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评教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工具,在我国高校推行学生评教制度的这些年,学生评教的可靠性一直受到多方质疑。深入分析学生评教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学生评教改革的实际做法,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评教改革的新思路、新做法。新时代下更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希望新的视角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全和成熟的学生评价体系,开辟学生评教新范式。
[关 键 词] 学生评教;教学质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220-02
一、学生评教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工作始于80年代中期,随着学生评教的日益深入,对学生评教的合理性、可靠性、有效性等批判的声音愈来愈多,学生评教变得愈来愈乏力,笔者总结了各高校在学生评教实施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评教指标问题
学生评教指标普遍设置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评价点,指标内容在表述上本身是没问题的,但由于指标制定者经常是教学管理人员,其指导思想仍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考核为目的”的角度,指标的制定过程也很少征求学生意见,所以经常出现有的指标学生不知所云、无法判断,这也是学生打分随意的重要原因。指标设定得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评教的信任度和有效度。有学者分析我国40所部属大学的学生评教表,其中13份(占总数的32.5%)是以教师为中心制定的;21份(占总数的52.5%)在个别指标中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列入评价的范畴;半数以上指标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置的评教表仅有6份(占总数的15%)。可见,学生虽然公认是评教的最重要主体,但其主体地位一直在边缘化,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另外,为方便管理,多数高校仍采用统一的学生评教量表,对学科的差异性考虑不足,没有开展分类评价。
(二)学生评教结果反馈时效问题
大部分高校的学生评教都安排在学期末进行,在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后再将学生评教成绩和意见反馈给教师。此时教师虽然看到了学生的意见,但由于学期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即使改进教学也都是事后行为,至少对当前学期上课的学生来说无法从中获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期末评教模式对课程教学的改进作用发挥不明显,缺少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学生意见的渠道。
(三)学生评教成绩的有效性差
以筆者所在学校为例,前几年全校学生评教平均分一直徘徊在98分上下,某学期90分以上教师竟然占到了95%以上,方差极小,成绩低于90分那就说明教师教学可能出现一定问题。学生评教成绩扎堆高分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多高校都有这个困惑。
(四)评教工作方式的问题
学生评教通知一般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发布,再由辅导员传达给学生,也有一部分高校将评教系统与查看考试成绩或者选课环节绑定,这些评教工作组织形式有其优势,如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参评率,减少人力通知的成本,但也带来一些问题。笔者曾专门组织学生座谈会,学生在会上直言不讳地说,因为着急看成绩可是页面一直提示先评教,评价选项还比较多,对前面几个教师还能想想再评,后面评价的教师基本就随便选了。另外,由于对评教的目的意义宣传不够,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评教的重要性,对评教后的结果更不了解,不知道为什么评,不知道评完有什么用,不知道评完结果是什么,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使学生中间甚至流传着“评教无用论”。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评教改革策略与实践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评教改革,实现教学质量评价从“评教”到“评学”的转变,我们依托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部开展学生评教的改革与探索。
(一)评教制度由“期末评教”转变为“期中与期末相结合”
学生评教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改进,传统的期末评教在这方面作用发挥不足,现阶段完全取缔期末评教也是不现实的,过程性学生评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过程性评教也称为期中评教,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一般安排在每学期教学周第3周到10周之间开展,期中评教一般不计入教师教学质量考评总成绩,仅以收集学生意见信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基于此,任课教师更愿意接受甚至积极响应过程性评教的开展,乐意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2018—2019学年开始实行学生过程性评教,问卷采取学校设置通用问题+教师自设问题、主观题+客观题相结合形式(见表1),学校设置的问题倾向全局、摸底,教师可以针对所授课程具体设置。
(二)期末评教指标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现有学生评教指标,以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学习收获和学习体验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语言简洁、易于判断,指标表述从第一人称“我”出发,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容易获得学生真实的评价感受。西南交通大学在这方面率先做了尝试,该校的《本科课程学生学习体验调查问卷》中共涉及10条评教指标,将学生评教教师变为学生评价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体会,非常值得各高校借鉴。
除此之外,在设置学生评教指标时,管理部门也应考虑如体育类、实验课、双语课等课程性质特殊的课程,单独设置学生评教指标,开展分类评价。如果不分类评教,通用的学生评教指标则应具备普适性。评价结束后要持续对评价指标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不合适的再次修订。
[关 键 词] 学生评教;教学质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220-02
一、学生评教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工作始于80年代中期,随着学生评教的日益深入,对学生评教的合理性、可靠性、有效性等批判的声音愈来愈多,学生评教变得愈来愈乏力,笔者总结了各高校在学生评教实施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评教指标问题
学生评教指标普遍设置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评价点,指标内容在表述上本身是没问题的,但由于指标制定者经常是教学管理人员,其指导思想仍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考核为目的”的角度,指标的制定过程也很少征求学生意见,所以经常出现有的指标学生不知所云、无法判断,这也是学生打分随意的重要原因。指标设定得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评教的信任度和有效度。有学者分析我国40所部属大学的学生评教表,其中13份(占总数的32.5%)是以教师为中心制定的;21份(占总数的52.5%)在个别指标中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列入评价的范畴;半数以上指标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置的评教表仅有6份(占总数的15%)。可见,学生虽然公认是评教的最重要主体,但其主体地位一直在边缘化,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另外,为方便管理,多数高校仍采用统一的学生评教量表,对学科的差异性考虑不足,没有开展分类评价。
(二)学生评教结果反馈时效问题
大部分高校的学生评教都安排在学期末进行,在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后再将学生评教成绩和意见反馈给教师。此时教师虽然看到了学生的意见,但由于学期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即使改进教学也都是事后行为,至少对当前学期上课的学生来说无法从中获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期末评教模式对课程教学的改进作用发挥不明显,缺少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学生意见的渠道。
(三)学生评教成绩的有效性差
以筆者所在学校为例,前几年全校学生评教平均分一直徘徊在98分上下,某学期90分以上教师竟然占到了95%以上,方差极小,成绩低于90分那就说明教师教学可能出现一定问题。学生评教成绩扎堆高分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多高校都有这个困惑。
(四)评教工作方式的问题
学生评教通知一般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发布,再由辅导员传达给学生,也有一部分高校将评教系统与查看考试成绩或者选课环节绑定,这些评教工作组织形式有其优势,如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参评率,减少人力通知的成本,但也带来一些问题。笔者曾专门组织学生座谈会,学生在会上直言不讳地说,因为着急看成绩可是页面一直提示先评教,评价选项还比较多,对前面几个教师还能想想再评,后面评价的教师基本就随便选了。另外,由于对评教的目的意义宣传不够,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评教的重要性,对评教后的结果更不了解,不知道为什么评,不知道评完有什么用,不知道评完结果是什么,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使学生中间甚至流传着“评教无用论”。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评教改革策略与实践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评教改革,实现教学质量评价从“评教”到“评学”的转变,我们依托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部开展学生评教的改革与探索。
(一)评教制度由“期末评教”转变为“期中与期末相结合”
学生评教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改进,传统的期末评教在这方面作用发挥不足,现阶段完全取缔期末评教也是不现实的,过程性学生评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过程性评教也称为期中评教,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一般安排在每学期教学周第3周到10周之间开展,期中评教一般不计入教师教学质量考评总成绩,仅以收集学生意见信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基于此,任课教师更愿意接受甚至积极响应过程性评教的开展,乐意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2018—2019学年开始实行学生过程性评教,问卷采取学校设置通用问题+教师自设问题、主观题+客观题相结合形式(见表1),学校设置的问题倾向全局、摸底,教师可以针对所授课程具体设置。
(二)期末评教指标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现有学生评教指标,以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学习收获和学习体验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语言简洁、易于判断,指标表述从第一人称“我”出发,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容易获得学生真实的评价感受。西南交通大学在这方面率先做了尝试,该校的《本科课程学生学习体验调查问卷》中共涉及10条评教指标,将学生评教教师变为学生评价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体会,非常值得各高校借鉴。
除此之外,在设置学生评教指标时,管理部门也应考虑如体育类、实验课、双语课等课程性质特殊的课程,单独设置学生评教指标,开展分类评价。如果不分类评教,通用的学生评教指标则应具备普适性。评价结束后要持续对评价指标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不合适的再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