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除了平常的学校活动、观察和兴趣范围以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他还告诫我们:“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鲜明、长久的照耀。不能靠补课,也不能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要靠阅读,阅读,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小学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双管齐下,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如花香能把蜜蜂引来一样,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现实生活中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往往不高,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让学生乐于读书,还要通过各种活动,去培养他们的兴趣。在实际的引导中,我认为要双管齐下:
首先要做到让课内带动课外。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材料,为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加以充分利用,每教一篇课文前,要求学生认真读通课文,按要求在书上勾点圈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可以标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就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课文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堪称学生的楷模。每学完一篇课文,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例如学习了《修鞋姑娘》、《信任》等,学生从课文中知道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信任,我就建议他们也去搜集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带到班里与同学一起分享,学生个个积极踊跃,第二天就带来了许多书籍,学生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借助书本的力量,使课内外相结合,也使学生阅读的火花得以迸发。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读书的浓厚兴趣。
其次要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可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活动,如:可以把某有一天的中午作为统一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一起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班级内设图书角,大家共同阅读其他同学手中的书籍,使图书的作用更充分了。同时结合“垃圾桶变空,把积攒下的钱买图书”的活动,鼓励和调动学生购书的热情,通过活动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相比着读,看谁在语文课上的语言内容更丰富,课下聊天中的内容更有意义,可见良好氛围的形成使学生从各方面受益。
二、 因势利导,推荐课外书籍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教师要重视为学生选择和推荐书籍,保证孩子们有好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选择推荐的书籍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性强、收效大。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不论什么书,拿到手上就看,由于受语文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阅读障碍大,看起来十分吃力。教师这时应引导学生看带拼音的读物,打下扎扎实实的识字基础,再看其它读物时进而更好。低年级的小学生富于幻想,可多介绍短、浅、有趣的童话,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中高年级可以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我们不但要求学生阅读内容健康的读物,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扩大阅读面,在科学技术获得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教师要善于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推荐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为了对教学有利,凡教材上的课文,可推荐给学生读。通过阅读全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如在教《大禹治水》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带领、挖通、劈开、引导等体会大禹的艰辛。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神话故事,由此可推荐学生读一些神话《沉香救母》、《杜鹃啼血》、《后羿射日》等课外书籍。学生读了都非常感兴趣,逐步有了翻阅课外书籍的激情。
三、潜移默化,指导读书方法
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语云:“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保持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惠及人的一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教育他们做到:
首先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其次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同时,学校也要保证学生读书时间,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作为“自由阅读”时间,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地畅游。最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读书的方法大致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80首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可以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也可以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还可以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好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做一些迁移性练习。如演课本剧、改写、写片断、评价等。
四、滴水穿石,制定读书计划
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量少,没时间读,因此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现在,每个地方各个学校都开展了素质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课外时间的多少,确定读书内容、范围、数量。节假日还有课外可以利用大量时间去阅读大量书籍。聚沙成塔,滴水穿石,一天天地读书,必将创造人间奇迹,不妨屈指算一算,按一个人平均每天自主阅读1小时,一年有300多个小时用来看书,一生有50年看书,那么人的一生会有15000小时进行自我阅读。如果每天看10页书,则一生可读150000页厚的图书。如果把读书笔记加起来,你每天看书时记录50字的笔记,一生将留下750000字的读书笔记。其实就是这些不起眼的数字积累,才成就了历史上的一个个大学问家。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有“读书破万卷”的精神,课外书读多了,有了量的积累,思路自然开阔,见识自然高远,语言就会有如万斛泉水,将汩汩不择地而出,厚积而薄发,文章妙手而偶得之,写出的文章才显底气。最后,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的,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
一、双管齐下,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如花香能把蜜蜂引来一样,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现实生活中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往往不高,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让学生乐于读书,还要通过各种活动,去培养他们的兴趣。在实际的引导中,我认为要双管齐下:
首先要做到让课内带动课外。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材料,为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加以充分利用,每教一篇课文前,要求学生认真读通课文,按要求在书上勾点圈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可以标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就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课文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堪称学生的楷模。每学完一篇课文,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例如学习了《修鞋姑娘》、《信任》等,学生从课文中知道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信任,我就建议他们也去搜集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带到班里与同学一起分享,学生个个积极踊跃,第二天就带来了许多书籍,学生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借助书本的力量,使课内外相结合,也使学生阅读的火花得以迸发。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读书的浓厚兴趣。
其次要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可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活动,如:可以把某有一天的中午作为统一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一起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班级内设图书角,大家共同阅读其他同学手中的书籍,使图书的作用更充分了。同时结合“垃圾桶变空,把积攒下的钱买图书”的活动,鼓励和调动学生购书的热情,通过活动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相比着读,看谁在语文课上的语言内容更丰富,课下聊天中的内容更有意义,可见良好氛围的形成使学生从各方面受益。
二、 因势利导,推荐课外书籍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教师要重视为学生选择和推荐书籍,保证孩子们有好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选择推荐的书籍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性强、收效大。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不论什么书,拿到手上就看,由于受语文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阅读障碍大,看起来十分吃力。教师这时应引导学生看带拼音的读物,打下扎扎实实的识字基础,再看其它读物时进而更好。低年级的小学生富于幻想,可多介绍短、浅、有趣的童话,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中高年级可以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我们不但要求学生阅读内容健康的读物,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扩大阅读面,在科学技术获得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教师要善于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推荐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为了对教学有利,凡教材上的课文,可推荐给学生读。通过阅读全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如在教《大禹治水》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带领、挖通、劈开、引导等体会大禹的艰辛。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神话故事,由此可推荐学生读一些神话《沉香救母》、《杜鹃啼血》、《后羿射日》等课外书籍。学生读了都非常感兴趣,逐步有了翻阅课外书籍的激情。
三、潜移默化,指导读书方法
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语云:“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保持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惠及人的一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教育他们做到:
首先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其次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同时,学校也要保证学生读书时间,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作为“自由阅读”时间,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地畅游。最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读书的方法大致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80首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可以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也可以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还可以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好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做一些迁移性练习。如演课本剧、改写、写片断、评价等。
四、滴水穿石,制定读书计划
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量少,没时间读,因此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现在,每个地方各个学校都开展了素质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课外时间的多少,确定读书内容、范围、数量。节假日还有课外可以利用大量时间去阅读大量书籍。聚沙成塔,滴水穿石,一天天地读书,必将创造人间奇迹,不妨屈指算一算,按一个人平均每天自主阅读1小时,一年有300多个小时用来看书,一生有50年看书,那么人的一生会有15000小时进行自我阅读。如果每天看10页书,则一生可读150000页厚的图书。如果把读书笔记加起来,你每天看书时记录50字的笔记,一生将留下750000字的读书笔记。其实就是这些不起眼的数字积累,才成就了历史上的一个个大学问家。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有“读书破万卷”的精神,课外书读多了,有了量的积累,思路自然开阔,见识自然高远,语言就会有如万斛泉水,将汩汩不择地而出,厚积而薄发,文章妙手而偶得之,写出的文章才显底气。最后,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的,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