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有些教师整天唉声叹气, 认为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 形成一个“小皇帝” 贵族, 不好管理。他们和学生相处得很僵, 往往采用很不策略的方法进行管理, 结果事倍功半, 甚至教出来的不是桃李, 而是对头。
通过本人数十年教坛经验, 觉得对学生进行策略地教育是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的。对他们必须晓之以理、喻之以义、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经我处理的棘手问题很多,现简单举两例加以说明。
那是数年前, 有一次学校布置让补交10 元的教辅费,我觉得初二的学生了, 交给班长、组长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但下午到校后, 班长和一个组长来找我, 说全班的钱收齐了, 但是差一个人未交, 差谁没交也查不出来。但据那个组长反映, 有一个同学上课时交了10 元钱, 说是替别人交的。组长把姓名记了下来, 但下课组长向这个同学要钱时, 他却说一块儿交了20 元。班长和同学都坚持让我再亲自问一下这个同学。
他们走后, 我认真地考虑起来, 如果我真的把那位同学叫来, 问他是不是没交钱, 即使他确实没有交, 他会说“是的, 我没有交” 吗? 如果拒不承认, 再往下也不好办,十四、五的人了当面承认也很难为情。我又考虑下一步的做法:
一、我再把全班的学生集中起来查一查, 但效果甚微;
二、全班同学每人再多交两角钱, 凑够10 元钱, 但多数同学一定有意见;
三、由我本人将这10 元钱垫上, 但我又觉得自己太无能。
为了这个问题, 我也确实动了脑筋, 操之过急, 适得其反; 撒手不管, 于心不忍。忽然想起《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 “郭嘉遗计定辽东”。当时曹操大败袁绍, 袁绍的二子袁熙、袁尚跑到辽东投奔公孙康。曹操挥动大军, 远涉大漠追踪。时操在冀州, 按兵不动, 夏侯淳、张辽入禀曰: “如不下辽东, 可回许都。” 操曰: “待二袁首级至,即便回兵。” 众皆暗笑。忽报辽东公孙康遣二袁首级至, 众皆大惊。操大笑曰: “不出奉孝之料。” (奉孝乃郭嘉的字) 遂出示郭嘉书, 书略曰: “今闻袁熙、袁尚投奔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 公孙康畏袁氏吞并, 二袁往投心疑, 若以兵击之, 必并力迎敌, 急切不可下, 若缓之, 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由于这个故事的感染, 我也觉得不能操之过急, 但那个同学也决不会轻易把钱送来, 我必须加点催化剂, 一定让他把钱亲自交出。
我到教室后, 待同学们安静下来说: “同学们, 今天上午我们每人交了10 元钱, 人名都够, 但钱却是不够, 差一个人的钱。我认为这个同学不是有意的, 也可能有其他重要用途, 那么你可以给老师打个招呼。我虽工资不高,但也可给你垫上。我也可以让每个同学再多交两角钱给你凑起来, 只要你觉得心安理得, 同学们是不会有意见的。但是经济账好还, 感情债难还。这一次如果你不交上这10元钱, 那么你是要后悔一辈子的, 并且还无法补偿。若确有难处, 我心甘情愿的把钱给你垫上。”第二天, 我到办公室之后, 一开门, 发现地下有一个纸条, 里面包着拾元钱, 上面写着: “老师, 我错了, 谢谢你策略地帮助我改正错误, 又给我保住面子, 原来我抱定思想决不承认, 现在我却心甘情愿的把钱给你送来, 但是我不告诉你我的姓名, 请原谅。”
我终于如愿以偿。
另外还有一本书的故事:
这本书是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所著的《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 其中有许多与人和睦相处的高招, 我爱不释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 “不要强迫别人干事, 要让他心甘情愿的干事, 这就看你的方法。”
由于这本书很好, 初三9 班的一个女同学借走看了(当时我还兼初三9 班的英语课), 拿到寝室后不久, 就不翼而飞了, 我得知此事后很难受, 初三的女同学要让她们承认偷书势比登天还难。但有上次“10 元钱”的经历后,也就觉得不太难办了。第二天早自习, 我说: “我有几本好书和《人性的优点, 人性的弱点》是一套系列书, 如果谁想看, 可以找我借阅。那本书在女寝室放了, 谁看完了可以尽快还我, 可以重新换取另外几本。” 我觉得避免了两个字, 一个是“丢”, 另一个是“偷”, 她们的心理没有压力, 是会还给我的。但一个月之后还杳无音信。又一个早自习, 我说: “同学们, 那本书按理说你该看完了, 一个多月了嘛, 其实应该还我了。我也没有说书‘丢’ 了, 说你‘偷’ 了。
孔乙己还有言: 窃书不能算偷书。但是, 如果一直不还, 那你就是扪了老师的书。而这本书并不值钱, 我还可以再买一本, 但你若干年之后仔细想一想, 对得起老师吗?还能弥补吗? 有些是无法弥补的, 是要后悔、遗憾一辈子的。” 之后, 我有给他们讲接了“十元钱” 的故事。
第二天, 课代表送作业本时说, 老师, 那本书不知谁放在借你书的同学的床上了。我听后, 会心地笑了。
通过这两件小事, 我觉得无论干什么事, 性情不能急躁, 必须三思而后行。急躁是无能的表现。对学生, 你只要晓之以理, 喻之以义,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你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结果。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钉子不直不足以入木, 弓不弯亦无以发矢。一个好老师就在于知道, 在什么时候, 面对谁, 自己应当是钉子, 或者是弓。
通过本人数十年教坛经验, 觉得对学生进行策略地教育是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的。对他们必须晓之以理、喻之以义、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经我处理的棘手问题很多,现简单举两例加以说明。
那是数年前, 有一次学校布置让补交10 元的教辅费,我觉得初二的学生了, 交给班长、组长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但下午到校后, 班长和一个组长来找我, 说全班的钱收齐了, 但是差一个人未交, 差谁没交也查不出来。但据那个组长反映, 有一个同学上课时交了10 元钱, 说是替别人交的。组长把姓名记了下来, 但下课组长向这个同学要钱时, 他却说一块儿交了20 元。班长和同学都坚持让我再亲自问一下这个同学。
他们走后, 我认真地考虑起来, 如果我真的把那位同学叫来, 问他是不是没交钱, 即使他确实没有交, 他会说“是的, 我没有交” 吗? 如果拒不承认, 再往下也不好办,十四、五的人了当面承认也很难为情。我又考虑下一步的做法:
一、我再把全班的学生集中起来查一查, 但效果甚微;
二、全班同学每人再多交两角钱, 凑够10 元钱, 但多数同学一定有意见;
三、由我本人将这10 元钱垫上, 但我又觉得自己太无能。
为了这个问题, 我也确实动了脑筋, 操之过急, 适得其反; 撒手不管, 于心不忍。忽然想起《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 “郭嘉遗计定辽东”。当时曹操大败袁绍, 袁绍的二子袁熙、袁尚跑到辽东投奔公孙康。曹操挥动大军, 远涉大漠追踪。时操在冀州, 按兵不动, 夏侯淳、张辽入禀曰: “如不下辽东, 可回许都。” 操曰: “待二袁首级至,即便回兵。” 众皆暗笑。忽报辽东公孙康遣二袁首级至, 众皆大惊。操大笑曰: “不出奉孝之料。” (奉孝乃郭嘉的字) 遂出示郭嘉书, 书略曰: “今闻袁熙、袁尚投奔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 公孙康畏袁氏吞并, 二袁往投心疑, 若以兵击之, 必并力迎敌, 急切不可下, 若缓之, 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由于这个故事的感染, 我也觉得不能操之过急, 但那个同学也决不会轻易把钱送来, 我必须加点催化剂, 一定让他把钱亲自交出。
我到教室后, 待同学们安静下来说: “同学们, 今天上午我们每人交了10 元钱, 人名都够, 但钱却是不够, 差一个人的钱。我认为这个同学不是有意的, 也可能有其他重要用途, 那么你可以给老师打个招呼。我虽工资不高,但也可给你垫上。我也可以让每个同学再多交两角钱给你凑起来, 只要你觉得心安理得, 同学们是不会有意见的。但是经济账好还, 感情债难还。这一次如果你不交上这10元钱, 那么你是要后悔一辈子的, 并且还无法补偿。若确有难处, 我心甘情愿的把钱给你垫上。”第二天, 我到办公室之后, 一开门, 发现地下有一个纸条, 里面包着拾元钱, 上面写着: “老师, 我错了, 谢谢你策略地帮助我改正错误, 又给我保住面子, 原来我抱定思想决不承认, 现在我却心甘情愿的把钱给你送来, 但是我不告诉你我的姓名, 请原谅。”
我终于如愿以偿。
另外还有一本书的故事:
这本书是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所著的《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 其中有许多与人和睦相处的高招, 我爱不释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 “不要强迫别人干事, 要让他心甘情愿的干事, 这就看你的方法。”
由于这本书很好, 初三9 班的一个女同学借走看了(当时我还兼初三9 班的英语课), 拿到寝室后不久, 就不翼而飞了, 我得知此事后很难受, 初三的女同学要让她们承认偷书势比登天还难。但有上次“10 元钱”的经历后,也就觉得不太难办了。第二天早自习, 我说: “我有几本好书和《人性的优点, 人性的弱点》是一套系列书, 如果谁想看, 可以找我借阅。那本书在女寝室放了, 谁看完了可以尽快还我, 可以重新换取另外几本。” 我觉得避免了两个字, 一个是“丢”, 另一个是“偷”, 她们的心理没有压力, 是会还给我的。但一个月之后还杳无音信。又一个早自习, 我说: “同学们, 那本书按理说你该看完了, 一个多月了嘛, 其实应该还我了。我也没有说书‘丢’ 了, 说你‘偷’ 了。
孔乙己还有言: 窃书不能算偷书。但是, 如果一直不还, 那你就是扪了老师的书。而这本书并不值钱, 我还可以再买一本, 但你若干年之后仔细想一想, 对得起老师吗?还能弥补吗? 有些是无法弥补的, 是要后悔、遗憾一辈子的。” 之后, 我有给他们讲接了“十元钱” 的故事。
第二天, 课代表送作业本时说, 老师, 那本书不知谁放在借你书的同学的床上了。我听后, 会心地笑了。
通过这两件小事, 我觉得无论干什么事, 性情不能急躁, 必须三思而后行。急躁是无能的表现。对学生, 你只要晓之以理, 喻之以义,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你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结果。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钉子不直不足以入木, 弓不弯亦无以发矢。一个好老师就在于知道, 在什么时候, 面对谁, 自己应当是钉子, 或者是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