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文综考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因此,要搞好政治学科的教学工作,提高政治学科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能力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就会成为“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知识的积累不应理解为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所追求的是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当一个个单项知识经过积累和联结,才能为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所以,在高考复习中掌握政治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很重要,而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结成有机整体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迁移的本领,只有对知识进行很好的迁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那么,什么是知识的迁移呢?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的观点,所谓知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即已获得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凡是这种影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称为学习的正迁移;反之这种影响起到抑制或消极的干扰作用,就称为学习的负迁移。由此可见,知识的迁移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高考复习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正迁移能力的培养,克服学习的负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综合能力。
一、学习正迁移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和质量,必须采取措施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为学生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大纲,挖掘教材中的隐形知识,对课本知识予以拓展,把知识讲清、讲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领会每一个概念和原理。在复习中要特别重视对比分析法的运用,运用对比分析法,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很好的知识迁移。中学政治课教材中的知识点并不是孤立的,只有弄清相关知识点的异同,才能增强认知结构中知识概念的可利用性、清晰性和稳定性,才能促进知识迁移的完成。因此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要重视和加强对比分析法的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商品和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规律和规则、民主和专政、国体和政体等都可以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促进学生完成知识间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专题复习重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否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选择合适的教学主线索,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围绕主线索串联成一体,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之相关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例如:经济常识部分可引导学生从基本经济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交换和消费理论、对外经济关系五个板块进行知识整合和梳理;哲学部分可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块进行整合。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链内的正迁移,使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而且还可以与唯物论相区别,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
热点复习重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进行迁移。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教师首先必须选好背景材料,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角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复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时,首先选定材料,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然后引导学生分别从政治、经济、哲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措施和意义。这样不仅条理清楚,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二、防止学生学习负迁移的发生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正迁移能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材料间的关系及思维定势等因素都会导致负迁移的产生,从而影响或干扰了新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正迁移能力的同时,还要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消退已有的错误知识和认识。复习中必须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原理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通过适当的练习强化对正确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排除错误选项消退错误知识,防止发生知识的负迁移。
通过对比分析,克服学习的负迁移。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相近的概念或原理虽本质不同,但有其共同点,在教学中若忽视这些概念或原理之间的混同性、交错性干扰,势必产生负迁移。因此教学中要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原理,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识别真伪,并让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理由。例如:现象和规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民主程度和民主性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等,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判断、评价和矫正,从而提高辨别能力,克服因基本概念或原理混淆而造成学习的负迁移。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思维有多种形式,高考复习中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掌握多种思维方法,并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形成思维的灵活性,特别是解题过程中不能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集中在类似旧问题的解题模式上,生搬已掌握的解题模式去解题,致使形成思维定势,产生干扰,得出错误的解答。如在分析从政治角度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时,一定要注意审题,切忌照搬经济做法。总之,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正迁移能力,增强抵抗负迁移的免疫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2002级教育硕士)
那么,什么是知识的迁移呢?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的观点,所谓知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即已获得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凡是这种影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称为学习的正迁移;反之这种影响起到抑制或消极的干扰作用,就称为学习的负迁移。由此可见,知识的迁移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高考复习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正迁移能力的培养,克服学习的负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综合能力。
一、学习正迁移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和质量,必须采取措施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为学生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大纲,挖掘教材中的隐形知识,对课本知识予以拓展,把知识讲清、讲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领会每一个概念和原理。在复习中要特别重视对比分析法的运用,运用对比分析法,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很好的知识迁移。中学政治课教材中的知识点并不是孤立的,只有弄清相关知识点的异同,才能增强认知结构中知识概念的可利用性、清晰性和稳定性,才能促进知识迁移的完成。因此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要重视和加强对比分析法的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知识点和基本概念,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商品和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规律和规则、民主和专政、国体和政体等都可以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促进学生完成知识间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专题复习重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否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选择合适的教学主线索,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围绕主线索串联成一体,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之相关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例如:经济常识部分可引导学生从基本经济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交换和消费理论、对外经济关系五个板块进行知识整合和梳理;哲学部分可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块进行整合。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链内的正迁移,使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而且还可以与唯物论相区别,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
热点复习重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进行迁移。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教师首先必须选好背景材料,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角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复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时,首先选定材料,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然后引导学生分别从政治、经济、哲学角度分析其原因、措施和意义。这样不仅条理清楚,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二、防止学生学习负迁移的发生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正迁移能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材料间的关系及思维定势等因素都会导致负迁移的产生,从而影响或干扰了新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正迁移能力的同时,还要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消退已有的错误知识和认识。复习中必须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原理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通过适当的练习强化对正确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排除错误选项消退错误知识,防止发生知识的负迁移。
通过对比分析,克服学习的负迁移。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相近的概念或原理虽本质不同,但有其共同点,在教学中若忽视这些概念或原理之间的混同性、交错性干扰,势必产生负迁移。因此教学中要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原理,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识别真伪,并让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理由。例如:现象和规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民主程度和民主性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等,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判断、评价和矫正,从而提高辨别能力,克服因基本概念或原理混淆而造成学习的负迁移。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思维有多种形式,高考复习中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掌握多种思维方法,并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形成思维的灵活性,特别是解题过程中不能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集中在类似旧问题的解题模式上,生搬已掌握的解题模式去解题,致使形成思维定势,产生干扰,得出错误的解答。如在分析从政治角度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时,一定要注意审题,切忌照搬经济做法。总之,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正迁移能力,增强抵抗负迁移的免疫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2002级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