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对锻造中学生素养、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生态,并且难能可贵地有机统一、相互融合。因此,以本土传统文化——端砚,开展有关端砚设计课程。
关键词:本土传统文化;端砚;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砚对文化的传播,一直起着巨大的作用。砚始于唐朝,炎夏不干、酷寒不冰,是集绘画、书法、诗词歌赋以及雕刻于一身的独特的综合艺术。它与中国传统绘画、书法艺术一样,饱含着意蕴丰富的人文精神,映射出中华民族的艺术观、文化观,发挥了它承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古称端州,“端砚”就因此而得名。然而当前很多肇庆当地的人们根本不了解端砚,学生更对端砚是不认识,国家正在力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作为本土的传统文化——端砚,中学生很有必要认识和传承,应利用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向学生渗透美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审美能力。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深入课程教学并总结传统文化复兴下本土工艺传承浸润中学美术教育探究与实践——以端砚设计课程为例几点体会:
一、传承发展――当今中学美术教育与本土传统文化结合有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讳言,当前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式的表现技法和形式。例如:从纹饰上分,端砚有云龙、狮子、麒麟、蝙蝠、荷花、瓜果、灵芝、松、竹、梅和回形纹、万字纹及博古,等等。布局疏密有致,线条圆润流畅、简洁明朗,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特有的,重视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剖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二、多措并举――立足本土传统文化土壤实现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本土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可以從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增加本土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端砚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展示关于端砚的一些石品,(例如:端砚中以眼睛为多的梅花坑,古人是如何把这些眼睛与其它图案结合形成一件经典的云龙作品。)从而提高学生对端砚的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端砚。引导学生欣赏端砚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本土传统文化底蕴。
2.2 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
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例如:端州的“阅江楼”“端砚文化村”有条件可以到端砚的产地羚羊峡斧柯山和北邻山深入了解端砚)了解我们广东的名片端砚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播放更多优秀的本土文化端砚优秀作品和观看有关端砚的视频,相信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得到相应扩展。
2.3 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
交流平台是课程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要结合中学实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端砚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中学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端砚艺术展示、访问当地端砚大师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样的端砚文化交流沟通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除了欣赏端砚,更让学生动手进行手绘和雕刻端砚,让学生在充分贴近吸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创作灵感源泉,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血液,中华文明在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后,留给我们后人如此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坚持民族化、本土化,融合国际化、全球化,美术教育一定能够更加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武金丽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高中美术教育的启示,课程教育研究.
[2]李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美术教育的“有机切合”《考试:教研版》.2013.
关键词:本土传统文化;端砚;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砚对文化的传播,一直起着巨大的作用。砚始于唐朝,炎夏不干、酷寒不冰,是集绘画、书法、诗词歌赋以及雕刻于一身的独特的综合艺术。它与中国传统绘画、书法艺术一样,饱含着意蕴丰富的人文精神,映射出中华民族的艺术观、文化观,发挥了它承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古称端州,“端砚”就因此而得名。然而当前很多肇庆当地的人们根本不了解端砚,学生更对端砚是不认识,国家正在力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作为本土的传统文化——端砚,中学生很有必要认识和传承,应利用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向学生渗透美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审美能力。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深入课程教学并总结传统文化复兴下本土工艺传承浸润中学美术教育探究与实践——以端砚设计课程为例几点体会:
一、传承发展――当今中学美术教育与本土传统文化结合有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讳言,当前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式的表现技法和形式。例如:从纹饰上分,端砚有云龙、狮子、麒麟、蝙蝠、荷花、瓜果、灵芝、松、竹、梅和回形纹、万字纹及博古,等等。布局疏密有致,线条圆润流畅、简洁明朗,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特有的,重视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剖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二、多措并举――立足本土传统文化土壤实现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本土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可以從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增加本土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端砚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展示关于端砚的一些石品,(例如:端砚中以眼睛为多的梅花坑,古人是如何把这些眼睛与其它图案结合形成一件经典的云龙作品。)从而提高学生对端砚的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端砚。引导学生欣赏端砚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本土传统文化底蕴。
2.2 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
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例如:端州的“阅江楼”“端砚文化村”有条件可以到端砚的产地羚羊峡斧柯山和北邻山深入了解端砚)了解我们广东的名片端砚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播放更多优秀的本土文化端砚优秀作品和观看有关端砚的视频,相信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得到相应扩展。
2.3 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
交流平台是课程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要结合中学实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端砚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中学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端砚艺术展示、访问当地端砚大师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样的端砚文化交流沟通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除了欣赏端砚,更让学生动手进行手绘和雕刻端砚,让学生在充分贴近吸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创作灵感源泉,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血液,中华文明在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后,留给我们后人如此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坚持民族化、本土化,融合国际化、全球化,美术教育一定能够更加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武金丽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高中美术教育的启示,课程教育研究.
[2]李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美术教育的“有机切合”《考试:教研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