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木棉、岛屿和火车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w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走路上幼儿园,街边种着高大的木棉。摸不准哪一天,红透的花被风摇下来,就啪嗒砸中脑袋,超痛的。小说钻进脑中,大概也是这样的感觉。
   那天晚上,我只是想去便利店买根珍奶雪糕,耳机里听着摇摆的闽南语歌曲《金包银》:“别人的性命,是镶金又包银,我的性命不值钱……”可这夏夜猛然落雨,树枝子乱晃,潮湿气味,正面袭来。
   我突然看到脑海中漂浮着一个雨中老厝,浸透樟脑丸的气息。水滴闪光,在屋檐流动。这房子突然从湿地上长出,但同时,它早存在于多年之前。然后房子的一角塌了。怯怯往里看,内面有许多我认识又不认识的人,在这座似是而非的岛屿。他们动起来。雨水很大,视野模糊,而我也不过在湿漉漉的人行道上走了一分钟。我闻到气味的时候,就明白这篇《大厝雨暝》在落笔前已经完成了。里面的人,本不是我的亲人,但现在是了,他们开始牵动我的心。我开始害羞地爱着他们了。
   想来,夜里我时不时会梦到同一座岛屿。一旦入梦,我就清醒,对这片岛异常熟悉,记得自己来过几次,去过哪几个部分。脑海中的那座岛屿,并不完全等于现实中的故乡,但无论在梦境或白日梦里,它都对我发出带着海水气味的讯号。
   《浓雾戏台》也诞生于某个突然击中我的瞬间。我在初秋的夜晚走过歌仔戏台,看到演员们因为停电在外面卸妆。那一眼交汇,冒出一个气泡,带来了一个故事。于是我把它摆放在脑海中的岛屿上。
   我好像提到了许多次我的岛屿。回到现实,如今我拥有的是一个已经沉没的故乡。鼓浪屿的崩塌,从断成两半的邻居开始。多年前那晚,台风终于过去,潮湿的空气里竟然涌出黄烟,女孩的叫声如同尖刀划破夜空,也刻进我大脑内壁——她的房子倒塌了,她的阿爸压在深处。我们暴冲过去,大雨开始滂沱,橘色灯光倾泻在胶黑雨衣上。厝边邻居们乌沉沉地聚在一起,低语。那时候旧故乡开始崩落的碎片,连同那声暗夜尖叫,劈中了幼年的我。
   儿时的我突然意识到,似乎永远都在的故乡,也是会消失的。不论如何抗争,鼓浪屿终于变成了别的模样。从有预感,到真正失去,大约是十五年。选择了爱就要面对失去,这是在世为人的悲哀。
   或许写作者,就是一名痛苦而感恩的先知,一名负伤的治疗者。凝视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承受生命之恩,也承受生命的重担。我没看见明晰的理性框架浮出脑海,但在那片天光蒙昧的水域已有座裸露的岛屿。它是活的,凭己意生长着的,有庞大的根系深入海底。于是潮湿的植物气息迎面而来,携带着海风、碎砖屑、夜雨和紧贴皮肤的湿衣。故乡的逐渐消亡势不可挡,但我仿佛找到了方法留住它。甚至,比尘世中的那个更好。我切慕着一座有根基的岛屿,那更美的家乡,可以降临在心上和笔尖。
   有时候我的故事诱发自瞬间的气味,正如特雷弗提到过“一瞥的艺术”。相比之下,《恩典的喜宴》这篇文章更多来自预先明确的设计。我之前从未有乡村经验,直到这三年被现实震撼教育。乡村带着一股活泼而残酷的劲头,极大地拓宽了我脑海里的中国。我搬到河南淮阳两三年了,却不知如何摘下当地风土里长出的故事,直到有机会写了篇记录当地事件的非虚构作品,才学会模仿和构造出氛围、场景和语气。当然外在的壳不重要,情节也不是最主要的。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到人心的变化是最困难的。苦难的击打,有时候可能来自让人回转的爱。
   写了厦门,写了河南。我体会到空间对我施加的影响。生活过的厦门、淮阳、上海、伦敦、曼城、阿姆斯特丹,像是几口屋前深井,塞满了微风、星辰、灯盏、溪流、光影和人声。我正在试着把它们汲取出来,握在掌心。
   土地上的人们,对我也很重要,但我感到不好意思。他人比我更有趣,我却不想从人身上强夺故事。不做掠夺者,于是只能安静地等待,偷偷张望,或许有些人可以允许我陪他们度过一段生命,给我留下一些记忆,就像儿时,我每天等候鸽群的影子从木桌上滑过。
   伍尔夫说过,写作者要注视那坐在火车角落里的布朗夫人。我猜想自己要是有幸能上火车,遇到这位永恒的布朗夫人,大概无法抢救她,改造她,或是开导她。我能做的只是把自己毛茸茸的大脑袋悄悄靠在布朗太太的肩头。火车在向前开,许多事我也掌控不来,小老太,让我陪你坐一会儿吧。
   练习写作这段时间,从没觉得能在文字的世界里任意妄为,倒觉得自己是个仆从,不敢辜负被托付于我的故事,只想把它們一个个擦亮,放置在对的地方。也总感觉故事里的人们,在温柔敦促着我。
   谈了创作,其实内心有点慌,觉得自己不配谈创作。我还只是练习者,有时候故事压过了我,有时候我努力构筑故事。但与之前在商业世界里争分夺秒的日子不同,现在的我已经习惯忠心地为文字工作付出时间,即使一无所获。我愿意耐心,愿意等待,不计回报。
   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
其他文献
在故宫的十年写作    张英:曾有一个短暂的时间,你在北京作协当专业作家,是什么契机,你选择了故宫?   祝勇:当专业作家是我长久的一个渴望。去故宫是因为这10年中,我去了一趟美国,回来后,有幸读了刘梦溪先生的博士。正好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故宫学研究所,老院长郑欣淼先生在2003年提出了“故宫学”的概念。敦煌有“敦煌学”,故宫有厚重的文化基础,完全可以支撑起“故宫学”这样一个学科。   201
期刊
1    预定花圈的人是金的朋友。金最后一次见他,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朋友仅凭声音就听出来是金,并且没有再次确认——或许他就是这种粗心大意的性格——直接说明了病人的情况。他既没有对金表示问候,也没有礼节性地寒暄。金听了好一会儿,才明白打来电话的是自己的老朋友,卧病在床的是二人关系亲近时经常拜访的老人。金诧异朋友如何打听到自己才接手不久的花店的电话号码,回想着弥留之际的老人的年纪——终究没能
期刊
昆璐不知道是什么把他们关进了同一个笼子。她把仓鼠取出,换上干净的砂草。仓鼠还活着,握在手里,宛如弋晓辰柔嫩的脸蛋。昆璐摩挲着仓鼠宛如苔藓般的皮毛,毛隙间闪过粉色的腿状蜷曲。她将仓鼠轻轻地塞回笼子,关上了副驾驶座的车门。换作以前,是弋晓辰坐在此处的。她坐在驾驶座静静地描眉,悬珠笔,横折钩,圆规一撇,双曲线上o点与p点的距离。她手一抖动,x轴上的抛物线滑落到了第四象限。弋晓辰摊开红润的手掌。她的掌纹成
期刊
第一封信  亲爱的秋:   你们要去优胜美地,我真羡慕呀。虽然我身在西藏,可是不能跟爱人同在,任什么景色都显得荒凉。不管是加州北部峻峭的海岸沿线,还是东边的优胜美地这样的山地国家公园,当时在饱览风光的时候,心中也带着些惆怅——如果能有心意相通的爱人一起在此,想必壮丽的更壮丽、恬静的更恬静吧。咱们恋爱之后,还一直私心惦念着能和你一起再次经历这些地方呢。好吧,优胜美地又只能遥遥地想象着你去的场景了。
期刊
文本:故事一则    夜是黑的。风吹树叶沙沙作响。   倏忽间,云层遮挡住了天空一轮弯月,月光在云朵间忽隐忽现。   树下立着一人,俊眉朗目,气宇不凡,下颌几缕银髯随风飘摆,一看便知是位睿智博学之士。   熟悉他的朋友,都管他叫元常。元常立于树下良久,忽然抬头看了一眼云中月华,仿佛要做出重大行动之前,都要对天象有所了解一般,然后他凝视远方的夜色,举起右手,打了个手势,身后立刻出现四五位短
期刊
一   几天前预报的台风又扑了空,在日本海打了个弯就消失无踪。今年入夏晚,隔三岔五的雨水让人时节错乱,落叶纷飞,恍惚有入秋的错觉。大暑之前几天,天空每天阴沉沉的,空气像要闷出水来,而后,真正的夏天就猝然而至,气温每日直线上升,直蹿三十七八度。八点出门上班,已经是明晃晃热辣辣地睁不开眼,之前潮湿的黄梅天已是一去不返的好天氣了。   今年的天气很像三年前。先冷了很久,而后黄梅天倏忽而过,气温突然就
期刊
第一封信  亲爱的秋:   你相信吗?我终于又当相声演员了。哈哈哈!没想到在三亚还能说上相声。之前跟你说过,是二狗喊我到这小渔村来玩,但是说相声的事儿我先没跟你说。怕说不好,但又想说好。   二狗喊我来,是觉得我可以一边玩,一边干点儿拍照的活儿。二狗极力推荐的渔村距离一个著名的海湾景区很近,藏在景区边儿上一个小小的浅浅的海湾旁。这小湾不仅水清沙白、两岬礁石耸峙,风景绝佳,而且难得的是地势和水势
期刊
宁静   寒夜绽放,似甜美葬礼。   自然死了,人活了下来,   新法则已诞生。   细雨中,无名的你不知与谁搏斗着,   感到这远不止是苦果,   却是你唯一能得的宁静。  胜利   从青年起,他一直追求胜利,   想作为一个诗人,奥古斯都那样举起手。   此时,天快亮了,   一直坐着的他站起来,走到窗前,   又一次,想要奥古斯都那样举起手,   却感到身体在老去。 
期刊
根据德勒兹的说法,有一种文学叫“小文学”(Minor Literature)。有些文学天然高瞻远瞩、纵横捭阖,提供主流的总体性视野,其中也带着独断论甚至话语暴力。然而还有些文学,隐约对大文学形成冒犯、挑战与重组。它可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一套在地的、差异的对世界与人的看法。大文学与小文学,就这样形成了冲突、矛盾,形成喧哗与复调。小文学并不必然“小”,它的意义可以很“大”。放置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大背
期刊
“进去看看,给爸爸买件衬衣。”   “不去不去,这里衣服太贵了。”   “爸爸经常出差,得穿得上档次一点……要想马儿跑得快,不给马儿吃草怎么行?”   “草要吃的,但不用吃太好。”   “你这个小东西啊!”   “呵呵呵……”   “哈哈哈……”   万华广场一楼某个男装品牌店门口,我们俩前拉后扯,嘻嘻哈哈,没大没小。   彼时,你和我一样高了,陪我逛街只是偶尔对我的“赏赐”,你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