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过一座山,再翻过一座山,翻过无数座山,是不是就可以看到大海?
小时候,我经常呆呆地望着门前的大山这样想。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对大海的向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可那时候,我连县城都没去过,怎么知道大海在哪里?村里的老人也从来没见过大海,但他们会用异常肯定的语气说:“大海,当然在很远的地方,当然是很美的,精卫鸟能飞到。”
听到这句话时,我就会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天尽头,不动声色地想,长大后一定要去一次精卫鸟能飞到的地方。那时候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诗句还没有流行,但精卫填海的故事通过各种版本的叙述被重复了N次。
山里的孩子只见过小溪,连大江都没有见过,怎么想象得出大海的辽阔。对于从来没见过的事物,人们到底能知道多少?在我们那个依山傍水的小村里,连老师都不大敢谈论大海,遇到有关大海的课文,总是草草应付一下就过去了。我敢肯定老师也没有见过海,那时的交通如此不便,去海边,从我们的小村出发,也许三天三夜也到不了呢。
后来,我考进县城高中,高中班里只有一个同学见过大海,因为他的父亲曾经是海军。我仰望他,就像仰望自己的偶像,他不知道,我是多么渴望看到大海,那一望无际的蔚蓝永远在远处呼唤着我。
在山里,我被挤压得很小,站在老家的屋檐下,抬头望,除了山,还是山,重重叠叠。特别是阴雨天,山好像直接压在我头顶上,压得我透不过气,身子都无法挺直。山上密密麻麻长满了树,纵横交错的山道,很多时候走着走着就没路了。迷路是很正常的,然后我要从那些荆棘和杂草中突围出来,好像只有冲破了这些障碍,不断地找到新路,我才能独自长大。在山里,人如此渺小,像左突右冲的蚂蚁,只能看到鼻子底下的那块天地。那段日子,我总是感到特别压抑,寒冷的冬末,麻雀纷杂站在落光了叶子的树枝上——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可以到达我向往的山外世界。
为了走出大山,我异常发奋地学习,记得谁说过,只有高考才能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我每天看着隔壁阿哥汗流浃背地在地里干活,背扛着整捆的柴火从山上下来,我知道我干不了这样的农活,读书成为我唯一的出路。那段时间,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在风靡,电视剧《霍元甲》正播放得轰轰烈烈。为了高考,我一再克制瞄一眼的欲望,杜绝了所有的诱惑,没日没夜地看书,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村里人都把我的事例拿出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18岁那年,我考上了大学,走出大山,虽然学校不在海边,但同寝室有一位宁波的同学,一下子感觉大海离自己近了。
宁波同学经常给我们讲海的神奇。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她家玩,真真切切地感受一番大海。大学四年,寝室的姐妹们计划了好几次,但最终未能成行。
第一次看见海,是工作之后第三年,在廈门。
我们去厦门的那天,天气出奇的惬意,凉丝丝的风里夹着细细的小雨,整个厦门便笼在一片如烟的雨雾里。雨不足以湿衣,却让人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坐在火车上,我就想,我去厦门主要是冲着海去的,我终于可以看见生命中的第一片海。火车经过海堤旁侧时,我想海就这样风雨兼程奔进了我的生命。
第二天在鼓浪屿的顶峰,我看见一片纯净的海。蔚蓝、一望无际,灯塔在不远处高高矗立着。我告诉自己:这就是海,这就是你渴望已久的海,这就是你梦里呼唤的海。
走向海滨,便听见了涛声。那涛声漫过远处的岛屿,漫过近处的礁石,漫过脚底的沙滩,一直漫到我的血液中。没有一丝迟疑扑进大海的怀抱,我仿佛成了六七岁的孩童,忘却了忧愁,忘却了劳累,有的只是这一刻心满意足的快乐和随心所欲的自由自在。远处的波浪像百合花一样开了又合,合了又开,翻过一层一层的浪尖来到你脚下的,定是开得最娇嫩的那一朵。
我被这份美丽所感动,久久地伫立在海滩上不肯挪步……恍惚自己就是一条美人鱼,正静静地等待着天边的第一缕阳光把我化为一个七彩的水泡,融入大海的深处。
浙江洞头,是我与大海结缘的第二站。洞头比鼓浪屿原始,这儿的日子被时光浓缩着,看得见历史和过往。我们从洞头主岛的一个码头上了一条小渔船,兴致勃勃地打算绕半屏山一周。渔船很简陋,甚至没有一只救生圈,马达“吧吧吧”一阵轰鸣就带我们驶离了岸边。
海水很蓝,阳光洒在海面上,闪着银色的波光,大伙兴奋地笑谈着,船离岸越来越远。小船绕过一块礁石后,海浪突然大了,风从遥远的海平面吹过来,掀起一个又一个的巨浪。那浪头就像一座座峻峭的山峰,一下子把小船推上山巅,一下子又跌落到深谷,海水仿佛要从我们头顶硬生生地压下来。小船在奔腾的浪花间显得那样弱小,每一次起伏都让我产生小船就要被掀翻的错觉。原来,真正的风浪是如此刺激,如此忘我。回程中,我意犹未尽,希望再到浪尖上去折腾一番,我的豪迈和勇敢让同船的人大为诧异。
以后的日子,我每年像秋风一样,从世界的这头飘到世界的另一头,只是为了各种形形色色的海。西西里岛、济州岛、巴厘岛、海南岛……大海,总能让我开心快乐。望着大海,心中三千烦恼丝就涤荡一空了——如果天地有灵,大海有情,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海天之间的幸运儿。
风从海上来,倾听大海的声音,就是倾听灵魂的声音,倾听自由的声音。涛声渐渐地洗涤了尘世的喧嚣,孔子说君子正身之法就是“自查不惑而内自省也”,远离浮华,远离虚幻,才能听见生命的本真,才能回归内心。感谢生活在艰难和刺痛之后,让我看到美好;感谢生活,让我知道除了幻灭,还有远方的诗意和温情。
漂泊是生命最原本的状态,人生从来都没有归宿。我一直用磕磕绊绊的文字,记录生命中一次次匆匆忙忙的遗忘……下一阵风起,我不知道自己会站在哪一个未知的路口。风从海上来,但不知道它会往何处去……海浪起起伏伏,它并不告诉我答案,或许这世上原本就没有答案。
责任编辑:蒋建伟
小时候,我经常呆呆地望着门前的大山这样想。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对大海的向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可那时候,我连县城都没去过,怎么知道大海在哪里?村里的老人也从来没见过大海,但他们会用异常肯定的语气说:“大海,当然在很远的地方,当然是很美的,精卫鸟能飞到。”
听到这句话时,我就会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天尽头,不动声色地想,长大后一定要去一次精卫鸟能飞到的地方。那时候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诗句还没有流行,但精卫填海的故事通过各种版本的叙述被重复了N次。
山里的孩子只见过小溪,连大江都没有见过,怎么想象得出大海的辽阔。对于从来没见过的事物,人们到底能知道多少?在我们那个依山傍水的小村里,连老师都不大敢谈论大海,遇到有关大海的课文,总是草草应付一下就过去了。我敢肯定老师也没有见过海,那时的交通如此不便,去海边,从我们的小村出发,也许三天三夜也到不了呢。
后来,我考进县城高中,高中班里只有一个同学见过大海,因为他的父亲曾经是海军。我仰望他,就像仰望自己的偶像,他不知道,我是多么渴望看到大海,那一望无际的蔚蓝永远在远处呼唤着我。
在山里,我被挤压得很小,站在老家的屋檐下,抬头望,除了山,还是山,重重叠叠。特别是阴雨天,山好像直接压在我头顶上,压得我透不过气,身子都无法挺直。山上密密麻麻长满了树,纵横交错的山道,很多时候走着走着就没路了。迷路是很正常的,然后我要从那些荆棘和杂草中突围出来,好像只有冲破了这些障碍,不断地找到新路,我才能独自长大。在山里,人如此渺小,像左突右冲的蚂蚁,只能看到鼻子底下的那块天地。那段日子,我总是感到特别压抑,寒冷的冬末,麻雀纷杂站在落光了叶子的树枝上——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可以到达我向往的山外世界。
为了走出大山,我异常发奋地学习,记得谁说过,只有高考才能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我每天看着隔壁阿哥汗流浃背地在地里干活,背扛着整捆的柴火从山上下来,我知道我干不了这样的农活,读书成为我唯一的出路。那段时间,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在风靡,电视剧《霍元甲》正播放得轰轰烈烈。为了高考,我一再克制瞄一眼的欲望,杜绝了所有的诱惑,没日没夜地看书,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村里人都把我的事例拿出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18岁那年,我考上了大学,走出大山,虽然学校不在海边,但同寝室有一位宁波的同学,一下子感觉大海离自己近了。
宁波同学经常给我们讲海的神奇。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她家玩,真真切切地感受一番大海。大学四年,寝室的姐妹们计划了好几次,但最终未能成行。
第一次看见海,是工作之后第三年,在廈门。
我们去厦门的那天,天气出奇的惬意,凉丝丝的风里夹着细细的小雨,整个厦门便笼在一片如烟的雨雾里。雨不足以湿衣,却让人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坐在火车上,我就想,我去厦门主要是冲着海去的,我终于可以看见生命中的第一片海。火车经过海堤旁侧时,我想海就这样风雨兼程奔进了我的生命。
第二天在鼓浪屿的顶峰,我看见一片纯净的海。蔚蓝、一望无际,灯塔在不远处高高矗立着。我告诉自己:这就是海,这就是你渴望已久的海,这就是你梦里呼唤的海。
走向海滨,便听见了涛声。那涛声漫过远处的岛屿,漫过近处的礁石,漫过脚底的沙滩,一直漫到我的血液中。没有一丝迟疑扑进大海的怀抱,我仿佛成了六七岁的孩童,忘却了忧愁,忘却了劳累,有的只是这一刻心满意足的快乐和随心所欲的自由自在。远处的波浪像百合花一样开了又合,合了又开,翻过一层一层的浪尖来到你脚下的,定是开得最娇嫩的那一朵。
我被这份美丽所感动,久久地伫立在海滩上不肯挪步……恍惚自己就是一条美人鱼,正静静地等待着天边的第一缕阳光把我化为一个七彩的水泡,融入大海的深处。
浙江洞头,是我与大海结缘的第二站。洞头比鼓浪屿原始,这儿的日子被时光浓缩着,看得见历史和过往。我们从洞头主岛的一个码头上了一条小渔船,兴致勃勃地打算绕半屏山一周。渔船很简陋,甚至没有一只救生圈,马达“吧吧吧”一阵轰鸣就带我们驶离了岸边。
海水很蓝,阳光洒在海面上,闪着银色的波光,大伙兴奋地笑谈着,船离岸越来越远。小船绕过一块礁石后,海浪突然大了,风从遥远的海平面吹过来,掀起一个又一个的巨浪。那浪头就像一座座峻峭的山峰,一下子把小船推上山巅,一下子又跌落到深谷,海水仿佛要从我们头顶硬生生地压下来。小船在奔腾的浪花间显得那样弱小,每一次起伏都让我产生小船就要被掀翻的错觉。原来,真正的风浪是如此刺激,如此忘我。回程中,我意犹未尽,希望再到浪尖上去折腾一番,我的豪迈和勇敢让同船的人大为诧异。
以后的日子,我每年像秋风一样,从世界的这头飘到世界的另一头,只是为了各种形形色色的海。西西里岛、济州岛、巴厘岛、海南岛……大海,总能让我开心快乐。望着大海,心中三千烦恼丝就涤荡一空了——如果天地有灵,大海有情,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海天之间的幸运儿。
风从海上来,倾听大海的声音,就是倾听灵魂的声音,倾听自由的声音。涛声渐渐地洗涤了尘世的喧嚣,孔子说君子正身之法就是“自查不惑而内自省也”,远离浮华,远离虚幻,才能听见生命的本真,才能回归内心。感谢生活在艰难和刺痛之后,让我看到美好;感谢生活,让我知道除了幻灭,还有远方的诗意和温情。
漂泊是生命最原本的状态,人生从来都没有归宿。我一直用磕磕绊绊的文字,记录生命中一次次匆匆忙忙的遗忘……下一阵风起,我不知道自己会站在哪一个未知的路口。风从海上来,但不知道它会往何处去……海浪起起伏伏,它并不告诉我答案,或许这世上原本就没有答案。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