它跟诗歌内容有无明确关系;相当多的学生答题简略不具体;相当多的学生对很多鉴赏术语的概念模糊不清,把自己知道的多写几个碰运气;相当多的学生阅读不尊重文本,答题偏离文旨。联系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省均分仅2.2分的事实,我不得不再次认真思考高三如何进行诗歌鉴赏复习的问题了。
结合平时学生答题及此次考试情况发现,诗词鉴赏题学生主要还是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对诗词理解不到位;二是回答问题的角度不到位,不知道回答问题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反思两年来及以前多年的诗歌教学,我发现我们在常识性知识的教学方面,实际上是忽视的。譬如关于关于词牌这一常识,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学生学习多年应该知道它主要的作用是在词的外在形式上,与词作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如“沁园春”、“如梦令”、“踏莎行”、“水调歌头”、“江城子”……都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所以就未作强调,恰好“昭君怨”这一词牌学生不熟,再加上我们曾训练过的一个高考题(04年的唐诗《征人怨》,考题中有此诗句句无怨字,句句有怨情,请分析)让学生产生联想,直接导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偏差,于是在答案中就出现了“王昭君”。由此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常识性知识的复习。如诗词曲的标题的异同之处、诗的体裁,词曲的分类等等知识,做到常识性知识无遗漏。这对学生解答填空型的问题及正确理解诗歌有直接的作用。
学生对诗歌不能正确理解还在于积累太少,在复习过程中,除了指导一些如何读懂诗歌的方法(如看标题、知人论世、抓关键词、看注释、分析题干等)外,还需加强学生积累。以做过的习题作为积累的基础,我认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做过的习题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加上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印象相对是比较深的。要求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些作品,在碰上类似的作品时,对帮助他们理解新作品是有利的。
从语文成绩统计分析,表达依然是学生主要的薄弱点。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是:①缺乏审题能力。许多学生答题失误,就在于不能准确地把握题意和答题要求,在审题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忙答题。如此次考题第二小题其实包含三个层次,分析、艺术手法、思想情感,联系4分的分值,实际上可以确定艺术手法最多只需要两个关键词,而好些同学却答了3个以上的关键词,结果零分。②缺少整体意识。很多试题,都着眼于对文本的整体阅读,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而完整地答题。学生整体意识不强,答案不是偏离题意,“天马行空”,就是挂一漏万。③不善转述表达。古诗词鉴赏,重在理解赏析。就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词汇较贫乏,对占有的鉴赏术语概念不清,鉴赏性文字的功底较差,就难以确切地表达情意。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我们应在复习过程中特别重视典型例题的示范作用。首先要精选精编例题。复习教学过程,说到底是复习材料信息的传播、反馈、再生和升华的过程。复习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复习效率的高低。复习材料要注重典型性(既要注意到对知识和能力点的覆盖面,又要能够通过训练,可以掌握规律,求得方法),要针对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及训练对象(学生)的实际(如必须选择相关材料强化训练学生掌握得较薄弱知识和能力),以此来掌握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熟悉答题技巧,从而达到弄透一题,旁通一类的目的。
典型例题的讲评,是复习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有的教师却不予重视,不加反馈;或只对答案,不究过程,舍弃了最有价值的“思维过程”(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错失了深化教学,训练思维,查漏补缺的良机。因此在对典型例题进行讲解时要注意:①揭示命题意图,即针对哪一条或哪几条考试要求,考查什么能力;②提示解题思路,应指导学生分析题干,分层次组织答案,形成正确完整的表达;③分析典型错误。既要分析学生答题错误的情况,更要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可让学生解说答题的思维过程,从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判别原因;④提出矫正方法。根据学生答题的错误原因,实施补缺措施;⑤适当拓展延伸。联系做过的习题,归纳异同,以使学生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区分术语或找到答题规律。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或许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古诗词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就将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