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土地理,了解和学习的是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内容是熟悉的,也是有兴趣的,但教师却必须做到精选典型案例,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在课堂和课外等方面,针对乡土资源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合理途径,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课程资源;乡土地理;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6-02
一、课堂展示,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活动凸显出来。乡土案例因其鲜活、熟悉、综合的特点,恰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选载体。虽然素材丰富多样,但必须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呈现。
1.案例展示。韩江之旅——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设置情景:由学生课前准备,把拍摄的韩江照片给大家欣赏并简述韩江的自然景观。(将学生置于发现探索者的位置,结合图片给学生视觉冲击,增强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提出问题:①描述该区域植被、河流、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特征。②尝试解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讨论的要点:①正确表述自然地理特征,如植被类型、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气候类型与特点以及土壤类型等。②举例说出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气候湿润,所以河流水量大、植被茂盛等。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韩江下游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拍成照片,并带回了一些土壤样本。教师提供文字材料。材料:韩江属粤东地区的战略性重要水源地,地处粤东多雨中心(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上中游所流经的福建省龙岩市、漳州市,广东省河源市、梅州市、潮州市等地区,山区面积大,溪流陡,现有河道泄洪能力仍然不足……韩江流域水资源、水力资源亦丰富,但天然径流丰枯不均,制约了本区域的工农业生产……上中游修建水电站之后,发现下游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破坏……提出问题:a.面对“韩江的尴尬”,该怎么保护韩江的美丽又合理开发水资源?b.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对土壤成分进行粗略测定。(第2个问题需要实验室作为课堂环境支撑)。学生讨论的要点:a.大坝蓄水使下游及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b.上中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对下游(农田灌溉、生活饮用水、海水倒灌)产生那些影响?c.通过实验室测定韩江土壤样本,分析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条件对其的影响。d.开发韩江的水电资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原理建模:将乡土地理案例引入课堂是为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思考,发挥其反射验证作用。但乡土案例的缺点是不具普遍性,难以抽取普适性的原理、规律。师生协同对楠溪江之旅的案例进行概括与提取,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引出整体性的三个表现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案例选用原则。①综合性。乡土材料的选择应在承载地理原理、规律功能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内容上体现优势组合,形式多样,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多角度、多层次,不能生搬硬套,尽量做到一例多用。使教学过程既直观又概括,才能更有效地为地理教学活动服务。②时效性与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资源要与时俱进,切忌选用老掉牙的材料,最好联系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新奇去体验、探索。选取的案例应当保持开放性,结果不要预先设定,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问题,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③可操作性。乡土案例没有地理教材知识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必须寻求平衡点。乡土资源的拓展既要能够补充、丰富既有的教材内容,又能以地理的观点赋予乡土资源课程意义。材料的选择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太直白对学生则没有挑战性。环境支撑要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课外拓展,转化提升
“心动、脑动、行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地理学科研究人地关系的优势,挖掘乡土资源中有研究价值和适宜学生研究的内容开展学科小课题或者其他多种多样的活动,既有教材原理的支撑,又源于生活,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去研究发生在身边的地理问题,并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针对上述案例,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活动:
1.韩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探究角度:韩江是广东第二大江,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学生可选取其中一类进行开发方案研究、开发情况调查报告、保护措施等多个角度的活动。如大埔三河坝韩江源景区、潮州韩江湘子桥景区、汕头中山公园景区等。
2.韩江修建引水工程的利与弊。探究角度:潮州韩江东西溪水利枢纽工程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对其有赞同和反对两种不同的声音,课堂探究时间太短,可以让学生深入调查,成果展示可以用辩论赛的形式展示。
3.韩江流域两岸采石场布局的利与弊。探究角度:通过采石场选址的合理性、采石场附近的生态环境调查等角度剖析其布局的利弊。
4.韩江流域土壤性质研究。探究角度:测定土壤成分的实验、土壤退化情况调查报告、土壤与农业类型的关系。
5.韩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调查研究。探究角度:流域传统聚落(潮汕传统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建筑的特征及成因分析、传统聚落的现状、聚落的演变历程探究以及传统聚落的开发与保护。针对教材设置的不同章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可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发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逐步形成主题研究系列,并且将这些资源分类整理积累成库,可为今后开发校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课外拓展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指导要贯穿始终,学生在研究中出现新情况时,指导他们及时对预定方案进行改进,并根据课题要求有重点地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在资料分析处理环节要培养学生对资料的价值判断与分析、筛选、归类的方法,最后形成完整的课题或其他形式的资源。
三、师生合作,共同成长
教师在乡土案例教学中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在组织引导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挖掘学生的经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教师要避开,力所“难”及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利用教师的智慧结构、知识水平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习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实质上,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师生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
乡土地理的学习,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探索地理的奥秘与神奇,能够自主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些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多方面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卞鸿翔,李晴.地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刘庆英.千里韩江[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关键词:课程资源;乡土地理;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6-02
一、课堂展示,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活动凸显出来。乡土案例因其鲜活、熟悉、综合的特点,恰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选载体。虽然素材丰富多样,但必须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呈现。
1.案例展示。韩江之旅——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设置情景:由学生课前准备,把拍摄的韩江照片给大家欣赏并简述韩江的自然景观。(将学生置于发现探索者的位置,结合图片给学生视觉冲击,增强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提出问题:①描述该区域植被、河流、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特征。②尝试解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讨论的要点:①正确表述自然地理特征,如植被类型、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气候类型与特点以及土壤类型等。②举例说出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气候湿润,所以河流水量大、植被茂盛等。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韩江下游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拍成照片,并带回了一些土壤样本。教师提供文字材料。材料:韩江属粤东地区的战略性重要水源地,地处粤东多雨中心(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上中游所流经的福建省龙岩市、漳州市,广东省河源市、梅州市、潮州市等地区,山区面积大,溪流陡,现有河道泄洪能力仍然不足……韩江流域水资源、水力资源亦丰富,但天然径流丰枯不均,制约了本区域的工农业生产……上中游修建水电站之后,发现下游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破坏……提出问题:a.面对“韩江的尴尬”,该怎么保护韩江的美丽又合理开发水资源?b.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对土壤成分进行粗略测定。(第2个问题需要实验室作为课堂环境支撑)。学生讨论的要点:a.大坝蓄水使下游及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b.上中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对下游(农田灌溉、生活饮用水、海水倒灌)产生那些影响?c.通过实验室测定韩江土壤样本,分析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条件对其的影响。d.开发韩江的水电资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原理建模:将乡土地理案例引入课堂是为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思考,发挥其反射验证作用。但乡土案例的缺点是不具普遍性,难以抽取普适性的原理、规律。师生协同对楠溪江之旅的案例进行概括与提取,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引出整体性的三个表现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案例选用原则。①综合性。乡土材料的选择应在承载地理原理、规律功能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内容上体现优势组合,形式多样,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多角度、多层次,不能生搬硬套,尽量做到一例多用。使教学过程既直观又概括,才能更有效地为地理教学活动服务。②时效性与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资源要与时俱进,切忌选用老掉牙的材料,最好联系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新奇去体验、探索。选取的案例应当保持开放性,结果不要预先设定,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问题,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③可操作性。乡土案例没有地理教材知识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必须寻求平衡点。乡土资源的拓展既要能够补充、丰富既有的教材内容,又能以地理的观点赋予乡土资源课程意义。材料的选择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太直白对学生则没有挑战性。环境支撑要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课外拓展,转化提升
“心动、脑动、行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地理学科研究人地关系的优势,挖掘乡土资源中有研究价值和适宜学生研究的内容开展学科小课题或者其他多种多样的活动,既有教材原理的支撑,又源于生活,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去研究发生在身边的地理问题,并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针对上述案例,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活动:
1.韩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探究角度:韩江是广东第二大江,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学生可选取其中一类进行开发方案研究、开发情况调查报告、保护措施等多个角度的活动。如大埔三河坝韩江源景区、潮州韩江湘子桥景区、汕头中山公园景区等。
2.韩江修建引水工程的利与弊。探究角度:潮州韩江东西溪水利枢纽工程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对其有赞同和反对两种不同的声音,课堂探究时间太短,可以让学生深入调查,成果展示可以用辩论赛的形式展示。
3.韩江流域两岸采石场布局的利与弊。探究角度:通过采石场选址的合理性、采石场附近的生态环境调查等角度剖析其布局的利弊。
4.韩江流域土壤性质研究。探究角度:测定土壤成分的实验、土壤退化情况调查报告、土壤与农业类型的关系。
5.韩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调查研究。探究角度:流域传统聚落(潮汕传统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建筑的特征及成因分析、传统聚落的现状、聚落的演变历程探究以及传统聚落的开发与保护。针对教材设置的不同章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可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发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逐步形成主题研究系列,并且将这些资源分类整理积累成库,可为今后开发校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课外拓展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指导要贯穿始终,学生在研究中出现新情况时,指导他们及时对预定方案进行改进,并根据课题要求有重点地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在资料分析处理环节要培养学生对资料的价值判断与分析、筛选、归类的方法,最后形成完整的课题或其他形式的资源。
三、师生合作,共同成长
教师在乡土案例教学中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在组织引导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挖掘学生的经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教师要避开,力所“难”及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利用教师的智慧结构、知识水平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习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实质上,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师生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
乡土地理的学习,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探索地理的奥秘与神奇,能够自主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些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多方面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卞鸿翔,李晴.地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刘庆英.千里韩江[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