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w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科学教育绝不能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科学精神的时代内涵,领略科学探索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正是体现上述思想和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在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下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个体运能否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还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抨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白痴”,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并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和类型
  1.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单学科,又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又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偏重于实践活动,又可以偏重于思辩性;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又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又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到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4)实践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
  (5)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选取的研究专题必须具有问题性,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1)文献研究型。一般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网上资料,可以是对某一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反应规律的探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探究或反应条件的确定研究,等等。
  (2)实验研究型。主要是研究化学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现,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和改进,实验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实验设计方案的研究,等等。
  (3)调查研究型。是指学生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再通过整理、分类、综合和分析,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
  (4)讨论研究型。一般是指学习小组互相合作、相互讨论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兼有上述几种研究。在目前试行阶段,一般的研究性学习都可采用这种类型的学习方式。当然,研究性学习的类型若根据活动的性质和目的,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认知研究型、技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综合研究型等。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养成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搜集加工和应用等能力。研究性学习也使教师变成研究者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以课题为载体、重在体验研究的整个过程的学习方式,由学校教师开发课题,由教师和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共同开发。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直接经验为基本方式,以使学生增长学力、养成个性、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宗旨的研究性学习为什么在二期课改中受到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其他文献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及所学的物理学科知识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内容应立足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对某些教学问题作深入探讨,或从教学的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样知识的获得和运用都是直接接触客观实际,也不是只直接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病情程度将眩晕分轻、中、重三层,每层收集60例患者,共180例。将每层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
摘 要: 纵观当今世界,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未来经济无论怎样发展,社会所需的人才,多数是高素质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可我国目前技能型人才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的问题却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强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发展和繁荣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电子线路》 创造性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为了努力营造学生能够“自由呼吸”的地理课堂,我研究了初中的地理教学大纲,参考了同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以供参考。  一、课堂导入形式新颖多样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让学
期刊
目的:观察肾复汤治疗痰瘀互结证慢性肾炎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ADPN以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探讨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可能途径,为中医药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治疗奠定基础。方法:①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它既是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一环,又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物理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学生在新授课上能初步掌握所学的概念、规律,但是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片面的、孤立的。因此物理习题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开展探究式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开设探索设计性实验,拓展学生创新意识,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1]。  新化学课程标准以提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我的经验,一个班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了解,在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了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有问题不肯提,特别是学优生。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