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后采用持续性气道湿化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从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8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分析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2例,两组患者均在气管切开后采用持续性气道湿化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强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的湿化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加强全面护理效果显著,降低了肺部感染及刺激性咳嗽的发生率,保持气道通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持续性气道湿化 气管切开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38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232-0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且昏迷时间长、病情变化迅速,并发症多,治疗起来相对困难,常由于气道梗阻未及时解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气道通畅。行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直接于外界接触,使得气道失去了保持湿化功能的屏障,水分大量丢失,气道干燥,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气道阻塞,另一方面,气道抗感染能力下降,使得病菌大量侵入,出现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生命[1],所有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全面护理尤为关键。解除气道梗阻行气管切开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的气道湿化护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院研究持续性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中取得显著性临床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8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分析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GCS评分3~8分,伤后昏迷6小时以上;存在明显意识障碍或再次出现昏迷;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均实行气管切开术;家属同意患者参加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原有呼吸道疾病、肺部感染者;重要脏器衰竭者;无咳嗽反射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2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2.5±11.69)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25-65岁,平均年龄(45.0±11.97)岁。广泛颅骨骨折26例,广泛脑挫裂伤31例,脑干损伤11例,颅内血肿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类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改变及缺氧情况有无变化,注意有无皮下气肿、有无套管脱出、术后出血、纵隔气肿、支气管肺炎、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并注意分泌物的性质、颜色、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采取标本做好痰培养、药敏试验。监测电解质、肾功、肝功及血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及时可靠依据[2]。保持病室空气湿润、新鲜、清洁,每日开窗通风30min,通风时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为21~22℃,湿度50%~60%。内套管采用煮沸消毒或2%碘伏浸泡消毒,每6~8 h 1次。选择粗细适宜的气管套管,在合理使用范围内选用较粗的气管套管。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有效的气管切开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关键步骤之一,行气管切开的病人丧失了湿化气道湿化功能,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病菌滋生,易产生气道阻塞、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气管切开后积极有效的气道湿化护理对病人预后至关重要 [3]。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首要措施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切开是解决呼吸道阻塞,迅速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其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因此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术后维持气管套管的通畅至关重要,良好的湿化能确保呼吸道通畅,保证脑部供氧,改善脑外伤预后。在此基础上,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改变及缺氧情况有无变化,做好痰培养、药敏试验。监测电解质、肾功、肝功及血气分析。保持病室空气湿润、新鲜、清洁,室内温度适宜,行全面有效的护理。本文章通过上述研究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持续性气道湿化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中提到的持续性雾化气道湿化不论是在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还是经治疗后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均优于间断气道湿化,能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岩,赵秀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性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0),169-170
[2]陈晓艳,曹玲,仲悦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用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3,28(20),65-66
[3]邓连兴.不同气道湿化液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的对比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1),154-155
方法:选取从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8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分析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2例,两组患者均在气管切开后采用持续性气道湿化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强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的湿化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加强全面护理效果显著,降低了肺部感染及刺激性咳嗽的发生率,保持气道通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持续性气道湿化 气管切开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38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232-0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且昏迷时间长、病情变化迅速,并发症多,治疗起来相对困难,常由于气道梗阻未及时解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气道通畅。行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直接于外界接触,使得气道失去了保持湿化功能的屏障,水分大量丢失,气道干燥,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气道阻塞,另一方面,气道抗感染能力下降,使得病菌大量侵入,出现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生命[1],所有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全面护理尤为关键。解除气道梗阻行气管切开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的气道湿化护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院研究持续性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中取得显著性临床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8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分析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GCS评分3~8分,伤后昏迷6小时以上;存在明显意识障碍或再次出现昏迷;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均实行气管切开术;家属同意患者参加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原有呼吸道疾病、肺部感染者;重要脏器衰竭者;无咳嗽反射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2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2.5±11.69)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25-65岁,平均年龄(45.0±11.97)岁。广泛颅骨骨折26例,广泛脑挫裂伤31例,脑干损伤11例,颅内血肿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类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改变及缺氧情况有无变化,注意有无皮下气肿、有无套管脱出、术后出血、纵隔气肿、支气管肺炎、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并注意分泌物的性质、颜色、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采取标本做好痰培养、药敏试验。监测电解质、肾功、肝功及血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及时可靠依据[2]。保持病室空气湿润、新鲜、清洁,每日开窗通风30min,通风时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为21~22℃,湿度50%~60%。内套管采用煮沸消毒或2%碘伏浸泡消毒,每6~8 h 1次。选择粗细适宜的气管套管,在合理使用范围内选用较粗的气管套管。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有效的气管切开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关键步骤之一,行气管切开的病人丧失了湿化气道湿化功能,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病菌滋生,易产生气道阻塞、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气管切开后积极有效的气道湿化护理对病人预后至关重要 [3]。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首要措施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切开是解决呼吸道阻塞,迅速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其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因此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术后维持气管套管的通畅至关重要,良好的湿化能确保呼吸道通畅,保证脑部供氧,改善脑外伤预后。在此基础上,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改变及缺氧情况有无变化,做好痰培养、药敏试验。监测电解质、肾功、肝功及血气分析。保持病室空气湿润、新鲜、清洁,室内温度适宜,行全面有效的护理。本文章通过上述研究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持续性气道湿化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中提到的持续性雾化气道湿化不论是在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还是经治疗后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均优于间断气道湿化,能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岩,赵秀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性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0),169-170
[2]陈晓艳,曹玲,仲悦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用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3,28(20),65-66
[3]邓连兴.不同气道湿化液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的对比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1),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