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物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应对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内容、重点、原则、方法等,有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落实,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德育教育
面对着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挑战,加速培养高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我国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要求。但是,在长期以来存在部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学校个别教师往往只重视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德育教育,忘记了党的“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时期总的教育指导思想,且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和恶果。为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广大中学生物课教师就必须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的人才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学科教学,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中学生施加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而这就必须始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生物学方面的诸多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2 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
我们知道,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一门科学。生命运动的本身及生物科学的发展都充满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此,中学生物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就是关于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在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中,生物是由各种化学元素化合组成的,绝大多数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其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则是物质的运动形式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生命是物质的,没有任何超物质的因素,逐步树立起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其次就是辩证的观点。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现象充分体现了辩证统一规律,而这也正是辩证法的核心。如,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都是存在于复杂的环境中的,时时刻刻都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环境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又是相互矛盾的。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极为迫切。通过生物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危机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应用生态学的观点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要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明确保护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将这些观点融入生物教学中能切实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指导自己的人生。
3 坚持德育“渗透”,避免枯燥说教的原则
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添加德育内容,不是喊口号和贴标签。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德育内容不是在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额外添加的,而是蕴含在朴素的生物学科的基础原理之中的。教师的任务只是将这些德育因素从广泛的生物学原理和生态现象中挖掘出来,并以“渗透”的办法将之反哺给学生,而不是牵强附会式的枯燥说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说理法、情感陶冶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恰当地融合起来,并将之自然地贯彻到德育教学中去。
例如,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和免疫这一章,书中插图是98年解放军战士英勇抗洪,补充水分食物的图片。教师可以巧妙设计一系列问题: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要补充水和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些什么成分?这些成分有什么作用?一旦缺乏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教师在完成新课有效导入的同时,通过故事本身及教师叙事情感、情绪,暗示了社会主义军民关系、社会稳定的意义等德育信息。这种情感陶冶的方法比单纯的道德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德育教育
面对着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挑战,加速培养高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我国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要求。但是,在长期以来存在部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学校个别教师往往只重视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德育教育,忘记了党的“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时期总的教育指导思想,且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和恶果。为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广大中学生物课教师就必须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的人才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学科教学,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中学生施加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而这就必须始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生物学方面的诸多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2 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
我们知道,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一门科学。生命运动的本身及生物科学的发展都充满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此,中学生物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就是关于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在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中,生物是由各种化学元素化合组成的,绝大多数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其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则是物质的运动形式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生命是物质的,没有任何超物质的因素,逐步树立起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其次就是辩证的观点。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现象充分体现了辩证统一规律,而这也正是辩证法的核心。如,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都是存在于复杂的环境中的,时时刻刻都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环境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又是相互矛盾的。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极为迫切。通过生物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危机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应用生态学的观点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要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明确保护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将这些观点融入生物教学中能切实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指导自己的人生。
3 坚持德育“渗透”,避免枯燥说教的原则
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添加德育内容,不是喊口号和贴标签。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德育内容不是在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额外添加的,而是蕴含在朴素的生物学科的基础原理之中的。教师的任务只是将这些德育因素从广泛的生物学原理和生态现象中挖掘出来,并以“渗透”的办法将之反哺给学生,而不是牵强附会式的枯燥说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说理法、情感陶冶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恰当地融合起来,并将之自然地贯彻到德育教学中去。
例如,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和免疫这一章,书中插图是98年解放军战士英勇抗洪,补充水分食物的图片。教师可以巧妙设计一系列问题: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要补充水和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些什么成分?这些成分有什么作用?一旦缺乏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教师在完成新课有效导入的同时,通过故事本身及教师叙事情感、情绪,暗示了社会主义军民关系、社会稳定的意义等德育信息。这种情感陶冶的方法比单纯的道德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