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飞跃,社会的进步,社会上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责任则在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才能实现21世纪的世纪竞争实质——人才的竞争。
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实施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只有注入新鲜的血液,教改工作才会显出勃勃的生命力——这就是教研的力量。在我国广阔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农村的小学教研工作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一、农村教研工作的现状
(一)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的转变表面化,不深入、不彻底
当前,虽然我们大部分学校都说素质教育,但并没有彻底地摆脱“应试”教育的观念,多数学校都认为:不管怎样教,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再加上个别地方的教育部门仍然以“应试”教育的成绩排队,而且涉及教师的评优、年度考核,迫使许多教师仍墨守成规,受“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导致“素质教育”处于被动,而课改工作也成为有计划、无实效的研究性工作。学校的教研工作只停留在表面:听几节课后进行评议、记载、归类、入档,进行简单的课改,没有深层次地剖析和钻研。
(二)学校管理模式老化、不科学、不规范
在教育的不断发展、普及、升华中,为未来社会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势在必行。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虽然形式上说向新课改转变,但这种意识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进行深入推广。因管理模式老化、陈旧,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学校评价中仍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特别是在职称的评定中仍有“人情化”的成分。虽说是结构工资制,而在实际分配中仍有形式主义,不能真实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缺乏竞争机制、竞争意识。在有的学校,教学环境中教改仍是死水一潭。
(三)教师工作繁忙,不能全身心地搞教研
农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由于专业化人员的缺乏,又迫于教学成绩的压力,利用课余时间超工作量辅导学生,同时,还要按上级的有关要求和模式进行备课,批改作业,再加上业务学习、政治学习、师德师风学习、远程教育学习,使教师忙于这种超负荷的工作中,整日忙忙碌碌、疲惫不堪,有时还得应付上级部门“额外”的检查,如: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党员培训等等。班主任还得进行安全、卫生、健康、法制、国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
(四)学生作业量过多、过重,被动学习,学习氛围不浓
迫于“应试”的压力,学生作业不按量布置,教师上课不按学校课表进行,教师只注重语文、数学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作业不仅来自学校的超量,还有来自家庭的超标,所以不能保质完成,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
二、对农村教研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领导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时代性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在发展,管理要创新。在学校管理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去实施,同时也要加强适时的评价,真正体现工资的“按劳分配”;同时也要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体现教学中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教学管理新方法;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灵活性。从而展现学校办学的新风尚,使学校、教师、学生真正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气象。
(二)加强教师的教研意识
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明天的,只有改革和创新,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也只有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钻研才能实现教育的时代性和超前性。教师通过教研工作,从传统的教学手段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信息技术转变,以现代信息化技术带动学校的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只有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如:观摩课、示范课、汇报课、优质课,进行集体备课、说课、评价、教学反馈、改进尝试等教研形式,提高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学水平,发挥学校教研活动的作用,真正体现以“教研促教改,教研促质量”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学校树立目标,力保实效
学校每学年(学期)制定可操作的教研工作方案,做到人人心中有教研,人人知道做什么,该怎么做,确保目标的准确性、实用性、可行性,确保教研工作的时间和资料储备,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记载、有反馈。真正掀起“人人搞教研,教研兴校,质量立校,育人为本,适应发展”的新的教学观念。并对教研工作突出的教师,或有论文发表的教师,在考核、评优中给予加分、表彰。
只有加强教研工作,才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在课改中探索和实践,不断给学生创造自主、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生活在湛蓝的天空下,自由、健康地成长,让课堂中充满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中获取知识,也只有加强教研工作才能使我国的农村教育步入教育革新的新时代。
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实施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只有注入新鲜的血液,教改工作才会显出勃勃的生命力——这就是教研的力量。在我国广阔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农村的小学教研工作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一、农村教研工作的现状
(一)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的转变表面化,不深入、不彻底
当前,虽然我们大部分学校都说素质教育,但并没有彻底地摆脱“应试”教育的观念,多数学校都认为:不管怎样教,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再加上个别地方的教育部门仍然以“应试”教育的成绩排队,而且涉及教师的评优、年度考核,迫使许多教师仍墨守成规,受“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导致“素质教育”处于被动,而课改工作也成为有计划、无实效的研究性工作。学校的教研工作只停留在表面:听几节课后进行评议、记载、归类、入档,进行简单的课改,没有深层次地剖析和钻研。
(二)学校管理模式老化、不科学、不规范
在教育的不断发展、普及、升华中,为未来社会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势在必行。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虽然形式上说向新课改转变,但这种意识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进行深入推广。因管理模式老化、陈旧,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学校评价中仍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特别是在职称的评定中仍有“人情化”的成分。虽说是结构工资制,而在实际分配中仍有形式主义,不能真实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缺乏竞争机制、竞争意识。在有的学校,教学环境中教改仍是死水一潭。
(三)教师工作繁忙,不能全身心地搞教研
农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由于专业化人员的缺乏,又迫于教学成绩的压力,利用课余时间超工作量辅导学生,同时,还要按上级的有关要求和模式进行备课,批改作业,再加上业务学习、政治学习、师德师风学习、远程教育学习,使教师忙于这种超负荷的工作中,整日忙忙碌碌、疲惫不堪,有时还得应付上级部门“额外”的检查,如: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党员培训等等。班主任还得进行安全、卫生、健康、法制、国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
(四)学生作业量过多、过重,被动学习,学习氛围不浓
迫于“应试”的压力,学生作业不按量布置,教师上课不按学校课表进行,教师只注重语文、数学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作业不仅来自学校的超量,还有来自家庭的超标,所以不能保质完成,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
二、对农村教研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领导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时代性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在发展,管理要创新。在学校管理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去实施,同时也要加强适时的评价,真正体现工资的“按劳分配”;同时也要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体现教学中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教学管理新方法;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灵活性。从而展现学校办学的新风尚,使学校、教师、学生真正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气象。
(二)加强教师的教研意识
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明天的,只有改革和创新,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也只有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钻研才能实现教育的时代性和超前性。教师通过教研工作,从传统的教学手段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信息技术转变,以现代信息化技术带动学校的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只有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如:观摩课、示范课、汇报课、优质课,进行集体备课、说课、评价、教学反馈、改进尝试等教研形式,提高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学水平,发挥学校教研活动的作用,真正体现以“教研促教改,教研促质量”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学校树立目标,力保实效
学校每学年(学期)制定可操作的教研工作方案,做到人人心中有教研,人人知道做什么,该怎么做,确保目标的准确性、实用性、可行性,确保教研工作的时间和资料储备,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记载、有反馈。真正掀起“人人搞教研,教研兴校,质量立校,育人为本,适应发展”的新的教学观念。并对教研工作突出的教师,或有论文发表的教师,在考核、评优中给予加分、表彰。
只有加强教研工作,才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在课改中探索和实践,不断给学生创造自主、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生活在湛蓝的天空下,自由、健康地成长,让课堂中充满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中获取知识,也只有加强教研工作才能使我国的农村教育步入教育革新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