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读:悲凉
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尤其在七律方面,他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之美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集体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师:读得有气势,但这首诗中包含作者丰富的情感,你们还没有读出来。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请同学们把阅读过程中理解有难度的词语提出来,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并讨论“常做客”、“百年多病”、“浊酒杯”等词语的诗意。
……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生:没有了。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那么谁来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七律,诗人通过描写登高的所见所闻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师:概括得很好。有人说:杜甫的《登高》是一曲绝唱的悲歌。那么谁能把这种“悲凉”之情读出来呢?
生1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很抒情、很投入,但对情感把握不到位,没有读出“悲凉”之情。)
师:你在声音把握上下了工夫,也有一定的感染力,不过也许你对全诗的情感把握还不是很透,没能表达出诗中丰富的情感。想不想读得更好?
生1:想。
二读:悲愤
师:要想把一首诗读好,仅仅理解了诗歌表面意思不行,还必须深入体察情感。前面你们解答了自己的疑问,下面请解答老师的几个困惑。第一个是:“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中,写“猿”的叫声为何用“啸”而不用“啼”?
(学生思考。)
生:用“啸”是为了表现“猿”叫声的悲哀,而用“啼”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师:古诗曰:“杜鹃啼血猿哀鸣。”用“啼”不是也能表现悲哀吗?
生:“啸”与“啼”虽然都能表现悲哀的意思,但是“啸”与“啼”表现出来的“悲”并不完全一样。
师:那么请你说说,“啸”表现出的是怎么样的“悲”呢?
(学生茫然。)
师:岳飞在《满江红》中用过“啸”,谁能背诵一下吗?
生: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师:很好。结合这句你能体验到“啸”中除了“悲”还表达了什么?
生:悲愤。
生:悲壮。
师:对,“啸”是“悲中有壮,悲中有愤”。既然我们揣摸出了这种情感,哪位同学把首联读一下?
生2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主动读,且读得很悲愤。)
师:读得很不错!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已经听出了悲愤之情。你能说说为何要这样读吗?
生2:我感觉“啸”字应该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才能读出这种悲愤情感。
师:理解把握得很不错。可见,要把握诗句的情感,深入理解词语是关键。
三读:悲叹
师:我的第二个困惑是:情由景生。诗人首联写了六种景象,而第二联却只有两种景象,这对于情感抒发是不是有点舒缓、松弛?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写到了落叶无边,还写到了落叶的声音;“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写到了江水的无穷无尽,还写到了长江的气势。我觉得这对情感的抒发并没有舒缓。
师:那么你说第二联和第一联相比,诗歌的意境是渐大还是渐小?
生:渐大。“无边”和“不尽”都体现出这一点。
师:对。那么谁能告诉我:这两句诗,诗人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茫然。)
师:试想,如果你是杜甫,面对“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你会感觉到什么?
生:自己的渺小。
生:生命的短暂。
师:是啊,这不正是感叹吗?那位同学能读出这种“悲叹”之情呢?
(几个学生试读。)
师:这一联有包容宇宙之意,既要读得气势开阔,将“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一气读出;又要读出悲叹之情,将“萧萧下”“滚滚来”读出余韵。请听——(教师范读)
生3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学生鼓掌)
四读:悲恨
师:我的第三个困惑是:有人说:“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气势宏大,而后两联之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么开阔,这首诗前后境界并不吻合。”你们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生:表面上,诗人是在写自己。但“艰难苦恨”表达的是:世事的艰难,即诗人忧国忧民;“苦恨”自己历尽艰辛,却功业无成。
师:说得很好。杜甫并非仅仅为个人而愁,更是为国运而愁,为天下苍生而愁;诗人恨自己功业无成,报国无门,这种悲恨之情更体现了诗人把天地苍生尽埋心底的丰富而深厚的情感。由此可见,三四两联宏大境界有没有缩小?
生:没有。
师:那么谁能读出这种丰富而深厚的“悲恨”之情呢?
生4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读得低沉而浑厚。)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4:“悲”“常”“病”“独”重读,能加重悲苦情绪。
师:理解得很好。看来要想读出情感,重读一定要处理好。不过我觉得你把最后一联读得还不是很到位。
五读:悲咽
师:哪位同学再把最后一联读一遍?
生5读: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四字重读。)
师:那么“潦倒新停浊酒杯”怎么读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呢?
(学生有些茫然。)
师:诗人为什么要登高?
生:排遣愁绪。
师:大家说一般如何消愁?
生:喝酒。
师:诗人有没有喝酒?
生:没有。
师:怎么看出?
生:从“停”字可以看出。
师:诗人为什么酒杯已到唇边而又轻轻放下了?
生:因为他更添新愁。
师:对。诗人不但没有借酒消愁,反而增添了更多新愁。因为他欲罢不能啊!所以读最后一句时,应该读出悲咽之声。哪位同学再把最后一句读一遍?
(生6读,教师范读。)
六读:“荡气回肠”之悲
师: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杜甫用一生血泪铸就的,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
(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不错了。我们再配上音乐——(音乐响起,深情诉说)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这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站在长江之滨,面对悲凉的深秋,无情的江流,回想国难当头,漂泊一生,老病孤舟,无不感慨万端,悲凉之情油然而生——(齐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尤其在七律方面,他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之美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集体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师:读得有气势,但这首诗中包含作者丰富的情感,你们还没有读出来。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请同学们把阅读过程中理解有难度的词语提出来,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并讨论“常做客”、“百年多病”、“浊酒杯”等词语的诗意。
……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生:没有了。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那么谁来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七律,诗人通过描写登高的所见所闻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师:概括得很好。有人说:杜甫的《登高》是一曲绝唱的悲歌。那么谁能把这种“悲凉”之情读出来呢?
生1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很抒情、很投入,但对情感把握不到位,没有读出“悲凉”之情。)
师:你在声音把握上下了工夫,也有一定的感染力,不过也许你对全诗的情感把握还不是很透,没能表达出诗中丰富的情感。想不想读得更好?
生1:想。
二读:悲愤
师:要想把一首诗读好,仅仅理解了诗歌表面意思不行,还必须深入体察情感。前面你们解答了自己的疑问,下面请解答老师的几个困惑。第一个是:“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中,写“猿”的叫声为何用“啸”而不用“啼”?
(学生思考。)
生:用“啸”是为了表现“猿”叫声的悲哀,而用“啼”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师:古诗曰:“杜鹃啼血猿哀鸣。”用“啼”不是也能表现悲哀吗?
生:“啸”与“啼”虽然都能表现悲哀的意思,但是“啸”与“啼”表现出来的“悲”并不完全一样。
师:那么请你说说,“啸”表现出的是怎么样的“悲”呢?
(学生茫然。)
师:岳飞在《满江红》中用过“啸”,谁能背诵一下吗?
生: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师:很好。结合这句你能体验到“啸”中除了“悲”还表达了什么?
生:悲愤。
生:悲壮。
师:对,“啸”是“悲中有壮,悲中有愤”。既然我们揣摸出了这种情感,哪位同学把首联读一下?
生2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主动读,且读得很悲愤。)
师:读得很不错!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已经听出了悲愤之情。你能说说为何要这样读吗?
生2:我感觉“啸”字应该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才能读出这种悲愤情感。
师:理解把握得很不错。可见,要把握诗句的情感,深入理解词语是关键。
三读:悲叹
师:我的第二个困惑是:情由景生。诗人首联写了六种景象,而第二联却只有两种景象,这对于情感抒发是不是有点舒缓、松弛?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写到了落叶无边,还写到了落叶的声音;“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写到了江水的无穷无尽,还写到了长江的气势。我觉得这对情感的抒发并没有舒缓。
师:那么你说第二联和第一联相比,诗歌的意境是渐大还是渐小?
生:渐大。“无边”和“不尽”都体现出这一点。
师:对。那么谁能告诉我:这两句诗,诗人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茫然。)
师:试想,如果你是杜甫,面对“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你会感觉到什么?
生:自己的渺小。
生:生命的短暂。
师:是啊,这不正是感叹吗?那位同学能读出这种“悲叹”之情呢?
(几个学生试读。)
师:这一联有包容宇宙之意,既要读得气势开阔,将“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一气读出;又要读出悲叹之情,将“萧萧下”“滚滚来”读出余韵。请听——(教师范读)
生3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学生鼓掌)
四读:悲恨
师:我的第三个困惑是:有人说:“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气势宏大,而后两联之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么开阔,这首诗前后境界并不吻合。”你们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生:表面上,诗人是在写自己。但“艰难苦恨”表达的是:世事的艰难,即诗人忧国忧民;“苦恨”自己历尽艰辛,却功业无成。
师:说得很好。杜甫并非仅仅为个人而愁,更是为国运而愁,为天下苍生而愁;诗人恨自己功业无成,报国无门,这种悲恨之情更体现了诗人把天地苍生尽埋心底的丰富而深厚的情感。由此可见,三四两联宏大境界有没有缩小?
生:没有。
师:那么谁能读出这种丰富而深厚的“悲恨”之情呢?
生4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读得低沉而浑厚。)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4:“悲”“常”“病”“独”重读,能加重悲苦情绪。
师:理解得很好。看来要想读出情感,重读一定要处理好。不过我觉得你把最后一联读得还不是很到位。
五读:悲咽
师:哪位同学再把最后一联读一遍?
生5读: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四字重读。)
师:那么“潦倒新停浊酒杯”怎么读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呢?
(学生有些茫然。)
师:诗人为什么要登高?
生:排遣愁绪。
师:大家说一般如何消愁?
生:喝酒。
师:诗人有没有喝酒?
生:没有。
师:怎么看出?
生:从“停”字可以看出。
师:诗人为什么酒杯已到唇边而又轻轻放下了?
生:因为他更添新愁。
师:对。诗人不但没有借酒消愁,反而增添了更多新愁。因为他欲罢不能啊!所以读最后一句时,应该读出悲咽之声。哪位同学再把最后一句读一遍?
(生6读,教师范读。)
六读:“荡气回肠”之悲
师: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杜甫用一生血泪铸就的,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读出“荡气回肠”的感觉。
(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不错了。我们再配上音乐——(音乐响起,深情诉说)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这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站在长江之滨,面对悲凉的深秋,无情的江流,回想国难当头,漂泊一生,老病孤舟,无不感慨万端,悲凉之情油然而生——(齐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