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和荒诞之间的分寸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i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山坡的《蛋镇电影院》是一本以电影院为背景的主题小说集。在我看来,写一本主题小说集比写一部长篇小说难度更大。
   看到“电影院”,我的心情有点复杂。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院和电影,对我们这代人影响非常大,有个情结。我写过一篇散文和一个短篇小说,都叫《露天电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影院,也都有自己的电影。小时候老家还没有通电,每次看电影都跟过节似的。电影放映员权力特别大,大队里最好的东西都给他们吃,他们带着发电机过来。我们觉得特别神秘,放映员的车子进了村,一群孩子就跟在他身后跑。每一场电影至少看三遍,我们村里放完了,还要在其他村放,几个小伙伴约好了,跟着到下一个村接着看。一部电影看多了,很多台词都会背。我们父辈那一代人,他们能看到的电影还不如我们多,台词背得更多。不是记忆力有多好,实在是看的次数太多了。
   那个时候电影几乎是唯一的公共娱乐,我们村那会儿还没有电视。后来有了电视,电视逐渐取代了电影,我们也是把电视当电影看。我们村里有一台日本东芝的彩色电视机,大队部买的,公共财产。每天晚上放,到晚上就搬到大队部的院子里,庄严地摆在一个高高的电视橱里,平常橱门上锁。我们要在太阳落山之前赶来占座,搬块石头放在电视橱的前面,写上自己名字,然后回家吃晚饭。要不,来晚了就会看到大半个村庄的人都聚在电视机前,那真是里三层外三层,都挤不进去。我们村是个大村,遇上好看的连续剧,能把大队部的围墙挤坏掉。小孩来晚了很吃亏,电视不像电影,你可以在银幕后面看,顶多看见拿枪持刀的都突然变成了左撇子,电视橱的后面只有一块板。要从大人们的腿之间钻过去,那你就得做好挨踹的准备。
   那时候露天电视就是小一号的露天电影。
   我看的最后一场露天电影,是在北京,在北大旁边。小区旁边有个公园,一个夏天晚上突然放起了露天电影,可能是送文化进小区活动。看的人不多。我看得热泪盈眶,不是电影感动我,而是突然想起这个东西在生命中曾如此重要。看完之后写了一篇散文《露天电影》。
   电影一定程度上定义了我们的部分人生。比如我,小时候我就认为世上最牛的人是电影放映员,他们来了,就把节日带来了。只有他们才懂这种高深的机器,他们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他们说要有人,就有了人。总之,他们想要有什么,就会有什么。
   一直很留意一个演员的动态,周里京。小时候就看他的电影,觉得特别帅,只要有他名字出现,就会关注一下。电影算是给我们这一代人建立了一个审美的范式,那个时候喜欢什么样的人就觉得什么样的人好。
   我在第一部长篇小说里也用了很大篇幅写过电影院。上初中的时候,我借住在镇医院的家属宿舍里,医院对面就是电影院。和山坡写的基本一样,那时候全国小镇的电影院可能都差不多。在村里,过年时,年轻人一个重要的娱乐节目,就是在初六之前到镇上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春节过得怎么样,六天里看了几场电影是重要指标。念初中之前,我难得去镇上,去了主要做两件事情,一个是看电影,一个是去书店。过年拿了压岁钱,看场电影,然后去买书。
   这是我的电影院。忍不住要怀念一下那一段峥嵘岁月。我想山坡应该也是基于跟我差不多的情结,才隆重地写了这本《蛋镇电影院》。
   《蛋镇电影院》有17个精彩的短篇,人物和故事都很有意思,主题也宏大。写这样一部短篇小说集可能比写长篇的难度还大。写作长篇在很大程度上是力气活儿。经常有人问我,工作忙,时间紧,为什么不写短篇,反写长篇?如果有长篇写作的经验,你就会发现越忙越适合写长篇。短篇一个写完,另一个就得另起炉灶,脑子里要不停地换频道。写长篇却是几年里只想一件事情。比如《耶路撒冷》,写了六年,《北上》,写了四年,一年到头只念叨这一件事,其实挺幸福。就像马拉松,开了头你往下跑就是了,操心多了也没用。短篇不一样,短篇是短跑,跑完这一段,下一段得另换一个新场地。主题小说集更要命,人物、语境有限定,写得越多,限定越大,各小说之间你又不能重复,所以越写越难。山坡在《蛋镇电影院》中居然写出了17篇,篇篇都能相互区别开来,且各有各的精彩,非常之不容易。
   这种写作的辛苦我尝过。我从2010年开始写一个主题小说集,就是《北京西郊故事集》。差不多十年,才写出来九篇。不是不想写,实在是写作难度太大,每一篇都给后来者竖起一堵墙,后来的小说腾挪的空间会越来越小。第一篇人物可以天马行空,到第二篇,人物前面出现的特点这一篇必须继续。如此类推,到最后一篇,前面所有小说都是你的雷池,走每一步都要很小心。你不能重复自己,更不能自相矛盾。山坡这点做得特别好,故事讲述方式都不重复。我特别喜欢两个短篇小说作家,一是鲁迅,二是胡安·鲁尔福。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里,几乎没有任何两个小说的讲述方式是一样的;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烈火平原》,更是如此,都是“独此一份”。平庸的作家往往偷懒,当然偷懒的作家必定也会平庸,习惯于讲了一个故事,换几个人再讲一个故事,习惯于依赖套路。好作家不许自己有套路。福克纳没有任何两个长篇小说的结构是一样的,莫言的所有长篇小说中,也没有任何两个是雷同的。结构不仅仅是形式。一种新的结构,往往意味着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好作家的变,说到底就是自我压榨,榨出你的才华和创造力。《蛋镇电影院》讲述方式一直在变,这就是一个好作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证据。
   朱山坡的这个小说集里有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时间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还多次提到对越战的记憶。时间点很重要,涉及到一个作家如何处理历史的问题。影视剧经常通过标语和背景音乐等显著、有效的语言来传达出一个特定的时代。小说呈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手段,相对更灵活和丰富一些,语言本身、典型的意象、独特的细节和故事,你可以把所有信息都浸到历史的酱缸里。
   小说里写到粮管所,一下子就让我回到那个时代。小时候每年都有两次,我跟我爸拉着平板车运粮食去粮管所,交公粮。现在的孩子不会再有这种经验了。一个镇上的人都去交公粮,从粮管所排出来漫长的队伍,有时候一排就是一天。如果你问我那个年代是什么样子,我可能没法一两句话说清楚,但看到小说里的“粮管所”,我会确凿地告诉你,那个年代就这样。小说自然地带出了年代感。    《蛋镇电影院》一看就知道是写广西,广西和越战的关系大家都清楚。《凤凰》这一篇,男主人公是兽医,结婚后想永远生活在这个地方,这时候从战场上回来一个同学,让他赶快上战场,他就去了。和平时代,想去当兵都不容易。我们那时候,在农村想当兵的都挤破头。我初中时成绩比较好,成绩好的一般会报考中专,两三年以后拿到铁饭碗,变成一个吃公家饭的人,一辈子都省心。到中考,我想继续读高中,然后考大学。我爸说,念高中考不上大学,就白干了。考不上大学以后怎么办?我说要么当兵,要么当卡车司机。我姑父开车,天南地北地跑,我一直羡慕这样的生活。但当兵是首选。后来发现当兵相当不容易,想报军校,第一轮体检就没过。我跟医生说,平足有那么大的影响吗?医生说,胳膊腿完美无缺的都挑不过来,你说你平足是不是个大毛病?我就不吭声了。当时在蛋镇当兵就不像我那时候,一点都不烦琐和苛刻,因为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和靠近边境的特殊地方。小说要有足够的能力让故事回到历史现场,所以,《蛋镇电影院》是经得起推敲的。
   山坡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蛋镇电影院》里面充斥着无所事事的人,一群浪漫派,特别好玩,这也是我读他的小说的一貫感受。山坡1973年出生,是我们这一代作家里非常独特的一个,内心有着顽固的诗和远方。虽然写得很现实,但是小说里弥漫的浓重诗意,会让你觉得跟他的人物总有那么一点距离。现实又超现实。诗意这个东西非常难得的。我特别看重有诗意的作家,比如红柯。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我非常难过,愿他安息!红柯作品中呈现的特质是中国作家极少有的,那种庞大的诗意,蓬勃的澎湃的诗意。红柯一生向往诗和远方,年轻时去了新疆。在新疆待了十年回到陕西,人完全变了,头发自来卷了,眼睛的颜色变了,长出了络腮胡子,整个人好像基因都变了。跟朋友们谈起红柯,我总是说,诗意会改变一个人。红柯内心里始终令人肃然起敬地保持着巨大的诗意。诗意弥漫进作品,一些特殊的东西就会自然地溢出来。
   作品充满诗意,因为作者内心总有天真。一个好作家最后多半都有“老谋深算”的能力,这能力挺重要,下足了功夫,很多人多半也达得到,但天真、诗意的这一块,却是极难能而可贵。现实的反复碾压之后,我们往往不自知地就成了一个油腻的现实主义中老年人。所以,我要祝贺山坡兄,离油腻还有一大段距离。一定要挺住。
   《蛋镇电影院》里无处不在、踉踉跄跄的荒诞感,我也喜欢。小说里的人物经常是靠一种荒诞的现实主义逻辑往前走,走时还会踉踉跄跄,偶尔晕一下。那种微熏的状态,拿捏得比较好。这也成就了本书的风格。同为广西作家,东西早期的小说也有这个劲儿,用我老家的方言讲,整个人是“柳”着身子走路,很是摇曳生姿。当然还得说到余华,我也知道余华是山坡最喜欢的作家之一。相信读者在《蛋镇电影院》一定能看见余华的影子。小说里极少描述,以叙述为主,文字和现实之间若即若离,阅读时你会特别放松,没有障碍,可以一口气从头读到尾,如同读余华《活着》之后的小说。现实主义和荒诞之间的分寸,山坡同样把握得很好。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宁静   寒夜绽放,似甜美葬礼。   自然死了,人活了下来,   新法则已诞生。   细雨中,无名的你不知与谁搏斗着,   感到这远不止是苦果,   却是你唯一能得的宁静。  胜利   从青年起,他一直追求胜利,   想作为一个诗人,奥古斯都那样举起手。   此时,天快亮了,   一直坐着的他站起来,走到窗前,   又一次,想要奥古斯都那样举起手,   却感到身体在老去。 
期刊
根据德勒兹的说法,有一种文学叫“小文学”(Minor Literature)。有些文学天然高瞻远瞩、纵横捭阖,提供主流的总体性视野,其中也带着独断论甚至话语暴力。然而还有些文学,隐约对大文学形成冒犯、挑战与重组。它可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一套在地的、差异的对世界与人的看法。大文学与小文学,就这样形成了冲突、矛盾,形成喧哗与复调。小文学并不必然“小”,它的意义可以很“大”。放置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大背
期刊
“进去看看,给爸爸买件衬衣。”   “不去不去,这里衣服太贵了。”   “爸爸经常出差,得穿得上档次一点……要想马儿跑得快,不给马儿吃草怎么行?”   “草要吃的,但不用吃太好。”   “你这个小东西啊!”   “呵呵呵……”   “哈哈哈……”   万华广场一楼某个男装品牌店门口,我们俩前拉后扯,嘻嘻哈哈,没大没小。   彼时,你和我一样高了,陪我逛街只是偶尔对我的“赏赐”,你不
期刊
小时候,走路上幼儿园,街边种着高大的木棉。摸不准哪一天,红透的花被风摇下来,就啪嗒砸中脑袋,超痛的。小说钻进脑中,大概也是这样的感觉。   那天晚上,我只是想去便利店买根珍奶雪糕,耳机里听着摇摆的闽南语歌曲《金包银》:“别人的性命,是镶金又包银,我的性命不值钱……”可这夏夜猛然落雨,树枝子乱晃,潮湿气味,正面袭来。   我突然看到脑海中漂浮着一个雨中老厝,浸透樟脑丸的气息。水滴闪光,在屋檐流动
期刊
一    朝阳小区门口的煎饼摊已经在那里有些年头了。   每天早晨,一波又一波穿着黑色外套和灯芯绒长裤的女人们,拎着碧绿的芹菜和掺着血丝的肉末走进小区,阳光打在她们蜡黄浮肿的脸上,腻在眼睛边上的眼屎发出透明的光。骑着电瓶车的年轻人睡眼惺忪地从她们身边经过,车把上挂着热腾腾的早点。小区的贵宾狗蹦蹦跳跳地散着步,偶尔踱到草地上,蹲下来又或是抬起一条腿留下一串标记。穿着棉质睡衣的主人无精打采地跟在
期刊
特邀嘉宾:小说家阿乙   讨论人: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教师及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      郭洪雷:今天非常荣幸请到著名作家阿乙老师来参加我们的读书活动。我对阿乙老师了解不多,以前作品读得比较少。读完《骗子来到南方》,我觉得阿乙会很受中文专业学生及学院派批评家的欢迎。下面我再介绍一位老师,这位就是徐兆正博士,特地来参与我们的读书会。徐老师下个学期将入职人文学院,也会成为我们读书
期刊
闭灯  我熄灭自己  现在我的身体是一个退火的炉膛  一个从里面暗淡下来的煤球  我不想成为彻底的灰烬  那么在持续的火光里,我突然止步  黑暗将是另一种营养  即景  总是有更值得我看的地方  比如前山  跟记忆一样高的  门前的山。我看到新的冬天  摆出了又一个荒芜  饿瘦的小花鬼针草和蒲公英  举起了它们的花籽  像坚持着春天。我的某一个眼光  落下去的时候  溅起了一群麻雀。而缩小范围的绿
期刊
钓海  无意塑造自己钓海的英雄形象  海的动荡,海的呻吟,跟我的垂钓无关  起得比鸡要早,我要垂钓日出  睡得比狗还晚,我要垂钓皓月  面容黧黑,除了抛竿、起竿  证明自己还是活物外  其实,跟一块礁石已是无异  务必穿上鲜艳外套,以防巨轮碰瓷  一个合格的钓者,必须伤痕累累  你的对手是谁啊?  是大海,是狡猾的鱼群  是恶劣的天气  有时,天空很低,很低  直抵你的鼻梁  一场暴雨,向你劈头而
期刊
鹭生今天想送花。  那一枝深紫色喷香的花,在等他。  他手里攥着三块钱,到龙头路菜市场,穿过卤料摊,避开那一排发着微光的卤鸭。三块钱一个的鸭胗,要忍住,也不能买。大颗芒果、西番莲、释迦和莲雾挤在一起碎碎念,熟了、酸了、才没有嘞我超甜的。表皮压出汁液,引来翠绿头苍蝇嗡嗡叫,水果是嘈杂的。蜜色夕阳涂在它们身上,色泽勾人。再多走两步就到了。  “阿生,放学了吼?”有不少认识他的摊主问。他们总是眼观八方,
期刊
1978年出生的作家蔡骏,自22岁开始发表小说,连续近十年保持着中国悬疑小说的最高畅销记录,已出版三十余部作品,累计發行1400万册,中国的“东野圭吾”是人们对他的赞誉和寄望。2020年12月1日,作家出版社推出蔡骏首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新作《春夜》。有评论者说这个长篇是蔡骏从类型小说走向雅文学的标识——用这样的概念、框架来圈定乃至定义这个小说,似乎并不准确。当你读了这个小说,就会很清楚这部30万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