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渔港,一个平凡的名词,在有的人心中它是一个家,在有的人心中它是一个圈,在有的人心中它仅仅是躲风避雨的一棵树抑或一把伞……但在临高人心中它是个家,安身立命之地。
小且静,是海南临高县美夏港的特征。究其“美夏港”何时建成,史书上并无详细记载。但据这一带人们族谱的记载,唐宋之际已有人居住。从地理位置上看,美夏港位于临高县北部东英镇美夏乡,属于外海性港湾,海洋性气候。美夏港呈半弧形状,东临博铺港,西临调楼港,北濒琼州海峡。港池水域6.2万米,可锚泊渔船190艘,年渔货卸港量可达4000吨。美夏港海水养殖潜力较大,自然资源丰富,可供船舶安全进出,是水路运输的集结点和枢纽。
建国前,美夏港原为一自然港湾,直到建国初期方具规模。据《临高县志》记载:“解放前,本县渔港没有什么建设,渔船只停泊在天然的港湾。解放后,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采取国家、集体、个人集资的办法,进行渔港建设。1966年,在广东省水产厅拨款资助下,兴建了美夏、黄龙、抱才大队的防潮坝,长1345米。1985年,本县马袅、红牌、博铺、美夏、抱才、调楼、黄龙、昆社、新盈、安全和头咀11个渔港合作,建防潮坝总长2962米,护岸堤1140米。居住在港口附近的村民,因常年受到海水涨潮和台风袭击,美夏港修建防潮坝,从根本上杜绝了水患。
美夏之“美” 道出了临高人的历史源流
“美夏港“的名称由来与临高人的历史源流有关,临高人生活的区域存在大量“美”、“文”“那”等贯首的临高人地名。其与民族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贯首地名的出现主要与临高人的语言生活方式有关,它保留了民族语言特色,形成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
“美”在临高话中,有“母”、“地”“大”等多种含义,在临高人的地名中,常以“美”冠之。此类地名与临高人先民早期的经济与文化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临高人在岛上的发展经历漫长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妇女在现实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也贯注到临高人的地名中。这便是通常我们所见到的以“美”冠首的地名中,如“美夏”、“美迎”、“美良”、“美台”等等。在女性社会地位较高时期,出于对村庄的崇拜和对女性的尊崇,“美”对临高人的重要性而言,它兼具女性的高尚和村庄的翘楚,最能凸显临高人的文化特征。西汉史书中泛称海南岛非汉族居民为“骆越之人”,从东汉至隋唐,则称为“俚”、“僚”,这包括了临高人的先民。“临高人”的先民是操着侗台语言的古越南族的一支,临高人和今天的壮族有同源关系。明代焦竑的《献征录》称:“明万历时,黎僮(壮)流毒珠崖。”当“美”的主体为临高人时,她的文化无疑是先进的,他们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民族。
皇后夫人在美夏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给临高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渔民海上渔猎活动与商贸活动很频繁。俗话说:“行船河海三分性命。”从古时候开始,人们便意识到,泛舟海上的危险性很大,靠海为食的人们为了寻求帮助和保护,便企图借超自然的力量与其竞争,于是便产生了海神。敬拜海神成为了沿海一带地区的民间传统风俗,沿海渔村渔民出远海作业之前,都有一定的仪式,其中最普遍的便是到附近的庙宇做祈祷,期盼海神保佑自己出海一帆风顺,渔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不同沿海地区的渔民有着不同的神祗信仰,可谓敬拜神祗,同中有异,异彩杂陈。每一个神祗都有神话故事在海南民间广为流传。同是敬拜神祗,在临高美夏一带信奉皇后夫人,黄龙一带信奉天后娘娘。相传,皇后夫人为明朝神宗帝之妻,美丽端庄,慈悲为怀,深受百姓爱戴,为感恩皇后夫人,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当地一名叫许文炳的贤人发动村民建造皇后夫人庙。从此,座落在北部湾畔的皇后夫人庙一直守护着这方热土,庇佑着人与海。皇后夫人庙既是美夏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孕育新文化的摇篮。近百年来,方圆几十里芸芸众生,过往船只,逢年过节、操办喜事或遇到危难,无不把皇后夫人当作神明来供奉。由于皇后夫人英灵显赫、普渡众生,才使美夏由一个小渔村发展为拥有近千户人家、五千多人口的鱼米之乡。嘉靖《琼州府志》曰:“今渡海往来者,官必告庙行礼,而民必祭卜放行。”凡是乘船渡海,无论官民,必定向海神祷告,预测吉凶然后才能决定是否成行。据美夏当地村民介绍,每五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渔村渔民会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当渔民在出海前及回归海后,都要到皇后夫人庙去祭拜。
渔耕不忘文化传统
美夏渔民每日出海捕鱼,归来临水而居。岸边一排排一栋栋砖瓦房舍整齐地排列着,没有一处不渗出村庄的安谧、恬静与温馨。因为有水,风景里就有了潺潺缓缓的温柔,便有了通透的灵性。临水而居,折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一座村庄,甚至一种文明,往往因流水而诞生,因流水而繁荣,水是文明的渊源,文字则对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
临高美夏港附近的东英镇波浪村,有一座年代久远的“敬字炉”。“敬字炉”,又名惜字炉,字纸炉,是我国古代专门设置焚烧写有文字的纸张的火炉。该炉始建于明末清初,外形呈塔状,六角造型,采用经精制加工的大石块垒砌而成,炉身分为两层,正面升一个拱形炉门。炉上方楷书阴刻“敬字炉”三个字,两侧楷书阴刻一副联句:“书种遗藏传大西、贤才蔚起出高辛。”敬字炉两侧也分别楷书阴刻“文运昌明、麒麟吐书”两行字。下层正面阴刻一副吉祥的“麒麟吐书”图画。“麒麟吐书”于《名山藏》记载:“孔子将生,有麒麟吐玉书于阙星(今山东曲阜),圣母以绣系麟之角。”是说孔子诞生时有麒麟降世吐玉书于门前,表示有圣人出世,也具有旺文之意。顶端三层圆形叠石则立一只展翅欲飞的鸽子,嘴里叼着系有一块红绸缎的一支毛笔。
“敬字炉”的“敬字”,意为“敬惜字纸”,代表着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相传,中国文字是由上古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发明的,历代的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对文化都相当敬重,久而久之,古人认为应当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敬惜字纸”在宋代已经出现,写有字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践踏,而需专门丢入字纸篓,收集后焚烧成灰。《燕京旧俗志》载:“污溅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清朝有大量的《惜字律》,劝人敬惜字纸。各类佛经以至笔记小说都有劝谕惜字纸的故事。可见,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文字,在过去时代却是显得非常神圣而神秘的。
这座敬字炉是临高县目前唯一遗存较完整的古文物,文化是文明的载体,文明是文化发展的支柱,文明蕴含在文化之中,文明是文化的结晶,也是其中的精华。波浪村的敬字炉,历史悠久,作为颇具乡土特色的古文物,需加以用心保护,因为它曾是某个历史时期的见证,向每个人默默诉说着先人的惜字之风及其中蕴含的精神。 (本文作者单位:海南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
小且静,是海南临高县美夏港的特征。究其“美夏港”何时建成,史书上并无详细记载。但据这一带人们族谱的记载,唐宋之际已有人居住。从地理位置上看,美夏港位于临高县北部东英镇美夏乡,属于外海性港湾,海洋性气候。美夏港呈半弧形状,东临博铺港,西临调楼港,北濒琼州海峡。港池水域6.2万米,可锚泊渔船190艘,年渔货卸港量可达4000吨。美夏港海水养殖潜力较大,自然资源丰富,可供船舶安全进出,是水路运输的集结点和枢纽。
建国前,美夏港原为一自然港湾,直到建国初期方具规模。据《临高县志》记载:“解放前,本县渔港没有什么建设,渔船只停泊在天然的港湾。解放后,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采取国家、集体、个人集资的办法,进行渔港建设。1966年,在广东省水产厅拨款资助下,兴建了美夏、黄龙、抱才大队的防潮坝,长1345米。1985年,本县马袅、红牌、博铺、美夏、抱才、调楼、黄龙、昆社、新盈、安全和头咀11个渔港合作,建防潮坝总长2962米,护岸堤1140米。居住在港口附近的村民,因常年受到海水涨潮和台风袭击,美夏港修建防潮坝,从根本上杜绝了水患。
美夏之“美” 道出了临高人的历史源流
“美夏港“的名称由来与临高人的历史源流有关,临高人生活的区域存在大量“美”、“文”“那”等贯首的临高人地名。其与民族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贯首地名的出现主要与临高人的语言生活方式有关,它保留了民族语言特色,形成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
“美”在临高话中,有“母”、“地”“大”等多种含义,在临高人的地名中,常以“美”冠之。此类地名与临高人先民早期的经济与文化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临高人在岛上的发展经历漫长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妇女在现实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也贯注到临高人的地名中。这便是通常我们所见到的以“美”冠首的地名中,如“美夏”、“美迎”、“美良”、“美台”等等。在女性社会地位较高时期,出于对村庄的崇拜和对女性的尊崇,“美”对临高人的重要性而言,它兼具女性的高尚和村庄的翘楚,最能凸显临高人的文化特征。西汉史书中泛称海南岛非汉族居民为“骆越之人”,从东汉至隋唐,则称为“俚”、“僚”,这包括了临高人的先民。“临高人”的先民是操着侗台语言的古越南族的一支,临高人和今天的壮族有同源关系。明代焦竑的《献征录》称:“明万历时,黎僮(壮)流毒珠崖。”当“美”的主体为临高人时,她的文化无疑是先进的,他们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民族。
皇后夫人在美夏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给临高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渔民海上渔猎活动与商贸活动很频繁。俗话说:“行船河海三分性命。”从古时候开始,人们便意识到,泛舟海上的危险性很大,靠海为食的人们为了寻求帮助和保护,便企图借超自然的力量与其竞争,于是便产生了海神。敬拜海神成为了沿海一带地区的民间传统风俗,沿海渔村渔民出远海作业之前,都有一定的仪式,其中最普遍的便是到附近的庙宇做祈祷,期盼海神保佑自己出海一帆风顺,渔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不同沿海地区的渔民有着不同的神祗信仰,可谓敬拜神祗,同中有异,异彩杂陈。每一个神祗都有神话故事在海南民间广为流传。同是敬拜神祗,在临高美夏一带信奉皇后夫人,黄龙一带信奉天后娘娘。相传,皇后夫人为明朝神宗帝之妻,美丽端庄,慈悲为怀,深受百姓爱戴,为感恩皇后夫人,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当地一名叫许文炳的贤人发动村民建造皇后夫人庙。从此,座落在北部湾畔的皇后夫人庙一直守护着这方热土,庇佑着人与海。皇后夫人庙既是美夏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孕育新文化的摇篮。近百年来,方圆几十里芸芸众生,过往船只,逢年过节、操办喜事或遇到危难,无不把皇后夫人当作神明来供奉。由于皇后夫人英灵显赫、普渡众生,才使美夏由一个小渔村发展为拥有近千户人家、五千多人口的鱼米之乡。嘉靖《琼州府志》曰:“今渡海往来者,官必告庙行礼,而民必祭卜放行。”凡是乘船渡海,无论官民,必定向海神祷告,预测吉凶然后才能决定是否成行。据美夏当地村民介绍,每五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渔村渔民会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当渔民在出海前及回归海后,都要到皇后夫人庙去祭拜。
渔耕不忘文化传统
美夏渔民每日出海捕鱼,归来临水而居。岸边一排排一栋栋砖瓦房舍整齐地排列着,没有一处不渗出村庄的安谧、恬静与温馨。因为有水,风景里就有了潺潺缓缓的温柔,便有了通透的灵性。临水而居,折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一座村庄,甚至一种文明,往往因流水而诞生,因流水而繁荣,水是文明的渊源,文字则对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
临高美夏港附近的东英镇波浪村,有一座年代久远的“敬字炉”。“敬字炉”,又名惜字炉,字纸炉,是我国古代专门设置焚烧写有文字的纸张的火炉。该炉始建于明末清初,外形呈塔状,六角造型,采用经精制加工的大石块垒砌而成,炉身分为两层,正面升一个拱形炉门。炉上方楷书阴刻“敬字炉”三个字,两侧楷书阴刻一副联句:“书种遗藏传大西、贤才蔚起出高辛。”敬字炉两侧也分别楷书阴刻“文运昌明、麒麟吐书”两行字。下层正面阴刻一副吉祥的“麒麟吐书”图画。“麒麟吐书”于《名山藏》记载:“孔子将生,有麒麟吐玉书于阙星(今山东曲阜),圣母以绣系麟之角。”是说孔子诞生时有麒麟降世吐玉书于门前,表示有圣人出世,也具有旺文之意。顶端三层圆形叠石则立一只展翅欲飞的鸽子,嘴里叼着系有一块红绸缎的一支毛笔。
“敬字炉”的“敬字”,意为“敬惜字纸”,代表着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相传,中国文字是由上古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发明的,历代的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对文化都相当敬重,久而久之,古人认为应当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敬惜字纸”在宋代已经出现,写有字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践踏,而需专门丢入字纸篓,收集后焚烧成灰。《燕京旧俗志》载:“污溅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清朝有大量的《惜字律》,劝人敬惜字纸。各类佛经以至笔记小说都有劝谕惜字纸的故事。可见,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文字,在过去时代却是显得非常神圣而神秘的。
这座敬字炉是临高县目前唯一遗存较完整的古文物,文化是文明的载体,文明是文化发展的支柱,文明蕴含在文化之中,文明是文化的结晶,也是其中的精华。波浪村的敬字炉,历史悠久,作为颇具乡土特色的古文物,需加以用心保护,因为它曾是某个历史时期的见证,向每个人默默诉说着先人的惜字之风及其中蕴含的精神。 (本文作者单位:海南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