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被国家列入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德江县来说,每年都有10多万名青壮年农民工在外打工,全县20个乡镇的4万多名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笔者所从教的青龙镇场口小学,在 1000多名学生中就拥有8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80%以上。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需要学校给与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影响。笔者在自己探索教育方法的同时,借鉴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做法,取得一定成效。其基本做法是:多沟通,多引导,多鼓励、多表扬。
一、多沟通
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动态专门档案,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老家详细地址、暂住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
二、多引导
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留守儿童”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亲情关爱。班主任要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努力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一)制定计划,注重平时。多年来,针对班上“留守儿童”达80%以上的情况,笔者根据“留守儿童”不同情况,逐个进行分类分组,制定帮扶计划,将每个学生的学业情况、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逐一列成表格,按计划实施并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每全“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情况也千差万别。在全面把握每个“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同时,针对少数学习差、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欠缺的“留守儿童”,区别对待,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他们生活学习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
(三)消除痼疾,促进成长。“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留守儿童”感情上得不到正常交流、引导与帮助,缺少父母的呵护和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导致有的“留守儿童”个性怪异、性格孤僻,有的玩世不恭、我行我素,甚至有的拉帮结派、胡作非为,多数“留守儿童”并不缺少生活经济来源,而缺乏关爱、缺乏抚慰。公安部门曾提出两个“大多数”问题: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因此,笔者通过每周班会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感恩党和政府、体谅父母教育等,培养其对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多鼓励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父母亲,在祖父祖母、外祖父祖母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班主任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party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多表扬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问题学生。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需要学校给与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影响。笔者在自己探索教育方法的同时,借鉴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做法,取得一定成效。其基本做法是:多沟通,多引导,多鼓励、多表扬。
一、多沟通
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动态专门档案,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老家详细地址、暂住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
二、多引导
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留守儿童”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亲情关爱。班主任要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努力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一)制定计划,注重平时。多年来,针对班上“留守儿童”达80%以上的情况,笔者根据“留守儿童”不同情况,逐个进行分类分组,制定帮扶计划,将每个学生的学业情况、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逐一列成表格,按计划实施并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每全“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情况也千差万别。在全面把握每个“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同时,针对少数学习差、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欠缺的“留守儿童”,区别对待,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他们生活学习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
(三)消除痼疾,促进成长。“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留守儿童”感情上得不到正常交流、引导与帮助,缺少父母的呵护和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导致有的“留守儿童”个性怪异、性格孤僻,有的玩世不恭、我行我素,甚至有的拉帮结派、胡作非为,多数“留守儿童”并不缺少生活经济来源,而缺乏关爱、缺乏抚慰。公安部门曾提出两个“大多数”问题: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因此,笔者通过每周班会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感恩党和政府、体谅父母教育等,培养其对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多鼓励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父母亲,在祖父祖母、外祖父祖母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班主任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party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多表扬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问题学生。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