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牵手”多媒体,使语文教学更精彩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n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来,各学科都在试用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教学的特点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只是起点拨和指导的作用,就是在学生感到有困难时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借助多媒体进行,把多媒体运用和导学案合理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高导学案的执行力度,更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下面就结合教学情况,谈一谈对多媒体和导学案结合的一些做法。
  一、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给导学案应用注入活力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让抽象的知识和内容更加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与消化。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利用课件给学生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音像片段;然后播放充满激情的录音,让学生再次感受、体会文章所描写的场面和感情。这样营造一个感情激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披情入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瘦身导学案,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教材中某些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比较抽象、复杂。一般学生运用导学案学习,重难点的突破遇到疑难时,教师或借助复杂化的语言,或借助肢体动作进行解说,结果下来,经常是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在上课时,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耳闻目睹,既增加生动性,又容易突破重难点。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为了更好地表现父子情深这一主题,就有意识地把“父亲过铁道,攀栅栏,买橘子”的场面制作成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去感觉,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创造性地表达画面的内容。
  三、运用多媒体与导学案相结合,启迪思维,提供创新空间
  语文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运用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学《向沙漠进军》时,学生对沙漠的形成、沙漠对人类的危害还不完全了解。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前通过网上搜索、剪裁,再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课件制作。这样学生就有了感性认识,再结合课文内容,出了一道题:沙漠不断侵袭人类,人类能不能抵挡沙漠进攻,并且收复失地呢?学生对这些问题特别关心,也很感兴趣,就积极地讨论,有时还发生激烈的辨论,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延伸各种器官的功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强化导学案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如今的教学早已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鞭、一杯水的老式样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亦不断更新,不断完美。语文课借助多媒体延伸了各种器官的功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选择好最佳课堂模式和教学手段,更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如,选择利用电教媒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优点,通过重现、渲染等方法,指导学生从学习范例中掌握规律的示范模式,就是有助于听说训练的教学法。比如,在讲授郭沫若的《雷雨》一文时,先播放王卫国先生朗诵的《雷电颂》视频。王先生的朗读,铿锵有力,慷慨激昂。听完王先生的朗诵,学生情不自禁,跃跃欲试。就适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尝试模仿。在这种激昂的氛围当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听说的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导学案只是静态的知识展示,而多媒体课件创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灵通、方便的交互界面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信息输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学内容就变得充实、完整,也就自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朋友,只要能恰当运用,实现多媒体和导学案的完美配合,一定会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其他文献
当班主任,就意味着要比一般老师更忙、更累,这个理儿谁都清楚,但既然选择了当班主任,就必须尽心尽力。别人说:干教育就是良心买卖。一点儿也不假,每天吊儿郎当上班,照样一分钱不少拿,拼命干也不多拿一分钱。但每个班主任都那么尽心尽力,都干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曾经读到过李老师发表过的一篇文章,文中有这么几句话感受很深:儿子在慢慢地长大,转眼到了要上学的年齡,多么希望他能分在一个好班主任的班里,摊上些责任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完成探索过程。课堂提问就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用得较多的方法。课堂提问要以学定教,既要预设、更要生成,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生成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预设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上,更应该从思想上达到真正的转变,把课堂那一片天空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展翅翱翔。  一、学生
期刊
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理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形成了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承担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充分发
期刊
在新一轮课改中,经过自身教学实践与反思经验的积累,思索并尝试了一些把语文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的方法。一些学生从 “听了会忘记” 和“看了记不住”以及“学过没学会”的学习困境中走了出来,他们在做中学,在做中记,效果比原来要好得多。学生变得更主动、更积极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教师和学生都从原来沉闷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具体操作主要有八个方面:  一、预习时间  预习是指在教师讲授知识
期刊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过程,然而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因为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无法替代。作为教师,从教学的动态过程去考虑,应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让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有所创新。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改变过去的做
期刊
【创意说明】  我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文学的摇蓝、写作的范本。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历代诗人喻愁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写愁的篇章,或摹形状态,或想象奇特,或妙用修辞,或情景交触,将无形的愁写得可触可感。教学设计的是人物情绪描写专题训练,意在引导学生从灿烂的诗词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文本《武陵春》等写愁的古诗词中感悟方法,提升写作技能,学会智慧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
期刊
初中课文的每一单元中,均有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略读课文,按要求,略读课文是不要精读精讲的。但笔者认为,有些略读课文,从内容、写法或思想意义上看,要比一些精读课文显得重要。因此这类课文,也宜精读精讲。  例如,初一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有一篇略读课文《散步》,课后只要求学生说说“散步”这个题目好不好,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的含义。笔者
期刊
教学亲和力,是指教师赢得学生亲近、信赖、尊敬和爱戴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密切配合和谐共振的能力。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教师从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的多方面成长,顾及课堂上师生共同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沟通,其实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这种信息的传递,与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有关:  一、无私的爱和最亲切的微笑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教
期刊
作文评改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作文批改更是令许多教师头痛的一件事。每次写完作文,老师面对成百本作文发愁,对于每本作文要精批细改,要有眉批、夹批、总批。写评语更是难上加难,既要指出学生文章不足,又要照顾学生面子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写出鼓励性话语。而学生对于老师的劳动,总是表现出不在乎,要么匆匆看一眼了事,要么置之不理。  基于以上作文评改的现状,可以根据
期刊
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点燃学生写作的欲望,命题这一个环节不可轻视。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所出的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夏丐尊先生说得更形象:作文命题“犹如给爆竹按上药线”。可见命题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里就命题问题观念的转变和如何开拓新的思路,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抛弃旧的命题模式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一个好的作文题,尤其是那种充满智慧的题目,都会赞不绝口。因为一个好题目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