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苔丝狄蒙娜的矛盾性格透视莎士比亚的人性观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jordan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摘要】:在《奥赛罗》中莎士比亚对苔丝狄蒙娜着墨不多,但深入思考可以发现这个人物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并且在此人物身上寄予了对人性的反思。
  【关键词】:奥赛罗;莎士比亚;矛盾性;人性观;自由选择
  历来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的评论浩如烟海,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奥赛罗的轻信与嫉妒、伊阿古的邪恶与狡诈,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苔丝狄蒙娜这个人物的反思,大多认为悲剧是由奥赛罗的妒忌和伊阿古的阴谋所导致,苔丝狄蒙娜则是无辜的牺牲品。通常情况下,人们大多会关注一些表面因素,如苔丝狄蒙娜集美貌、智慧与贤淑于一身的女神形象,但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透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让读者发现其蕴含了丰富的含义。虽然莎翁对苔丝狄蒙娜着墨不多,但深入思考可以发现这个人物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并且莎翁在她身上寄予了对人性的反思。苔丝狄蒙娜的死亡其实是必然的,奥賽罗、伊阿古则不过是充当了助手和催化剂,她自身的人格缺陷和人性弱点才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本文将深入分析苔丝狄蒙娜的矛盾性格成因以及她身上表现出来的莎翁的人性反思。
  一、《奥赛罗》中苔丝狄蒙娜性格的矛盾
  苔丝狄蒙娜在全剧前半部分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女子,对于一个17世纪威尼斯的贵族少女而言,苔丝狄蒙娜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和社会的世俗观念。她不顾种族、金钱、外貌等种种差距,毅然选择了一个世人眼中并不般配的对象。当苔丝狄蒙娜面对威尼斯众元老,为自己的婚姻辩白时,她的话语不多却充满信心:“我不顾一切跟命运对抗的行动可以代我向世人宣告,我因为爱这摩尔人,所以愿意和他过共同的生活;我的心灵完全为他的高贵的德性所征服;我先认识的是他那颗心,然后认识他那奇伟的仪表;我已经把我的灵魂和命运一起呈献给他了。”[1]这番话表明了她对父权的背叛和挑戰,体现了女性的个性和力量,证明苔丝狄蒙娜在是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总之在前半部分,苔丝狄蒙娜给人们的印象是具有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新女性,然而后来她似乎又成为了男权制度下的牺牲品。
  在第四幕和第五幕中,苔丝狄蒙娜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的那个勇敢镇定、口齿伶俐的女子似乎消失了,面对奥赛罗的辱骂指责,她更多的是懦弱。她似乎变得越来越无力反抗,只是一味的忍让和原谅。她把一切归咎于“自己命薄”并对奥赛罗的命令表示完全的顺从:“这是他的吩咐,所以,好爱米利娅,把我的睡衣给我,你去吧,我们现在不能再惹他生气了。”她甚至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恐惧,“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害怕,因为我不知道我有什么罪,可是我觉得害怕。”在最后两幕中有四次提到苔丝狄蒙娜的眼泪,这似乎和之前那个独立反叛的少女判若两人,反差如此之大貌似令人难以理解。其实,这也反映了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复杂性,她不是一个美丽的装饰品,她的性格是复杂的、多样的、立体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矛盾性格的成因
  前后两部分的苔丝狄蒙娜似乎判若两人,一个独立反叛,一个却软弱顺从,莎士比亚设置这种矛盾的性格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我觉得需要先分析出苔丝狄蒙娜性格矛盾背后的成因,才能继续探究莎翁在这个人物背后所寄予的深层意蕴。
  (一)生长于温室导致自身的脆弱性
  尽管一方面苔丝狄蒙娜为了纯真的爱情,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敢于蔑视传统,与元老院相抗争。但另一方面,她毕竟还很年轻,她“还没有感到老年的侵袭,也没有受过忧伤的损害。”她一直处于有权利的父亲所创造的温室中,养尊处优的名门闺秀当然没有经历过什么人生百态,她只不过是个没有完全长大的“孩子”而已。苔丝狄蒙娜也曾把自己称为“孩子”,在解释受到奥赛罗的侮辱时说:“小孩子做了错事,做父母的总是用温和的态度、轻微的责罚教训他们;他也可以这样责备我,因为我是一个该受管教的孩子。”[1]
  和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苔丝狄蒙娜在决定她的婚姻大事时,并没有考虑到由此将给她的父亲带来怎样的悲伤和难堪。出于无奈,同时也出于对女儿的宠爱,勃拉班修最终同意了这桩婚事。苔丝狄蒙娜不仅得到了父亲的让步,她想随奥赛罗一同出征的请求也得到了威尼斯公爵和其他元老们的恩准。苔丝狄蒙娜在潜意识里认为她的要求都能如愿以偿,因此她从未想过她的父亲可能会心碎而亡,也没有考虑公爵会拒绝她的请求,她将这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正是因为过去生活的一帆风顺,才使得苔丝狄蒙娜在经历风雨时显得格外脆弱。当她背井离乡前往沙场,然后被奥赛罗怀疑时,她才发现自己没有了之前“任性”的资本,发现自己现在只能依靠丈夫,她的叛逆反抗意识也因为自身的脆弱性变得不堪一击。婚后的她,完全变成了一位顺从型女性,甚至当奥赛罗在客人面前打她耳光,喝令她“滚开”时,她禁不住哭了,但仍然安静地说:“我不想留在这儿使您生气。”她对奥赛罗的畏惧心理正表明了自身性格的脆弱性。
  (二)男权环境下的受虐倾向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说,“女人由于自己的体格和社会压制她们的攻击性,这便有助于发展强烈的被虐待冲动,而这种冲动复足使转向于内的破坏趋势和本能互相结合。因此,被虐待狂确实是属于女性的。”[2]通读《奥赛罗》全剧,不难看出,莎翁对苔丝狄蒙娜的母亲只字未提。那么我们只能猜测,也许苔丝狄蒙娜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只得在父亲的呵护之下生活。所以苔丝狄蒙娜是在一个缺少母爱的环境下长大成人的,因而她身上所具备的女性气质并非真正的女性气质,是按照男人所期待的女性形象而发展出来的,是从按照男人心目中美女应有形象进行的勾勒。所以她的内心其实是空洞的,就像一个外表性感美丽的芭比娃娃。
  真正对苔丝狄蒙娜的内心世界有所揭示的描述始于第一幕第三场中奥赛罗的一段慷慨陈词:“当我讲到我在少年时代所遭逢的不幸的打击的时候,她往往忍不住掉下泪来。我的故事讲完以后,她用无数的叹息酬劳我。她向我道谢,对我说,要是我有一个朋友爱上了她,我只要教他怎样讲述我的故事,就可以得到她的爱情。……她为了我所经历的种种患难而爱我,我为了她对我所抱的同情而爱她……”奥赛罗那不同寻常的奇特经历和血腥的征战史,让她受到刺激,立刻幡然醒悟,形成弗洛伊德所说的内心的攻击性和破坏趋势的组合。这种受虐倾向主要表现在她对奥赛罗所经历的血腥和战争是那样的心驰神往,并由此轻易爱上这样一个历经沧桑、戎马一生的异族人。而且在婚后生活中,苔丝狄蒙娜似乎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她把“灵魂和命运”都“一起呈献给”了奥赛罗,这种依赖性格也是精神分析学中认为的受虐狂性格。   (三)遵循自由意志却又无法承担起自由选择的责任
  《奥赛罗》中所有的人都不认为这个像公主一样美丽的贵族小姐的选择是正确的,从她深夜自己投奔奥赛罗成婚来看,她坚持自己的选择。可结果却是这个抛弃一切投身到爱人怀里的纯洁少女最后死在了自己爱人的手里。挣脱束缚后的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却亲手扼杀了本应该是幸福的爱情,成就了一篇真正的爱情悲剧,所以《奥赛罗》更加折射了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让人痛惜之余倍感无奈。她背叛父亲,通过自己的选择建立了家庭。她勇敢地争取个性自由,这也决定了她要并且也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萨特认为人的选择是自由的,然而自由是有责任的。“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任何选择不是孤立的;在为本人选择的同时,也影响到他人选择的地位,因而也应对他人负责。”凡是这些敢于冲破束缚、自由选择人生的人不论成败都是崇高的英雄,西西福斯的悲剧也是自由选择的悲剧,后果就是西西福斯只能日复一日地推那块大石头。而苔丝狄蒙娜,她性格中坚强的一面决定了她勇敢地面对后果和责任,但她不够成熟、过于软弱的一面又使她不能将各种责任担负起来。自由一方面连接着人的创造性、自我实现等层面,另一方面又连接着恐惧、孤独、自我毁灭等痛苦心情。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群体的人都是有限的,所以无论人怎样努力都无法做到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同样,彻底的自由只能是人的终极愿望而永远也不可能实现,这正是人类的生存境遇,苔丝狄蒙娜是一个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但是每个人都难以逃脱自由深层的漩涡。
  三、透过苔丝狄蒙娜的形象分析莎翁对人性的观照
  莎士比亚是善恶一体的思想家,他不仅仅只是关注现实本身,更多关注的是人本身。他将恶看做是人性中固有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历史现状的反映,并且这种复杂的人性也可能导致自身的悲剧命运,这恰恰说明了他的深刻与伟大。恩格斯曾说:“给现代资产阶级统治打下基础的人物,决不受资产阶级的局限。”莎士比亚看到文艺复兴运动带给人思想上的大解放,但他也发现原始积累使人类在道德与人性上总要付出一些惨痛的代价;他看到了人性中高尚美好的部分,同时也清醒地注意到每个人禀赋中的欠缺与不足。正是这些人性的弱点,使人物一步步走向深渊。不仅仅苔丝狄蒙娜是这样,哈姆雷特、妥协的本性,李尔王的昏聩专横、刚愎自用,最终都给自身带来了不幸,莎翁眼中的人不是“一个寒碜的、赤裸的两脚动物”,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3]苔丝狄蒙娜身上就表现出来一种普遍性的人性弱点,这是莎翁对于人性的反思。当人们在肉体解放、男欢女爱的道路上走得有点过头时,莎士比亚通过《奥赛罗》表示了他的一点担忧:在一个失去了上帝的世界里,在逃离了家庭的的禁锢后,个性解放真的就能将人引向幸福的道路吗?莎士比亚在社会矛盾激化之际,发现美好的人文主义理想和冷酷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尖锐冲突,开始以清醒的头脑对人性中的弱点进行观照反思,由此塑造了一系列悲剧主人公,他转向内心,思考人类自身的生存境遇。
  一方面,莎士比亚肯定人的能力,另一方面他清醒地認识到人自身有其局限性。如苔丝狄蒙娜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客观环境的恶劣,也是因为自身所具有的人性弱点。脆弱性、无法承担自由选择的后果、受虐倾向等等并不是她一个的性格缺陷,而是人类自身在那个矛盾尖锐的社会、在恶化的生存空間中所遇到的生存困境,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奥赛罗》中的人物把人性的扭曲和压抑表现得淋漓尽致,苔丝狄蒙娜的悲剧成因固然与奥赛罗的轻信和嫉妒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与她自身的人格和心理缺陷密切相关。苔丝狄蒙娜不是圣母玛利亚,她的矛盾、她的人格缺陷是具有普世性的,不是莎翁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当时社会千千万万人的缩影。个人的小我在社会环境中受到限制、无法协调,即使表现出遵从自由意志,然而自由意志中的欲念又使人性中充满着各种不足甚至是罪恶。在关于人性的思考上,鲁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鲁迅的《伤逝》,他冷静地思考了同样的问题,得出了与主流不同的结论,逃离家庭的孩子,也许会得到自由,但未必是幸福。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处在文化的转型期,开始对生命进行新的思考,开始为生命的价值重新定位。此时的莎士比亚不愧为伟大的人类心灵的艺术家,他天才地捕捉到了这一时期人的心灵状态,甚至窥测到现代人即将面临的生存困惑。就算在我们的时代,还是有很多像苔丝狄蒙娜这样的年轻女性,她们渴望着纯粹的爱情,却在爱情中把自己低到尘埃里,最终换来的只是伤害。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探索,对人类命运根源的追寻,对人的复杂情感的描述,对人类理想世界的憧憬,实现了一个伟大文学家的职责和使命,值得后人借鉴。
  参考文献:
  [1]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李毅.奥赛罗的文化认同——论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
  作者简介:常蕊(1997-),女,汉族,籍贯:安徽六安,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6)  【摘要】:本文主要对两部音乐剧作品进行舞美设计和舞蹈特点上的对比分析,《歌剧魅影》中的舞蹈主要以芭蕾舞表演为主,穿着足尖鞋的演员们跳跃舒展,舞姿优美,表现活泼欢快的气氛。《真爱不死》中的舞蹈都是百老汇的表演风格,科尼岛游乐园里各种各样的小丑、杂耍、舞蹈演员有着极富感染力的表演,有着夸张、幽默、风趣、自然、轻松、活泼的表演风格。  【关键词】:表演;服饰
期刊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摘要】:范宽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照耀古今,“百代标程”的一代大师,他画面的构图、章法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山水画家。了解范宽的生平,我们可得知,范宽是一个忠实的道家追随者,画如其人,在范宽画中必然有道家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范宽;道;意象  一、范宽生平:  范宽(约967年之前—约1027年之后),字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其人如其名中“
期刊
【摘要】:“潍坊纱布门”事件一波三折,一度在网络上引起人们的热议:从一开始网友们对潍坊妇幼保健院的声讨与谴责,到对《生活帮》报道内容的质疑,再到批评产妇方恶意诽谤。“潍坊纱布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媒体在医患关系报道中的问题,也为我国媒体在报道相关医患事件的问题上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纱布门”;医患关系;媒体  2016年10月30日,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栏目报道了一则
期刊
(西藏民族大学高水平人才班,陕西 咸阳 712082)  【摘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想起一代宠妃杨玉环,总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在为其鸣冤。古往今来多少红颜,如古时褒姒、西施,至唐代玉环、武瞾,因其天生丽质加之帝王无限宠爱,被人冠之“祸国殃民”、“祸水”之名,掩盖背后帝王的昏庸腐朽——一代王朝的衰败若是仅仅因为一个女人,岂不是太可笑。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出生于宦门世家,
期刊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37)  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 1949- )作为当代英国著名作家,一直以他的倫敦书写为中国读者所熟知。他创作的历史小说和名人传记为他赢得了包括海涅曼图书奖、毛姆文学奖、卫报小说奖和惠特布雷德小说奖等多个奖项。2008年出版的《弗兰肯斯坦的卷宗》[1](The Casebook of Victor Frankenstein)是基于英国浪漫主义
期刊
(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非凡才气的诗人,他的狂傲独立、他的豪放洒脱、他的自由浪漫无不让人为其折服。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氣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1]与或壮观或明丽的意境相对应的,李白诗歌的意象中有大鹏、巨鱼、长鲸、江河、雪山等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同
期刊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 )  【摘要】:沙汀的小说创作始于对内地知识分子“出走之后”的书写,也就是对鲁迅提出的“娜拉走后怎样”问题的回应。《俄国煤油》、《莹儿》、《爱》和《孕》等沙汀早期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是对内地知识分子“出走之后”的上海灰色生活的真实反映。当这些出走者怀抱着美好愿望来到上海之后,并没有过上预想的崭新天地的“黄金生活”,反而被新的苦恼围困于“亭子间”中,做着艰难
期刊
(西藏民族大学高水平人才班,陕西 咸阳 712082)  一、“三王墓”故事渊源  “三王墓”的故事源于干将莫邪的传说。干将莫邪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两把利剑的名字,到西汉刘向《烈士传》和《孝子传》中,干将和莫邪已经演变成了铸剑师的名字,并且“三王墓”的故事已经初具规模。而成书于魏晋时期的《神异传》与《搜神记》都对“三王墓”的故事有记载,并且可以看出它们对于“三王墓”的叙述相比前代而言,无论是情节还是
期刊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其实,一直以来都不太想读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理由说起来也挺简单,一来是小女生的心思,不愿意读悲剧,既然是艺术作品,我总是喜欢看团团圆圆的大结局,宝黛二人的结局是我一直以来的遗憾,却发现我实在也无可奈何,现实中已经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总希望在作品中看到圆满的事,而在这部作品中,结合了了的历史常识,就知道李自成是个悲剧英雄,这部作品结局必然不太美好,明朝的灭
期刊
(電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本文以唐传奇中的名篇《虬髯客传》的英译版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英译版本,来讨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动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虬髯客传;译者主动性  第一章 引言  翻译涉及三个主体——作者,译者,读者,在这三个主体中,译者是读者和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翻译也涉及两个客体——原作和译作,而译作是译者以原作为基础创造的产物。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