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精神文明的培养。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当前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情况、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均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关键词: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现状;缺失
中图分类号:G8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50-01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和核心。高校体育精神体现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反映出校园人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是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和学生这一群体特有的一种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具有较强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传承和发展正能量的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的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广西师范学院2012-2015级四个年级本科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问卷有效率为95.25%。问卷调查涵盖全校文史类、理工类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样本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情况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能够作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熏陶。
通过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愿的调查得知,从总体看,被调查的学生表现出较好的体育活动参与意愿。其中,33.75%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与体育活动,36.02%表示比较愿意参与体育活动,23.43%的学生参与意愿处于一般水平,也有6.8%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此外,男生和女生,文史类专业学生和理工类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意愿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频率的调查发现,每个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被调查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1-2次,占51.89%,其次是每周3-4次,占25.94%,每周参与体育活动5次以上的学生占12.59%,且女生的比例明显低于男生。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仍有9.57%学生一次也没有参加体育活动。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与其自身对体育精神文化的理解不同而不同。主要表现在:
对于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每周参与频率将其划分为三类群体:一类是一般参与群体(每周1-2次),表现为随性而至,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另一类是普通参与群体(每周3-4次),表现为不冷不热,他们对体育有了进一步认识,认为追求体育不仅是为了健康,更是一项技能;最后一类是积极参与群体(每周5次以上),表现为热情高涨,他们能够真正理解体育精神文化内涵,认为追求体育是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对于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而言,我们可以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归纳为“三无”:无兴趣、无时间、无能力。从体育精神文化角度诠释,这“三无”就是不了解体育的价值与意义、不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以及没有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二)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体育价值取向是指体育价值主体从事体育活动时所表达的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它从总体上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一般认识。
本文主要从体育的健身健美价值取向、休闲娱乐价值取向、人际交往价值取向、心理健康价值取向、个性发展取向和教育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体育的健身价值、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和体育的心理健康价值认同度比较高,其中,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休闲娱乐,丰富课余生活”、“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悦”的正向选择率分别是85.64%、69.77%、65.92%。相比之下,体育的人际交往价值、体育的个性发展价值和体育的教育价值的认同度相对比较低。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拓宽交往空间,增进情感友谊”的占38.04%,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诚信、创新意识”的占40.05%。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生理、娱乐层面,至于在体育对人的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造成的深层次影响,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领会。
(三)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它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体育环境和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体育态度,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还未形成良好的体育物质文化环境。被调查学生对学校体育图书资料、体育活动场地、体育教学氛围、体育网络环境的满意度都非常低,正向选择率仅占5.54%、6.78%、8.56%、6.55%。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通过体育课堂、体育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体育运动和体育知识。由此可见,在知识信息时代,优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当前,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略显不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价值取向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均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这与高校体育教育程度不够、体育活动场地匮乏、体育教师素质不高、体育宣传意识和力度差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大学生的性别、年龄特点、专业背景也一定程度影响着他们对体育精神文化的认知和实践。
弘扬和发展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着力点,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行为习惯、精神风貌、道德风尚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从体育文化活动、体育师资队伍、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宣传平台等各个方面进行突破。
参考文献:
[1]姜志明,樊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于可红,张俏.世界一流大学与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李国泰,李慧.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与弥补[J].体育科学研究,2016,20(1):75-78
关键词: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现状;缺失
中图分类号:G8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50-01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和核心。高校体育精神体现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反映出校园人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是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和学生这一群体特有的一种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具有较强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传承和发展正能量的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的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广西师范学院2012-2015级四个年级本科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问卷有效率为95.25%。问卷调查涵盖全校文史类、理工类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样本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情况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能够作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熏陶。
通过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愿的调查得知,从总体看,被调查的学生表现出较好的体育活动参与意愿。其中,33.75%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与体育活动,36.02%表示比较愿意参与体育活动,23.43%的学生参与意愿处于一般水平,也有6.8%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此外,男生和女生,文史类专业学生和理工类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意愿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频率的调查发现,每个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被调查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1-2次,占51.89%,其次是每周3-4次,占25.94%,每周参与体育活动5次以上的学生占12.59%,且女生的比例明显低于男生。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仍有9.57%学生一次也没有参加体育活动。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与其自身对体育精神文化的理解不同而不同。主要表现在:
对于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每周参与频率将其划分为三类群体:一类是一般参与群体(每周1-2次),表现为随性而至,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另一类是普通参与群体(每周3-4次),表现为不冷不热,他们对体育有了进一步认识,认为追求体育不仅是为了健康,更是一项技能;最后一类是积极参与群体(每周5次以上),表现为热情高涨,他们能够真正理解体育精神文化内涵,认为追求体育是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对于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而言,我们可以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归纳为“三无”:无兴趣、无时间、无能力。从体育精神文化角度诠释,这“三无”就是不了解体育的价值与意义、不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以及没有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二)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体育价值取向是指体育价值主体从事体育活动时所表达的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它从总体上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一般认识。
本文主要从体育的健身健美价值取向、休闲娱乐价值取向、人际交往价值取向、心理健康价值取向、个性发展取向和教育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体育的健身价值、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和体育的心理健康价值认同度比较高,其中,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休闲娱乐,丰富课余生活”、“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悦”的正向选择率分别是85.64%、69.77%、65.92%。相比之下,体育的人际交往价值、体育的个性发展价值和体育的教育价值的认同度相对比较低。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拓宽交往空间,增进情感友谊”的占38.04%,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诚信、创新意识”的占40.05%。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生理、娱乐层面,至于在体育对人的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造成的深层次影响,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领会。
(三)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它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体育环境和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体育态度,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还未形成良好的体育物质文化环境。被调查学生对学校体育图书资料、体育活动场地、体育教学氛围、体育网络环境的满意度都非常低,正向选择率仅占5.54%、6.78%、8.56%、6.55%。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通过体育课堂、体育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体育运动和体育知识。由此可见,在知识信息时代,优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当前,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略显不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价值取向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均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这与高校体育教育程度不够、体育活动场地匮乏、体育教师素质不高、体育宣传意识和力度差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大学生的性别、年龄特点、专业背景也一定程度影响着他们对体育精神文化的认知和实践。
弘扬和发展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着力点,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行为习惯、精神风貌、道德风尚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从体育文化活动、体育师资队伍、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宣传平台等各个方面进行突破。
参考文献:
[1]姜志明,樊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于可红,张俏.世界一流大学与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李国泰,李慧.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与弥补[J].体育科学研究,2016,20(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