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保持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结构的契合,必须实现基层组织建设重心向社区的战略性转移。社区党建在观念创新、功能定位、领导方式、活动空间、基层组织设置方式等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基层党建的创新。
[关键词] 社区党建; 基层党建; 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8-0040-02
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战斗力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转型,社区(社区可以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种,二者存在很大差别。与此相应,城市社区党建与农村社区党建也各有特点。本文所讲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均指城市社区和城市社区党建。)在城市的蓬勃发展,以单位党建为重心的传统基层党建遇到了很大挑战。如何面对新情况,推动社区党建,与时俱进地实现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要问题。
(一)
党是否有力量,取决于其基层组织与社会结构的契合程度。建国后,党面对两个紧要问题:一是如何集中有限资源,尽快实现经济的巨大发展;二是如何改变近百年来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对社会的有机整合。对前一问题,我们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控制了所有资源。对后一问题,我们在城市逐步建立了各种单位组织,吸纳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计划经济体制是单位存在的经济基础,作为社会资源的惟一拥有者,国家通过单位分配资源,个人的物质保障、价值追求等都必须依赖某一单位才能实现,社会成员成为“单位人”。在这样的体制结构中,党的系统通过基层组织、执政的行政权力延伸到每一个单位内部,深入群众中去,与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同时也对社会成员进行有力的引导。这样,中国社会形成了以党的基层组织为轴心的单位制的社会结构,其内在逻辑是: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经济生产单位为基础,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框架,以国家全面主导社会为动力,将社会生产和生活组织到各种各样的单位组织或单位体系,从而形成以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单位组织为基本构成要素的社会结构形式。显然,这种社会结构体系与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之间有很强的内在契合性。党和国家只要掌握了单位组织,也就掌握了整个社会。(林尚立:《社区党建: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生长点》,载《上海党史党建》2001年第3期)
不可否认,党通过设在单位的基层组织对社会进行整合,曾获得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整合和政治动员能力,各项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造成诸多问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党代企;党高度行政化,在管理行政、企业具体事务中牵扯了太多精力,造成党不管党等现象。
党通过设在单位的基层组织对社会进行有效整合,是建立在三个条件基础上的:国家掌握所有资源;社会成员对固定单位组织的依附;在各单位组织中普遍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这三个条件都受到冲击。随着党政、党企分开,政府职能转变,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党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通过控制国家直接掌握社会资源。单位摆脱了原来承担的多重社会职能,正在转变为功能趋向单一的独立利益主体。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脱离出原有单位组织空间,个人的物质保障和价值追求更多依靠单位之外的社会空间来实现,“单位人”逐渐还原为“社会人”。再加上进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使得独立于原有单位组织之外的社会成员与日俱增。在社区中出现的大量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大多是党的工作的空白点,党对于这些新生社会主体缺乏积极、有效的能量输入。这种变化表明,党通过设在单位的基层组织对社会进行整合的模式必须改变。
(二)
要使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结构保持契合,就必须根据单位制衰微,人、财、物向社区沉淀,社区蓬勃发展的现实,实现城市基层组织建设重心向社区的战略性转移。社区党建所承载的不仅是党的自我完善,更重要的是承担在新型社会结构中,通过对传统基层党建的创新,以永葆党的战斗力的任务。
第一,观念创新,由包办社会转到发育社会。在传统党建中,党包揽一切,党和政府包办了社会。尽管一度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但长此下去,却导致国家权力与国家能力的悖论,即国家管辖范围非常宽泛,但国家实际渗透社会的能力软弱。同时,社会肌体发育不全,社会组织功能萎缩。这反过来又成为国家强化对社会控制的理由。如此又进一步扼制社会发育,形成恶性循环。在社区党建中,党领导社会要建立在尊重社会运行规律基础之上,由包办社会变为发育社会。即使在当前社会自治功能不足,不得不需要党和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情况下,党也不能再包办。要首先把党定位于社会发育的积极参与者、服务社会的政治力量,通过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方向保证功能、党员的榜样示范效应、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等方面实现对社会的有效领导。
第二,党的功能重新定位,由高度行政化的功能定位转向高度政党化的功能定位。(同上)根据民主政治的一般原理,政党是联结民众与国家政权的纽带。民众通过政党作用于国家政权,政党代表民众控制国家政权。在政治过程中,政党实际上发挥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是沟通社会与国家政权的桥梁;另一方面,它是社会控制国家政权之手的延伸。中国共产党同一切政党一样,都必须遵循执政规律,负起政党的职责。作为在社区的基层党组织,要摈弃传统基层组织包办一切社会事务,忽视政党应然功能的行政化定位,实现“党要管党”,时刻关心、代表、综合社区居民利益,将居民要求及时注入政治体系之中,从而在赢得民众的信赖基础上,真正成为凝聚社会、整合社会、动员社会的政治核心。
第三,领导方式的创新。(1)依法执政。在传统单位党建中,虽有依法执政的要求,但单位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不明显,单位不会苛求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而在社区党建中,社区居民、社区各种组织与党组织没有行政、经济关联,主体性很强。一旦社区党建的某些做法损及其主体性,会激发其法律回应。(2)社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平等性,在社区自治过程中,不能再重复传统单位党建中党发号施令那一套,而必须发扬民主。(3)社区的自治性,要求党从以强调纪律要求单位成员服从党组织,转到社区党建的坚持被领导者自愿、服从基础上来。(高国舫:《城市社区建设中党的领导方式的创新》,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05年第3期)(4)传统党建,经常抽象强调党的政治性。在社区党建中,党的政治性要融于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之中,党组织尤其要重视在社会公益性工作中发挥作用。
第四,活动范围的扩展,从“剩余空间”到社区全部空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是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街道、居委会所负责的只是数量很少的没有被单位所覆盖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整合体系中起拾遗补阙作用。与此相应的是,单位党建控制了绝大多数政治资源,街道党建只是在剩余空间内活动。社区党建与街道党建有历史承接性,但并非同一事物。社区党建活动的范围不再是“剩余空间”,而是覆盖整个社区方方面面“区域性”党建工作。这就需要向社区党建注入大量党建资源,改变条强块弱的党建格局,使社区党建与单位党建都获得巨大发展。
第五,党基层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传统的基层党组织按照生产和地区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有党员三人以上即可建立党支部。该方式的前提条件是:组织的政治化色彩所决定的高度稳定性;组成人员由生存和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对组织的高度依附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单位组织日益专业化,其政治化色彩淡化。新生社会组织往往不带有政治色彩,兼并、破产使其生存状态多不稳定。某些新社会组织甚至拒绝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种种情况表明,必须探索新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实践中出现了“属地化”党建模式的探索,即“以地域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设立党的基层组织,统一管理社区内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党员的现代党组织设置方式和党员队伍管理模式。”(谢俊春:《论城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党员管理模式的现代化》,载《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在社区各类新生组织中的“建党”工作中,各地因地制宜,按“竖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理有效”的原则,创造出不少新方式。如凡有党员三人以上的设支部,三人以下的,可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原则,建立联合党组织。没有党员的,建立党建工作联络员制度,积极发展党员等。如何在党章范围内,结合新的实际,积极有效地建立社区党组织,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保定师范专科学校)
[关键词] 社区党建; 基层党建; 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8-0040-02
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战斗力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转型,社区(社区可以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种,二者存在很大差别。与此相应,城市社区党建与农村社区党建也各有特点。本文所讲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均指城市社区和城市社区党建。)在城市的蓬勃发展,以单位党建为重心的传统基层党建遇到了很大挑战。如何面对新情况,推动社区党建,与时俱进地实现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要问题。
(一)
党是否有力量,取决于其基层组织与社会结构的契合程度。建国后,党面对两个紧要问题:一是如何集中有限资源,尽快实现经济的巨大发展;二是如何改变近百年来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对社会的有机整合。对前一问题,我们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控制了所有资源。对后一问题,我们在城市逐步建立了各种单位组织,吸纳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计划经济体制是单位存在的经济基础,作为社会资源的惟一拥有者,国家通过单位分配资源,个人的物质保障、价值追求等都必须依赖某一单位才能实现,社会成员成为“单位人”。在这样的体制结构中,党的系统通过基层组织、执政的行政权力延伸到每一个单位内部,深入群众中去,与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同时也对社会成员进行有力的引导。这样,中国社会形成了以党的基层组织为轴心的单位制的社会结构,其内在逻辑是: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经济生产单位为基础,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框架,以国家全面主导社会为动力,将社会生产和生活组织到各种各样的单位组织或单位体系,从而形成以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单位组织为基本构成要素的社会结构形式。显然,这种社会结构体系与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之间有很强的内在契合性。党和国家只要掌握了单位组织,也就掌握了整个社会。(林尚立:《社区党建: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生长点》,载《上海党史党建》2001年第3期)
不可否认,党通过设在单位的基层组织对社会进行整合,曾获得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整合和政治动员能力,各项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造成诸多问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党代企;党高度行政化,在管理行政、企业具体事务中牵扯了太多精力,造成党不管党等现象。
党通过设在单位的基层组织对社会进行有效整合,是建立在三个条件基础上的:国家掌握所有资源;社会成员对固定单位组织的依附;在各单位组织中普遍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这三个条件都受到冲击。随着党政、党企分开,政府职能转变,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党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通过控制国家直接掌握社会资源。单位摆脱了原来承担的多重社会职能,正在转变为功能趋向单一的独立利益主体。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脱离出原有单位组织空间,个人的物质保障和价值追求更多依靠单位之外的社会空间来实现,“单位人”逐渐还原为“社会人”。再加上进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使得独立于原有单位组织之外的社会成员与日俱增。在社区中出现的大量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大多是党的工作的空白点,党对于这些新生社会主体缺乏积极、有效的能量输入。这种变化表明,党通过设在单位的基层组织对社会进行整合的模式必须改变。
(二)
要使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结构保持契合,就必须根据单位制衰微,人、财、物向社区沉淀,社区蓬勃发展的现实,实现城市基层组织建设重心向社区的战略性转移。社区党建所承载的不仅是党的自我完善,更重要的是承担在新型社会结构中,通过对传统基层党建的创新,以永葆党的战斗力的任务。
第一,观念创新,由包办社会转到发育社会。在传统党建中,党包揽一切,党和政府包办了社会。尽管一度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但长此下去,却导致国家权力与国家能力的悖论,即国家管辖范围非常宽泛,但国家实际渗透社会的能力软弱。同时,社会肌体发育不全,社会组织功能萎缩。这反过来又成为国家强化对社会控制的理由。如此又进一步扼制社会发育,形成恶性循环。在社区党建中,党领导社会要建立在尊重社会运行规律基础之上,由包办社会变为发育社会。即使在当前社会自治功能不足,不得不需要党和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情况下,党也不能再包办。要首先把党定位于社会发育的积极参与者、服务社会的政治力量,通过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方向保证功能、党员的榜样示范效应、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等方面实现对社会的有效领导。
第二,党的功能重新定位,由高度行政化的功能定位转向高度政党化的功能定位。(同上)根据民主政治的一般原理,政党是联结民众与国家政权的纽带。民众通过政党作用于国家政权,政党代表民众控制国家政权。在政治过程中,政党实际上发挥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是沟通社会与国家政权的桥梁;另一方面,它是社会控制国家政权之手的延伸。中国共产党同一切政党一样,都必须遵循执政规律,负起政党的职责。作为在社区的基层党组织,要摈弃传统基层组织包办一切社会事务,忽视政党应然功能的行政化定位,实现“党要管党”,时刻关心、代表、综合社区居民利益,将居民要求及时注入政治体系之中,从而在赢得民众的信赖基础上,真正成为凝聚社会、整合社会、动员社会的政治核心。
第三,领导方式的创新。(1)依法执政。在传统单位党建中,虽有依法执政的要求,但单位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不明显,单位不会苛求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而在社区党建中,社区居民、社区各种组织与党组织没有行政、经济关联,主体性很强。一旦社区党建的某些做法损及其主体性,会激发其法律回应。(2)社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平等性,在社区自治过程中,不能再重复传统单位党建中党发号施令那一套,而必须发扬民主。(3)社区的自治性,要求党从以强调纪律要求单位成员服从党组织,转到社区党建的坚持被领导者自愿、服从基础上来。(高国舫:《城市社区建设中党的领导方式的创新》,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05年第3期)(4)传统党建,经常抽象强调党的政治性。在社区党建中,党的政治性要融于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之中,党组织尤其要重视在社会公益性工作中发挥作用。
第四,活动范围的扩展,从“剩余空间”到社区全部空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是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街道、居委会所负责的只是数量很少的没有被单位所覆盖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整合体系中起拾遗补阙作用。与此相应的是,单位党建控制了绝大多数政治资源,街道党建只是在剩余空间内活动。社区党建与街道党建有历史承接性,但并非同一事物。社区党建活动的范围不再是“剩余空间”,而是覆盖整个社区方方面面“区域性”党建工作。这就需要向社区党建注入大量党建资源,改变条强块弱的党建格局,使社区党建与单位党建都获得巨大发展。
第五,党基层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传统的基层党组织按照生产和地区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有党员三人以上即可建立党支部。该方式的前提条件是:组织的政治化色彩所决定的高度稳定性;组成人员由生存和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对组织的高度依附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单位组织日益专业化,其政治化色彩淡化。新生社会组织往往不带有政治色彩,兼并、破产使其生存状态多不稳定。某些新社会组织甚至拒绝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种种情况表明,必须探索新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实践中出现了“属地化”党建模式的探索,即“以地域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设立党的基层组织,统一管理社区内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党员的现代党组织设置方式和党员队伍管理模式。”(谢俊春:《论城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党员管理模式的现代化》,载《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在社区各类新生组织中的“建党”工作中,各地因地制宜,按“竖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理有效”的原则,创造出不少新方式。如凡有党员三人以上的设支部,三人以下的,可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原则,建立联合党组织。没有党员的,建立党建工作联络员制度,积极发展党员等。如何在党章范围内,结合新的实际,积极有效地建立社区党组织,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保定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