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诗词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结构,适时地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的美。下面,笔者就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沁园春·长沙》为例,谈谈如何开展诗词教学。
一、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作品的结构特点,以此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例如,沁园春是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此调以四字句为主,多用对偶,配以八字、七字、六字、五字等句,用平韵,调势活泼生动,可平可仄之字极多,较为自由,具有和谐、流畅的特点,适用于言志、议论、叙事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代表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品的结构。首先,我们可以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上下阙的引领词分别是什么?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上阕通过一个“看”字领起了后面七句,下阕用一个“忆”字领起了后面八句。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词人看见了什么?又忆起了什么呢?看见的东西和忆起的内容之间有何关联?通过探究,学生发现词人看见了长沙的秋景。湘江碧水缓缓北流,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詞人忆起了青年时期的革命斗争生活。他和他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他的心头。当时,同学们青春年少,大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写着激浊扬清的文章。
该词的上阕设问,引出下文;下阕则回答了上阙提出的问题,并反问,照应上阙的内容。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结构。
二、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
在引导学生阅读诗词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他们适时地想象和联想,再现作品的美。
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感受《沁园春·长沙》的意境:词人写了哪些景物?你能在脑海中想象词中的景象吗?请将你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吧!有的学生写道:“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从脚下咆哮着奔流而去,此时已是深秋。身后的千万座高山都红遍了,一棵棵红枫立在高山上,层林尽染,每一片叶子都红得发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有的学生写道:“漫山遍野的红枫预示着深秋的到来,秋色把整片山林渲染得如同山水画一般,令人心驰神往。滚滚东流的湘江水如此清澈,大大小小的船儿迎着风浪前进。老鹰在天空中翱翔,鱼儿潜入水底,世间万物都显得如此自由。”有的学生写道:“抬头远望,万山晕染胭脂红,处处点染秋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枫叶呈现出明快的洋红色,清澈晶莹的江水仿佛蜿蜒的绸缎连绵至远方。”
很多学生在想象和联想的过程中再现了作品的美。此时,教师再适时总结:“毛泽东擅长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展现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中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在《沁园春·长沙》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萧瑟悲凉的秋景,而是生机勃勃的生命图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暗含勃勃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表现出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文本,多研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结构、内容,适时地引导他们想象与联想,再现作品的美,从而真正地走进作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中学)
一、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作品的结构特点,以此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例如,沁园春是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此调以四字句为主,多用对偶,配以八字、七字、六字、五字等句,用平韵,调势活泼生动,可平可仄之字极多,较为自由,具有和谐、流畅的特点,适用于言志、议论、叙事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代表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品的结构。首先,我们可以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上下阙的引领词分别是什么?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上阕通过一个“看”字领起了后面七句,下阕用一个“忆”字领起了后面八句。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词人看见了什么?又忆起了什么呢?看见的东西和忆起的内容之间有何关联?通过探究,学生发现词人看见了长沙的秋景。湘江碧水缓缓北流,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詞人忆起了青年时期的革命斗争生活。他和他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他的心头。当时,同学们青春年少,大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写着激浊扬清的文章。
该词的上阕设问,引出下文;下阕则回答了上阙提出的问题,并反问,照应上阙的内容。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结构。
二、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
在引导学生阅读诗词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他们适时地想象和联想,再现作品的美。
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感受《沁园春·长沙》的意境:词人写了哪些景物?你能在脑海中想象词中的景象吗?请将你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吧!有的学生写道:“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从脚下咆哮着奔流而去,此时已是深秋。身后的千万座高山都红遍了,一棵棵红枫立在高山上,层林尽染,每一片叶子都红得发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有的学生写道:“漫山遍野的红枫预示着深秋的到来,秋色把整片山林渲染得如同山水画一般,令人心驰神往。滚滚东流的湘江水如此清澈,大大小小的船儿迎着风浪前进。老鹰在天空中翱翔,鱼儿潜入水底,世间万物都显得如此自由。”有的学生写道:“抬头远望,万山晕染胭脂红,处处点染秋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枫叶呈现出明快的洋红色,清澈晶莹的江水仿佛蜿蜒的绸缎连绵至远方。”
很多学生在想象和联想的过程中再现了作品的美。此时,教师再适时总结:“毛泽东擅长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展现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中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在《沁园春·长沙》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萧瑟悲凉的秋景,而是生机勃勃的生命图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暗含勃勃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表现出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文本,多研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结构、内容,适时地引导他们想象与联想,再现作品的美,从而真正地走进作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