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是其基本方式。随着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探索合作学习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
1 合作学习时机不够恰当,内容缺乏选择
课堂上,有的教师提出一个主题,立即宣布小组合作;看到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就组织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往往不考虑是否必要,动不动就采用小组合作,随意性大,往往流于形式……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适合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也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适呢?
1.1 当学习任务难以独立完成时需要合作学习。一些活动课,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在限定时间内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任务,只有合作才能解决问题。这时的合作来自现实需要,学生在自然而然的合作中能够体会合作的价值,提升团结协作的意识。
1.2 解决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适于合作学习,这类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思维特点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就不同。通过合作交流,开发资源,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多向拓展,受到更深的启发。
1.3 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适于合作学习。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此时引导小组及全班的辨析、评判、争论,能够引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感悟,使模糊认识得到澄清,同时也促进了合作意识的培养。
1.4 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需要合作学习。当多数学生同时遇到学习困惑时,正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此刻,从学生的内心而言,他们都产生了最大程度的学习需要;从学生之间互动关系来看,这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合作需要。
2 合作学习机制不够完善,技能明显不足
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成员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任凭学生“自由讨论”;有的小组几乎在搞“一言堂”:优生唱独角戏,复制着教师的权威,中等生随声附和,或是只当忠实的听众,后进生乘机开了“小差”;有的小组一张口就是“我是这样想的”、“我的发现是”、“我以为”……。学生代表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学习小组。一些教师的做法令人担忧:有的教师只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得到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评判,把自已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成为“局外人”;有的教师只评价合作学习的结果,不评价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预设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生成;只追求一个答案,不接纳结果的多样性;只夸小组代言人,不肯定集体智慧的结晶……凡此种种,小组合作学习自由放任,无序低效,评价简单片面,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基本处于“自发的合作状态”,达不到“合作探究”的目的。应该怎样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小组合作呢?
2.1 升华思想,明确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的理念,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明确合作的目标,激励他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积极合作,不懈地努力,把学习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学习结果以及小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形成自觉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2.2 建立规则,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即每个小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这样有利于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师要对组内成员做好角色分工,明确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小组的角色要定期或不定期轮换,以保证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全面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还要引导各学习小组建立小组活动规则,这是有效合作的保障。
2.3 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没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合作交流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动脑动手,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悟导乃至有所创新。只有这样,合作才会积极主动,交流才会异彩纷呈,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又有利于后生的逐层突破。
2.4 适时参与,科学调控,是合作学习的保证。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对学生的学习要做到不包办、不代替,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
自学前,要明确要求,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自学时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小组研讨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及时了解合作的效果,提示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过程等,对陷入困境的学习小组给予必要的提示。组间交流时,引导学生代表小组发言,戒个人显能式发言;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发言,戒语言繁乱不清;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戒过早给出定论;引导学生不断向目标靠拢,戒偏离航向;引导学生思维创新,戒循规蹈矩。实施评价时,以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教师建议为辅;以评价学习小组为主,评价学习个体为辅;以即时即兴式为主,结尾式评价为辅。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会指导学生,把学生引向学习的快车道;学会教学调控,因势利导,优化教学过程;学会评价学生,激励学生健康发展。
2.5 形成技能,学会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合作学习不仅需要积极的合作态度,而且需要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学会求助、学会帮助、学会评价和协调等合作技巧。学生良好合作技巧的应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然而学生不是天生会合作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合作技巧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训练。
合作的方式有多种,合作的手段也有许多。合作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通过合作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培养,将“要我们合作”变为“我们要合作”,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新课程下,如何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合力,将是一个探索不尽的话题。诚如郑金洲教授所说:“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算真正落实了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主编.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李玉平主编.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陕西师范大学
3 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合作学习时机不够恰当,内容缺乏选择
课堂上,有的教师提出一个主题,立即宣布小组合作;看到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就组织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往往不考虑是否必要,动不动就采用小组合作,随意性大,往往流于形式……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适合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也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适呢?
1.1 当学习任务难以独立完成时需要合作学习。一些活动课,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在限定时间内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任务,只有合作才能解决问题。这时的合作来自现实需要,学生在自然而然的合作中能够体会合作的价值,提升团结协作的意识。
1.2 解决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适于合作学习,这类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思维特点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就不同。通过合作交流,开发资源,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多向拓展,受到更深的启发。
1.3 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适于合作学习。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此时引导小组及全班的辨析、评判、争论,能够引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感悟,使模糊认识得到澄清,同时也促进了合作意识的培养。
1.4 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需要合作学习。当多数学生同时遇到学习困惑时,正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此刻,从学生的内心而言,他们都产生了最大程度的学习需要;从学生之间互动关系来看,这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合作需要。
2 合作学习机制不够完善,技能明显不足
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成员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任凭学生“自由讨论”;有的小组几乎在搞“一言堂”:优生唱独角戏,复制着教师的权威,中等生随声附和,或是只当忠实的听众,后进生乘机开了“小差”;有的小组一张口就是“我是这样想的”、“我的发现是”、“我以为”……。学生代表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学习小组。一些教师的做法令人担忧:有的教师只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得到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评判,把自已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成为“局外人”;有的教师只评价合作学习的结果,不评价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预设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生成;只追求一个答案,不接纳结果的多样性;只夸小组代言人,不肯定集体智慧的结晶……凡此种种,小组合作学习自由放任,无序低效,评价简单片面,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基本处于“自发的合作状态”,达不到“合作探究”的目的。应该怎样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小组合作呢?
2.1 升华思想,明确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的理念,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明确合作的目标,激励他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积极合作,不懈地努力,把学习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学习结果以及小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形成自觉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2.2 建立规则,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即每个小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这样有利于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师要对组内成员做好角色分工,明确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小组的角色要定期或不定期轮换,以保证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全面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还要引导各学习小组建立小组活动规则,这是有效合作的保障。
2.3 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没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合作交流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动脑动手,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悟导乃至有所创新。只有这样,合作才会积极主动,交流才会异彩纷呈,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又有利于后生的逐层突破。
2.4 适时参与,科学调控,是合作学习的保证。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对学生的学习要做到不包办、不代替,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
自学前,要明确要求,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自学时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小组研讨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及时了解合作的效果,提示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过程等,对陷入困境的学习小组给予必要的提示。组间交流时,引导学生代表小组发言,戒个人显能式发言;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发言,戒语言繁乱不清;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戒过早给出定论;引导学生不断向目标靠拢,戒偏离航向;引导学生思维创新,戒循规蹈矩。实施评价时,以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教师建议为辅;以评价学习小组为主,评价学习个体为辅;以即时即兴式为主,结尾式评价为辅。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会指导学生,把学生引向学习的快车道;学会教学调控,因势利导,优化教学过程;学会评价学生,激励学生健康发展。
2.5 形成技能,学会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合作学习不仅需要积极的合作态度,而且需要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学会求助、学会帮助、学会评价和协调等合作技巧。学生良好合作技巧的应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然而学生不是天生会合作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合作技巧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训练。
合作的方式有多种,合作的手段也有许多。合作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通过合作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培养,将“要我们合作”变为“我们要合作”,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新课程下,如何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合力,将是一个探索不尽的话题。诚如郑金洲教授所说:“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算真正落实了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主编.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李玉平主编.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陕西师范大学
3 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